現以少林傳統功夫和少林表演“舞術”為例,提壹下自己的看法:
少林拳傳統拳的架子都是活架子,少林拳傳統拳要求“精、小、軟、綿、巧”。
少林傳統拳譜要求的“綿”有綿延不斷之意,無定勢、無始、無終之意。功夫到了壹定境界也就無從套路可言,是有形向無形這壹境界的轉變,隨機而動,隨意而發。也就達到了出手無手的境界,拳譜雲:“擊敵無影滾身起,見形出身不為能;出手無手拳法連,見手之術不為高”
武術中剛不等於快,柔更不等於慢,他們不是壹個概念。剛猛之術皆為下乘,外柔內剛,出手不見手,勁力順達才是上乘。很多功夫,動作之間的過渡越慢越吃功夫,越容易懂勁,對養生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骨突之術只會給人帶來病痛,不利於人的健康,柔拳同樣可以快練,也就能達到武術上乘,出手無手的境界。慢練練功,快了練輕靈,但不是僵力,更不是蠻力,亦非剛猛之術
其中的“小”指的就是少林的上乘功夫都是小架子,馬步都是小馬步,與肩同寬,弓步也是小弓步,要求大腿夾緊,提襠,沒有大開大合的動作,弓步的後腿並不是蹬得很直,始終都像彈簧壹樣,留有余地。丁步也是小丁步,前後兩腿幾乎是貼在壹起,壹前壹後,壹虛壹實,忽前忽後,忽左忽右,似剛非剛,似實而虛。
傳統少林拳“滾出滾入”,出拳時先滾身再滾拳。拳譜雲:“發勁滾出亦滾入,彈勁為輔沾身發”
“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少林拳譜雲:“不曲不直吞吐合”要求拳發出去不可過直,兩腿也是有壹定的余力,不是死力,就像彈簧壹樣,過直則為死力,也就無從後力可言。少林拳譜雲:“腿走雞路頭比猿,身若蛟龍意在天;閭尾中正神貫頂,虛實圓活上下連;藏定千斤有余力,借力還打瞬息間;”凡是壹手出則另壹手多護於胸部或肩側,而不是像少林武僧表演團練的功夫那樣放在腰側,那樣前胸則開,給人擊打的範圍也大,也失去了少林拳中“小”的意義,因為它不是表演的把戲,即便是放在腰附近也是放在腰前靠上,或是略低,但手要向上翹,成爪狀,有向上滾穿之意或者說是手而不是拳 ,是空拳而非實拳,這樣練出來才是真功夫,動作才能靈活自然,但也最難練。
拳譜雲:“肌肉不松,出拳不沖”。拳握的過緊,肌肉則僵緊,氣血則不易貫通,出拳也自然不會靈活。拳在沒有打到目標之前是似握非握的
整個身體用力七分在腿,三分在拳;四分攻力,六分回力
少林拳出手若為拳,回手若鉤爪,也說明少林傳統拳是不尚花架的,但不是現在很多影視上展示的表演功夫。
傳統武術中要求含胸拔背,含胸拔背、沈肩墜肘,內氣自然順達下沈,下盤自然穩固
而現在很多武校都挺胸,雙拳放在腰側,好像挺有氣勢,卻不知犯了武術中的大忌
少林傳統功夫與少林武僧團的表演功夫的不同之處在於傳統拳是完全從實戰出發的,練的時候怎樣實戰也基本上沒有什麽區別,或者說與套路是相同的。但表演拳不是,比如有些拳法就要求弓步兩腳的前後寬度大於肩,左右寬度與肩寬,但這樣就會不靈活
傳統少林拳中弓步要求,前後腳距離是兩腳半,如果前後畫壹條直線,前腳跟壓主線左側,右腳尖壓在線的右側。如左弓步,應是兩腳尖向右前方,基本平行。並要五趾抓地,提擋收腹,腳底生根,頭正身直。以腰腹發力為主。壹點不誇張的說,我曾經見過少林高手練習弓步前行時,由於腳上和腿上的功力很大能夠把地面抓出吱吱的響聲來,我也曾照著他的方法練習了很久,功夫雖有長進,但始終也不如意,和真正的高手比差的太遠
比如弓步推掌,在少林拳裏並不是正直的向前推掌,因為這樣腳下的根基就不是很牢,容易被對方所制。少林傳統拳要求向斜上方發力,用丹田向前頂,即使對方的力量比我大,正確的發力也可以把對方打倒
少林拳在練功時胯是合的,不是開的。練弓步時後腿要向內略扣,以左弓步為例,右腳尖應內扣向右斜前方,這樣就能起到合胯護襠的效果,太開了就沒有這個意義了。
而現在少林寺武僧表演團為了追求美觀,練的多為直胳膊直腿的那種,根本不符合少林古樸的要求,很多人也把這當成了真正的少林功夫
少林表演拳內在的力量體現很少。太多的動作過於機械話,捉猛之力太多,不夠靈活,沒有以身法去貫穿,百節不相隨,忽略了腰力在武術中的重要性
古傳少林拳有的動作 看著好像很柔,但即便是柔也是柔裏有剛,是身體的整力,不只是四肢那點力量。
很多表演功夫過多的追求競技性、表演性,體力透支嚴重,缺乏內在的修煉,也自然會給身體帶來病痛。極限運動對身體並不好,也不是古人對養生的要求,就其防身來說,也並非很適用。按少林醫學來講氣血是雙行的,二者不可分,氣跟不上血,就會產生氣滯,人就要得病,最初表現會產生關節不利。血為氣之盾,當我們運動的強度過於透支時,很容易產生氣滯,可以表現為劇烈運動的地方發麻,甚至輕微的顫抖,由內到外,當年陳式太極拳名家“~~”大師在壹次澳大利亞表演,壹個振臂動作,使得氣滯肩關節,造成關節不靈便、僵硬,回國後專程到少林寺下院三皇寨找到“釋德建”禪師才把病醫好。所以壹些競技運動很多對我們的健康並不完全有利。真正的傳統少林功夫輕技擊重養生、武身善念,講求實用,不追求花架子,與競技武術有很大的區別,身體強度是逐步的加上去的,更註重內在的修養,少林禪學、禪武、禪醫是有機的整體,不可分,是歷代高僧所追求的無上法門。但競技武術出成績快,同時也給身體帶來了隱患......
由於現在武術形式,和壹些人的誤區,現今真正掌握少林傳統功夫精髓的人也是屈指可數,傳統少林功夫也正在面臨失傳的危險.....
少林妙興大師雲:
硬功法較軟功為多,完全用陽剛之勁,練習之法,亦較軟功為簡單,且不必皆有成法 ,成功易而收效速,故習者獨眾。然習硬功易傷身,不利氣血運行,老易傷殘。故習硬功者,須知內功調息之法、氣血運行之理、陰陽變換之術,內外合壹,方能技有大成,化解勞疾之患。
軟功、內功乃禪門之上乘,是禪非拳矣,遠非硬功、外功可比也。其力粘滾渾厚,外柔內剛;身形飄忽似楊柳翻擺,周身相隨;上下起落如海中波浪,身形在於壹縮壹伸、壹收壹放;其手如流星壹劃及過,亦似風、似雲變幻莫測;步法似醉漢捉摸不定,無形無式如奔流不息之泉水;禪門之功在其心,行於性。初未若軟功之罕見於世也。
此拳訣 是本人根據壹些古拳譜 自己創編的 希望大家給予指點
拳如流星眼似電,腰如蛇行步賽粘;
腿走雞路頭比猿,身若蛟龍意在天;
閭尾中正神貫頂,虛實圓活上下連;
藏定千斤有余力,借力還打瞬息間;
巧破重拳力在後,剛柔相繼勁回環;
拳術皆以身法先,運功之中腰貫穿;
動作緊湊無脫節,百節相隨身連貫;
剛在彼前柔在後,撂擠撩挎封崩纏;
以閃為進巧避化, 克敵制勝俄頃間;
發勁滾出亦滾入,彈勁為輔沾身發;
擊敵無影滾身起,見形出身不為能;
出手無手拳法連,見手之術不為高;
進低退高招術緊,變幻莫測敵難防;
收放進退和起落,壹氣合成拳中藏;
拳打壹線路不偏,不曲不直吞吐合;
樸實無華重技擊,立足實戰拳精悍;
靜如春水無波痕,動若翻江亦倒海;
餓虎撲食吞山河,落步如同生根須;
重如泰山輕如毛,守如處女犯若虎;
禪武合壹為上乘, 內外相統形神備;
氣運周身通百節,丹田而出達四梢;
手足彈處氣先到,血為氣盾威力雄;
內在精神氣力功, 練就氣固神內斂;
外看手眼身法步, 滿身輕靈頭頂懸;
硬功練得碎頑石, 柔術引掛固千鈞;
輕身上騰攀崖走, 急跑如飛壹陣風;
臥牛之地展身手,精敏樸實少林拳;
翁幼皆習拳不息,禪宗絕技萬載傳.
武術從實戰中走來原本都是很實用的武技,是融合健身、防身、適用於壹體的,且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由於元朝和清朝兩個朝代,政府對民間武術進行了嚴厲的控制以及文革的破除四舊,使得眾多中國的優秀傳統功夫失傳或是傳人很少,或是有傳人,很多也是遠不如前輩的水平,我國著名的武術家自然門傳人萬籟聲老先生曾經說過“我與杜師(杜心五)的功夫相比,尚不如其九牛之壹毛而,可見武術承替之難”,雖然此話有些誇張,但也在情理之中。新中國成立後為發展體育運動重新使武術有了活力,後來為了適應競技比賽的需要而去掉了武術中真正實用的招數,而有了競技武術。
競技武術又分為“套路表演”和“擂臺散打” 現在很多人把套路表演認為就是傳統武術,其實這是對傳統武術文化的無知。現在的武術競技套路,不屬於傳統武術的範疇,如果形象壹點不應該叫它“武術套路”應該叫“舞術套路”或叫“武術體操”表現為:動作大開大合,過於誇張,騰空動作多,消耗體力大,基本上沒有實戰的作用。而競技武術散打是有規則限制、絕對不許擊要害、化劍為犁的交手對抗的搏擊體育運動,也可以說是壹種文明的打鬥,更不屬於傳統武術的範疇。
傳統武術多為擊人要害,使人致傷、致殘、取人性命,沒有規則限制,是無數武術前輩在實戰中總結的經驗,是最切合街頭實戰的打法(當然,這只是傳統武術的壹種表現形式,並不是與人交手便要使其致傷、致殘、致死,這是因情況而定的。當然練武術更重要的是修“德,對此就不闡述了)。
真正的傳統武術是輕技擊重養生、武身善念,講究實用,反對花架子,不拘於形式的束縛,武術達到壹定的境界,也就無套路可言,套路只是武術的壹種鍛煉手段。傳統武術套路與競技武術套路有很大的區別,身體強度是逐步的加上去的,更註重內在的修養。
許多人熱衷於探討泰拳與散打,或跆拳道與空手道哪個更厲害,是忘記在什麽規則下交手的前提,我們可以把泰拳理解為規則限制更少的、適合職業運動員參加的搏擊運動。
制定競技規則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參賽運動員的安全、公平公正的、最大限度的發揮運動員的技術、體現體育運動的特點。不同規則的武道類運動項目之間的交手,背離了體育競賽的公平、公正、安全的起碼準則。
我可以給大家舉個真實的事例,那還是我在上中學的時候,當時有個省裏的散打冠軍剛打完比賽,有很多記者在采訪他,也有很多圍觀的人在旁邊看。這時有個當地的痞子也過來與其交流,在這個散打冠軍壹點防範意識都沒有的前提下,這個痞子突然向散打冠軍臉上吐了口吐沫,緊接著就是壹個撩陰腳而後撒腿便跑,轉眼間這個痞子就消失在人群中不見了,而這個散打冠軍卻蹲在地上許久才站起來。在擂臺上由於限制打法不可以打要害,所以運動員對要害部位的防守意識都很淡,所以擂臺的打法和街頭的實戰還是差距很遠的。
拿跆拳道來說,也是和武術壹樣,原本都是很適用的,被稱為武道,後來為了擂臺競技的需要,去掉了本身壹些真正適用狠毒的打法,而產生了大家所看到的競技跆拳道,或稱武道運動,跆拳道也是壹種歷史悠久的武術,有說與中國的少林武術有關,也有說受日本空手道影響,據古籍中搜尋摘句,引經據典,從文物、古代壁畫中,發現跆拳道起源於朝鮮的三國時代,甚至最早可追訴到原始社會的徒手搏鬥。在朝鮮古典籍中沒有跆拳道壹詞,各種徒手技擊的名稱是手搏、跆肩、角抵、唐手等,也說明跆拳道的產生、發展、演變經歷了十分漫長的歲月。
防身時要利用壹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如公文包、手機砸對方頭部,用鑰匙夾在指縫中揮擊,迅速解下腰帶向其頭頸猛抽等等,以增加殺傷力。拳擊運動員打架沒有必要帶上拳套,跆拳道運動員防身也沒有必要光著腳進攻,應抓住寶貴時機運用身體的各關節部位為武器,向其要害部位猛擊,而這些是競技武術所學不到的。
比如在堅硬易滑狹窄的地面上搏鬥,跆拳道的踢法下劈、騰空後旋踢、旋風腿、雙飛踢、高橫踢應避免使用,可能因為使用這類踢法而摔傷,反被對手所制。而且暴徒的身體姿勢很少會以賽場中對手的姿勢而出現,其動作毫無規律。
防身術的踢法高度壹般不過心窩,進攻對手襠部、膝關節、脛骨、腹部、兩肋這些部位。橫踢這個技術對打開髖關節、速轉支撐腳、身體平衡要求很高,但橫踢除了進攻柔軟的部位如軟肋、腹部以外實際格鬥中用處不大,因為容易踢中對方堅硬部位,反而是自己腳背骨骼受傷。因此世界所有格鬥術的踢法壹般為前踢、後踢、側踹、正蹬這四種。
競技武術容易普及,適合年輕人練,實用性強,可以很快出成績,特別是在中華武術很快走向國際體壇的今天,競技武術易於實行標準化,規範化管理,使正在探討的武術技能實施段位制管理成為可能。但競技武術文化積澱不足,缺少了武術內在的修習,正像其他很多項目壹樣,過渡的體力透支和傷痛易給身體帶來隱患。
傳統武術不僅僅是壹個體育項目,更不是單純的技擊,它是壹門大學問,它集傳統文化思想於壹身,集成百家之學術,擁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是世界的文化遺產,應該呼籲人們對它的重視,去挖掘、整理、保護、發揚,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武術的真諦是什麽。當然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更是相輔相成的。
這是我在06年看到壹篇跆拳道的文章有感而寫下了此文
參考資料:
/bar_bar/barid_D2NQOg5hVWMIOQ==_scid_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