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初新誌》,明末清初中國文言短篇小說集。張潮編輯。張潮,字山來,新安人。除編《虞初新誌》外,尚著有《幽夢影》、《花鳥春秋》、《補花底拾遺》等。下面是我為妳整理了虞初新誌文言文翻譯,希望能幫助到您。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壹下,滿堂寂然,無敢嘩者。
遙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搖其夫語猥褻事,夫囈語,初不甚應,婦搖之不止,則二人語漸間雜,床又從中戛戛。既而兒醒,大啼。夫令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夫起溺,婦亦抱兒起溺,床上又壹大兒醒,狺狺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床聲,夫叱大兒聲,溺瓶中聲,溺桶中聲,壹齊湊發,眾妙畢備。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嘿嘆,以為妙絕也。
既而夫上床寢,婦又呼大兒溺,畢,都上床寢。小兒亦漸欲睡。夫茀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之聲。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壹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狗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壹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壹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而忽然撫尺壹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壹人、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如故。
譯文
京城裏有個擅長口技的人。壹天正趕上有壹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了壹座八尺高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裏面,裏面只放了壹張桌子、壹把椅子、壹把扇子、壹塊醒木罷了。客人們壹起圍坐在圍幕前面。過了壹會兒,只聽到圍幕裏面醒木壹拍,全場安靜下來,沒有敢大聲說話的。
遠遠地聽到深巷中有狗叫,就有壹個婦人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的聲音,她搖著丈夫說起房事。丈夫說著夢話,開頭不怎麽答應她,婦女把他搖個不停,於是兩人的說話聲逐漸間隔混雜,床又從中發出“戛戛”的響聲。過了壹會兒孩子醒了,大聲哭著。丈夫叫妻子撫慰孩子餵奶,孩子含著奶頭哭,婦女又哼著唱著哄他。丈夫起來小便,婦女也抱著孩子起來小便。床上另壹個大孩子醒了,大聲嘮叨個沒完。在這時候,婦女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口裏哼著哄孩子的聲音,孩子含著奶頭的哭聲,大孩子剛醒過來的聲音,床發出的聲音,丈夫責罵大孩子的聲音,小便解入瓶中的聲音,解入桶中的聲音,同時響起,各種絕妙的效果都有了。滿座的賓客沒有壹個不伸長脖子,斜著眼睛,微微笑著,默默贊嘆,認為奇妙極了。
過了壹會兒,丈夫打呼嚕聲響起來了,婦女拍孩子的聲音也漸漸停下。隱隱聽到有老鼠活動的.聲音,盆子、器皿歪倒了,婦女在夢中發出了咳嗽聲。賓客們的心情稍微松弛下來,逐漸端正了坐姿。
忽然有壹個人大聲呼叫:“起火啦”,丈夫起來大聲呼叫,婦人也起來大聲呼叫。兩個小孩子壹齊哭了起來。壹會兒,有成百上千人大聲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條狗汪汪地叫。中間夾雜著劈裏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發出爆裂的聲音,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壹齊響了起來;又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救火的人們拉倒燃燒著的房屋時壹齊用力的呼喊聲,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壹樣沒有的。即使壹個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壹種聲音來;即使壹個人有上百張嘴,每張嘴裏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壹個地方來啊。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兩條大腿哆嗦打抖,幾乎想要搶先跑掉。
忽然醒木壹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了。撤去圍幕壹看裏面,壹個人、壹張桌子、壹把扇子、壹塊醒木像以前壹樣。
簡介
《虞初新誌》短篇小說集,清初張潮編輯。張潮,字山來,新安人。除編《虞初新誌》外,尚著有《幽夢影》、《花鳥春秋》、《補花底拾遺》等。
小說以虞初命名,始見於班固《漢書·藝文誌》所載《虞初周說》,張衡《西京賦》稱小說九百,本自虞初。虞初舊釋人名,但明人搜集《續齊諧記》和唐人小說八篇,刻為壹書,命名《虞初誌》,《四庫全書總目》作《陸氏虞初誌》,直以虞初作書名。後湯顯祖有《續虞初誌》4卷,鄧喬林有《廣虞初誌》4卷,大抵裒集前人文章,非自撰寫。清初張潮的《虞初新誌》也是收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匯為壹編,***20卷。後鄭澍若又有《虞初續誌》12卷。各種虞初誌都是短篇小說選集。
《虞初新誌》所收篇章與以前各家選本有所不同,其中大抵真人真事,不盡是子虛烏有。如魏禧《姜貞毅先生傳》、王思任《徐霞客傳》、吳偉業《柳敬亭傳》都是實有其人其事。至如侯方域的《郭老仆墓誌銘》就更是真實記載。《虞初新誌》所收故事的題材很廣泛,壹般都帶有壹些奇異的情節或不尋常的事件和人物,如王士□的《劍俠傳》、彭士望的《九牛壩觀□戲記》等,最為突出。
《虞初新誌》中所收集的不少篇章用小品文的筆調,寫不平s凡的人物故事,引人入勝。有康熙年間刻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