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彭華的主要論文

彭華的主要論文

《陳寅恪“種族與文化”觀辨微》,《歷史研究》(北京),2000年第1期。

《陳寅恪的文化史觀》,《史學理論研究》(北京),1999年第4期。

《〈華佗傳〉、〈曹沖傳〉疏證——關於陳寅恪運用比較方法的壹項檢討》,《史學月刊》(開封),2006年第6期。

《陳寅恪與佛教研究》,《宗教學研究》(成都),2006年第4期。

《“同情的理解”略說——以陳寅恪、賀麟為考察中心》,《“中國傳統學術的近代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上海,2009年10月。

《王國維之生平、學行與文化精神》,《儒藏論壇》第四輯,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王國維與巴蜀學人》,《“王國維與中國現代學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上海,2010年5月。

《“無為”思想發凡——以先秦漢初的儒家和道家為考察中心》,《孔孟學報》(臺北),第八十期,2002年。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論語〉為考察中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成都),2005年第11期。

《孔子名字新解》,《思想家》第壹輯,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論境界與情感——中國儒學的壹個向度》,《情與理:蒙培元先生七十壽辰學術研討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2月。

《“古八德”概論》,收入《“古八德”研究與故事新解》,楊春炳主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年12月。

《試論佛教倫理與道教倫理的“儒學化”》,《西華大學學報》(成都),2010年第2期。

《殷商名號考》,《殷都學刊》(安陽),1999年第3期。

《先秦“三胡”綜考》,《貴州文史叢刊》(貴陽),2000年第2期。

《墨學的流衍及影響——以墨家和道家的關系為考察中心》,《蒙文通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

《先秦農家與陰陽五行》,《西華大學學報》(成都),2010年第5期。

《“支那”考綜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西安),1994年第4期。

《嘯之新考》,《文獻》(北京),1998年第1期。

《賀麟年譜新編》,《淮陰師範學院學報》(淮陰),2006年第1期。該文後收入《現當代學人年譜與著述編年》,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

《賀麟的文化史觀》,《湖南科技學院學報》(永州),2006年第3期。

《賀麟與唐君毅——人生經歷、社會交往與學術思想》,《宜賓學院學報》,2006年第8期。

《唐君毅的中國哲學史研究——關於方法論的討論與比較》,《宜賓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馬寅初年譜簡編》,《淮陰師範學院學報》(淮陰),2005年第1期。該文後收入《現當代學人年譜與著述編年》,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

《初任北大校長時的馬寅初》,《書摘》(北京),2005年第12期。

《〈後漢書〉勘誤壹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長春),1991年第3期。

《蘇東坡的養生之道》,《華夏文化》(西安),1996年第4期。

《蘇東坡與禪師》,《禪》(石家莊),1998年第1期。

《蘇軾與禪師的交往及其影響——兼論蘇氏蜀學與三教會通》,《宋代文化研究》第十八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

《博求“三通”:蘇氏蜀學的形神與風骨》,《“蘇軾創新理念與實踐”研討會論文匯編》,中國.眉山,2010年8月。

《黃庭堅與佛教》,《華夏文化》(西安),1999年第1期。

《宋育仁與近代蜀學》,《蜀學》第五輯,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12月。

《謝無量年譜(附:論著提要)》,《儒藏論壇》第三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

《樂舞之原》,《尋根》(鄭州),2003年第3期。

《古“築”探源——中國古代樂器探索之壹》,《宜賓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竹林名士與音樂的關系》,《歷史教學問題》(上海),1997年第1期。

《嵇康的音樂成就》,《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2001年第11期。

《嵇康與〈廣陵散〉》,《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1997年第4期。

《百越文身習俗新探》,《四川師院學報》(南充),1998年第1期。

《百仞高崖之上的千古奇觀——中國懸棺葬管窺》,《貴州文史叢刊》(貴陽),1999年第2期。

《重視學術規範 發揮史學功能》,《淮陰師範學院學報》(淮陰),2002年第4期。

《直面“全球化”的中國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恒道》第二輯(長春),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