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1年底,中國大陸出版了《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5月,出版了《漢字簡化概要》。如果再用繁體字,那就是錯別字了。簡化字匯總表有三個表:第壹個表是352個不帶偏旁的簡化字,第二個表是132個帶偏旁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字,第三個表是1754個用偏旁類推的簡化字;換句話說,2238個新詞已經被完全創造出來了。
那麽這個造字比例有多大呢?目前中國大陸有2500個常用詞,1000個常用詞,也就是3500個詞。加上各行各業使用的專業詞匯,通用字表有7000個單詞,也就是說掌握7000個單詞就可以看所有專業的普通書籍。當然,有些詞不在這7000之內,但我們可以大致描述壹下,漢字的比例非常大。無怪乎沒有學過簡體字的人很難理解中國大陸的漢字。
為什麽把簡化字比作粗布衣服,把繁體字比作細綢長袍?因為漢字有了簡化的筆畫,卻付出了沈重的代價。因為筆畫簡化,很多字形狀相似,識別率大大降低,所以閱讀速度較慢。因為人們花在閱讀文字上的時間是寫作的無數倍,即使是作家,總體來說也是適得其反的。同時,簡化字增加了很多偏旁部首,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這些新造的偏旁部首和漢字,在書法家眼裏,比繁體字庸俗醜陋得多。此外,由於很多同音異義的字合並成壹個簡化字,往往會導致語義混亂,漢字內部的詞源關系喪失,使整個漢字系統出現結構紊亂。用過電腦的人都知道,繁體字和簡體字的輸入速度差壹點,但是因為增加了新的簡體字系統,人為增加了壹個檢索系統,麻煩增加了壹倍。如果不簡化漢字,沿襲歷史上幾千年的慣例,手寫可以用俗體,印刷可以用正體,豈不是很好?何必自找麻煩呢?用普通人的話說,豆腐真的成了肉價了。
簡化字的理論基礎是,縱觀漢字的演變過程,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總的趨勢是由繁到簡。但如果仔細研究漢字的演變,我們不難發現,漢字的發展遵循著簡化和簡化的雙重規律。因為人們的生活和思維越來越復雜,要表達的內容越來越多,所以需要造新詞,而漢字會簡化和復雜化,需要加筆畫才能造出大量的新詞;另壹方面,如果允許筆畫太多而不簡化,就會越來越復雜繁瑣,於是人們就會尋求簡單的書寫方法。但研究表明,從整體上看,從甲骨文到現代,由簡入繁的文字多於由繁入簡的文字。
推廣簡化字的另壹個原因是消除文盲,使勞動群眾能夠讀寫。事實上,簡化字在中國大陸已經推行了40多年,但仍有超過1億的文盲和無數的半文盲。相反,在臺灣省,簡體漢字仍然很復雜。然而,由於政府重視教育和幫助普通人的子女,文盲在20世紀70年代被消除。從臺灣省和中國大陸的對比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普及教育的關鍵不在於筆畫的多少,而在於政府意圖的多少。
贊成簡化字的人認為漢字只是代號。代號不是越簡單越好嗎?與其花那麽多時間學讀書,不如多花點時間學真正的文化。其實這是壹個誤區。漢字的每壹個字,本身就是壹種濃縮的文化,壹種固化的信息模塊。在學習讀書寫字的同時,也在學習中國的文化。比如簡化字分簡化了中間字衛。魏是什麽?它是壹種候鳥,下面的田野代表了這種鳥的棲息地。這個詞說明,候鳥只有奮力展開翅膀,才能完成南北遷徙,如果移開翅膀,最本質的信息就會丟失。
20世紀60年代,簡化方案將漢字的平均筆畫數從16減少到10.3。到了1977,X想實施第二個簡化方案,想把筆畫數減少到10個以內,但是因為公眾強烈反對而停止了。這讓我想起了壹個笑話。英語中有許多單詞太長,記不住。我們能簡化它們嗎?寫作最重要的是寫作的復雜性嗎?廢除文字,為了簡單不寫不是更好嗎?當然,這是個笑話,但也說明了壹個問題。世界上,恐怕只有X可以用來對抗祖宗之言了。
中國人有句諺語:三代同堂。意思是說壹個人的文化氣質的培養是壹個漫長而艱巨的任務,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培養出壹個氣質高尚的人,事實也正是如此。無論壹個人還是壹個民族,文化的傳承都需要壹個傳承的過程。只有繼承前人,站在前面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才能發展。所以我們說簡化字最大的弊端就是分裂了文化,切斷了延續幾千年的文化命脈。由於這麽多新詞的出現,這麽多繁體字的廢除,6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即使是大學生,也很難閱讀40年前的報刊,更不用說那之前的古籍了,中國文化已經被割斷了。壹個最生動的例子是,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在百年校慶上限量發行“百年書簽”,印刷精美,成為海內外校友的珍藏。誰知裏面錯別字很多。比如“桃李芬芳”被誤認為“桃李芬芳”;“直掛雲帆濟滄海”誤為“直掛雲帆救滄海”;“坐在書城,富人壹邊”被誤認為“坐在書城,富人壹邊”。北大的學者開這樣的玩笑,說明中國文化後繼無人。
中國歷史上,除了秦始皇焚書坑儒毀了先秦先帝的教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之外,對文化傷害最大的就是這個簡化字。活著,黃帝子孫脫離了祖先文化的長河,新中國出生的人成了“文化無根人”,文化沙漠中的人。有人說新文化運動不提倡學習西方文化,不提倡搞功利主義。能學會學習,事實是什麽?很多時候,我還是邯鄲學步的孩子。我沒有向別人學習,但是我失去了我以前的好東西。
我們知道,歷史從來不會原諒破壞文化的人,因為他們的罪惡遠遠超過殺人放火。
楊麗琪2006年2月4日
隨想,漢字改革
巴金
日中文化交流協會的佐藤女士轉交給“活躍在純文學領域”的日本作家丸谷齋壹先生
1981年夏天在上海認識了王先生,我們壹起度過。
壹個非常愉快的夜晚;特別是,王先生真誠地回答了我關於文本改革的問題。
回答,並允許我在我的書中介紹這壹對話...《他的書》批判了日本國語的改革。
書》出版了,並寄給我壹本,感謝我同意他引用我的意見。
我看了丸谷先生送的原著,書中引用了我們的《問答》,簡單明了,而且
我的原話。關於漢字改革,我說:“漢字簡化壹點是必要的,但要慢慢地、小心地做。”
用力做。”他還問有沒有想過廢除漢字。我笑著回答:“這樣,我們連李白杜甫都輸了。
我掉了。“他說他會在新書裏引用我的觀點,我同意了。
我對日本國語改革沒有研究,無法評論。但是說到漢字改革,我是中國人,也是壹樣。
我有私人關系,有想法,也考慮過很多次。我對馬魯亞先生說的是真的。我覺得韓
文字不能丟棄。我只舉壹個理由:我們有那麽多優秀的文化遺產,誰也沒有權利放。
孩子們把它們扔進了垃圾箱。
我年輕的時候,思想比較偏激。我曾經主張燒掉所有線裝書。今天回想起來真可笑。日歷
壹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如果失去了過去長期積累的燦爛文化瑰寶,就會依靠簡單化,
拼音創造新的文明不會有任何成就。我想起了某國領導人的名言。
三十年前,他見到我時說:“妳只會看拼音,還不識字。”他的話
值得深思。有人認為,如果廢除漢字,改用拼音,只要花幾天時間學字母就能讀懂。
寫信可以解決壹切。其實他只是和祖先劃清了界限,成了壹個沒有文化的文盲
已經開始了。
我還有壹個原因。我們是壹個多民族、多方言、十億人口的大國,把我們大家緊密地團結在壹起。
上來的是漢字。至今印象深刻。1927年,我去了法國,我呆在西貢。
我在岸邊的小火車上遇到了壹位海外漢語老師。我們通過寫漢字交了朋友。船在西貢停了三天。男性
陪我上岸兩天。今天回想起來,如果沒有漢字,我們兩個中國人就無法相處。
解決方案。
我還有壹件事要說。《真相集》在香港三聯書店出版。我收到了壹本樣書,並把它給了肖。
孫女,因為有關於她的文章。沒想到這本書是用繁體字印刷的。
如果不認識,就不能壹起看書。這讓我想起壹個問題,香港同胞用的漢字是大陸的孩子。
我不能理解它。簡化字用得越多,我們和港澳臺省同胞的差距就越大。因為
我們必須小心簡化漢字。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忘記,漢字是團結全國人民的重要工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只是說說我個人的看法。但是我和漢字打了70多年的交道。
我也有發言權。從小背了上百首唐詩,宋詞,元曲等等,大部分還記得。深的
印在腦子裏的,人們喜愛的東西,是任何命令都不能廢除的。
關於燒線裝書的傻話我就不說了。我想起三年前說過的話:只要語言是壹個屬。
對於壹個活著的民族來說,它總是在發展,變得復雜和豐富,為了更準確和美好。
把人的復雜想法表達清楚,永遠不會變得越來越簡化,只是為了簡單易學。
我們有的是吃同壹鍋的人,我們有的是時間打撲克開無軌電車。據我個人所說,
經驗,學漢字不比學歐美語言難。西方人壹天天地越來越多地學習漢字。
近年來,許多人想通過現代文學的渠道了解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文學受到尊重,我們的寫作也受到尊重。
被重視。它們屬於人類,沒有人能毀滅它們,不管是妳,我,還是別的什麽。
人們。
以上的話可以作為我回復丸谷先生的補充。
1983年7月9日
********
……
從國際世界語大會的會場回到上海西郊的書房,在靜謐的夜色中攤開厚厚的世界語文字。
佳能,我有很多感受。思考我們的文字改革工作,我不禁有些疑問:我是嗎?
真的要廢除漢字,用漢語拼音代替嗎?我們真的要關閉我們光榮而豐富的文化遺產嗎?
起來不讓年輕人接觸?我並不是完全反對文字的簡單化,所以還是把該淘汰的都淘汰吧!而是字面上的
發展永遠是為了更準確地表達人們復雜的思想,而不僅僅是為了讓他們更容易學習。存在
瑞典、歐洲、日本...人們每周休息兩天。我們中國人總是忙得沒有時間學習嗎?
沒有功夫!忙到連多認壹兩個字都不行!忙到連復雜的想法都沒有!?我們
現在需要的是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或者是讓我們的文字變得簡單明了。我們必須戰鬥。
不管怎樣,臉是壹樣的?我不明白。在壹個9億人口的國家,文字改革是大家的事,要謹慎。
點,聽聽妳的意見,沒有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