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是指在認知、語言及溝通、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疑似異常的情形,並經專業的醫療評估確認。若小朋友的發展與其它壹般正常孩童相差二個標準差以上,就屬於「發展異常」。兒童發展遲緩的原因很多,目前已知基因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是最大的,而環境因素包括後天的營養、家庭環境刺激…等。
中醫如何療育
發展遲緩的治療主要以早期療育為主,包含物理或職能復健治療,以及感覺統合刺激,藉由活動訓練,產生正向的回饋,促進兒童的神經發展以及強化肌肉力量,來改善遲緩的程度。語言發展遲緩則接受專業語言治療。壹般在三歲前是發展遲緩的黃金治療時期,提早診斷治療,效果可提高10倍以上,可見早期療育的重要。
從中醫觀點來看,古籍上記載「五遲、五軟」,包含「立遲、行遲、語遲、發遲、齒遲」及「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等,內文描述幼兒發展遲緩的表現,包含幼兒較晚開始學坐、站立或行走,及語言遲緩的狀況,與現代醫學的腦性麻痹、智力低下、大腦發育不全癥狀相似。中醫認為,生長發育和「腎」有很大的關系。「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腎精具有促進骨骼生長發育和滋生骨髓、腦髓、脊髓的作用。「肝藏血,在體合筋」,肝血則能濡養筋骨,使運動靈活。腎精或肝血的不足,會造成骨骼脆弱無力及筋骨失養,造成兒童較晚開始站立及行走。
此外,消化功能也在生長發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將食物消化後變成精微物質,生成氣血,供給小朋友作為生長的能量來源。若幼兒胃口不好,或三餐不定,貪食冰品,都會導致脾胃損傷,影響小兒正常的生長發育。
中醫治療方式 目前已有研究顯示,針灸加推拿及中藥,合並常規的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可幫助腦性麻痹發展遲緩的孩子改善智能、語言及身體活動度。在五遲的患兒,常見的中醫證型如下: 1.腎精虧損 :
可見出生後筋骨偏於萎弱,發育遲緩,坐起、站立、行走、生齒等明顯遲於正常同齡小兒,此外囟門關閉較緩慢,略為凹陷。
2.脾胃虛弱:
這類的幼兒身型較為瘦削,四肢肌肉較無力,無法負重,消化不良,進食量少,經常出現腹瀉。
3.肝血虧虛:
癥狀可見頭發生長緩慢,乾枯不澤,經常性的筋呈現緊蹦狀態,並無法適度放松,此外站立較慢及行走發展遲緩,爪甲脆弱,握力不佳等。 除了規律接受早期療育及中醫體質療理之外,平時在家裏也可以幫小朋友「捏脊」。捏脊的操作方式:用雙手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的指腹對應用力,捏住小兒脊柱兩側肌肉,從正中間旁開兩指節的寬度(以小孩子的食指及中指的寬度測量),拇指在後,另三指在前,三指向後撚動,拇指向前推動,每捏壹次,向上推移壹點。從尾椎骨處開始,和緩地向上推移,至頸部後為止。 從生理解剖來看,脊柱中有脊髓,神經從脊髓分出,散步全身,捏脊可以幫助神經系統的建立與完善。從中醫經絡學說來看:脊柱兩旁為膀胱經,膀胱經上有五臟六腑的俞穴,可以疏通全身氣血,且膀胱經入絡腦,按摩膀胱經可加強腦部氣血循環。 需註意的是,幼兒若確診為遲緩兒後,應經由醫療專業人員與家長之晤談、測驗、評估與了解孩子的狀況後,再針對需要提供適當的療育,並可配合中醫,壹起在孩子0-6歲的關鍵照護期內,改善遲緩兒的發展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