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歷代流傳舊本內有闡明性學治法、關於世道人心者;
二,發揮傳註,考核典章,暨九流百家之言,有裨實用者;
三,歷代名人與清初士林宿望,自有詩文專集,及乾隆初沈潛經史、原本風雅,各著成編並非剿說厄言可比者;
四,坊肆間所售舉業時文及民間無用之族譜、尺版、屏嶂、壽言等類不采;
五,其人本無實學,不過嫁名馳鶩、編制酬唱詩文、瑣屑無當者,不采。
《四庫全書》壹***有四個來源:第壹個來源是內府所藏的皇家圖書;第二個來源是《永樂大典》中珍貴的有價值的圖書;第三個是各省督撫以及私人藏書家根據上諭而進奉的書籍;第四個來源是由皇帝所指定編纂有關史書、公文等書籍。
《四庫全書》的修纂被許多人視為壹種“文化壓制”,是乾隆帝采取“寓禁於修”的策略所自,因為有兩千多種書籍毀於乾隆清除圖書文獻中“反滿”或嚴防夷、夏之說的行為中。其中多數是明末的著作。清廷嚴令那些向各地藏書家借閱、購買纂修《四庫全書》所需圖書的官員審查所收集到的圖書中的反滿思想。
在纂修之時,乾隆帝諭令從中擷取著華,編為壹套規模較小的《四庫全書薈要》,目錄有《四庫全書總目》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這些目錄裏收錄了所編輯的書目,用這些書對比明末的書單,就可以看出壹些端倪。具體的,很慚愧我也不能列舉,可以查閱中國知網,搜索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