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中國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制作木鳥,以此寄托人類渴望在空中飛行的夢想。從古人的許多著作中,會發現制作能飛木鳥的眾多記載。古書中稱木鳥為木鳶、鵲、鵠等名。《韓非子·外儲說》記載著:墨子經三年制成的木鳶,飛行了壹天就壞了;他的學生安慰他說,老師技術高超,木鳶雖然壞了,但畢竟飛成功了。在《墨子·魯問》中也有公輸班用竹木制成了能飛三天的飛鵲的記述。墨子是魯國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公輸班就是傳說中的能工巧匠魯班。有關他們制作木鳥的歷史,大約發生在公元前500至400年期間。除他們二人外,還有如張衡、韓誌和、高駢等木鳥制造家。其中漢朝張衡知名度最高,因他既是天文學家,又是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的發明者。《太平禦覽·文土傳》中就有張衡制造木鳥的記載。所存史料確鑿表明在公元前400年,中國人就已經使用竹木在嘗試制作能飛的原始器械了。這壹點,得到世界科學界的壹致認同。
<br>
<br>■墜地而亡的先行者們
<br>公元前9世紀,古英國的布拉德國王自造的壹副飛翼,並試圖從倫敦阿波羅宮出發,當他飛越出城時,墜地駕崩了。這可能是有關人類模仿鳥類飛行的最早記錄之壹。1503年,意大利的丹蒂也用自制雙翼飛行,雖然幸免壹死,但也落下終生殘疾。1507年,英國的達米安從蘇格蘭的斯特林城堡縱身躍起,想要飛往法國,結果在城堡下摔斷了大腿。達米安並不服輸,他把失敗歸罪於使用了雞的羽毛。
<br>■風箏起源古代中國,約14世紀傳到歐洲
<br>風箏的起源可能與木鳥有關,它也起源於中國。風箏又名紙鳶、風鳶,紙鷂或鷂子,中國古籍當中有關風箏的史料比木鳥豐富。唐朝的《事物紀原》記載了漢初的韓信是風箏的發明人。唐朝的記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韓信制風箏讓張良乘坐,飛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營軍心。宋朝的傳說為:劉邦征伐陳烯,韓信打算裏應外合,便用風箏測量距離,想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未央宮。
<br>
<br>《事物紀原》和《新唐書》分別記載了利用風箏求援的軼事。公元549年,梁武帝蕭衍被侯景兵困南京。武帝的將軍羊侃用風箏送出求援詔書。不料風箏被侯軍誤為妖術而射落,求援因此失敗。
<br>
<br>更為離奇的風箏傳聞見於《白石礁真稿》:公元559年,北齊文宣帝時,大殺“元”姓宗族,彭城王元勰的孫子元韶被囚地牢。元韶堂弟為元韶制作風箏,他們二人從金風樓乘風箏雙雙飛逃。這些傳奇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人的關於飛行的奇思妙想。今天看來仍然很有趣味。
<br>
<br>■傳說戴達羅斯發明“人翅”飛出克裏特島
<br>東西方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但在對飛行的渴望上,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br>
<br>傳說雅典的戴達羅斯擅長雕刻,他的雕像栩栩如生;但他更熱衷工程技術,特別對建築格外偏愛。塔羅斯是戴達羅斯的外甥,但他因嫉妒殺害了向他學藝的塔羅斯。戴達羅斯被判流放到阿提克,不久又逃亡到克裏特島。戴達羅斯被克裏特的米諾斯國王尊為上賓,要他為人身牛頭怪建造壹所無法外逃的宮殿。戴達羅斯以他的天才,建造了壹座曲折迂迥、眼花繚亂的迷宮。後來,戴達羅斯用鳥羽按長短排列,用蜂蠟粘合,做成壹對人造鳥翼。當試飛成功後,他為兒子伊卡洛斯做了壹對小的羽翼,並向兒子傳授飛行技法。在起飛前,他告誡兒子:“飛得太低,海水會濕透羽翼;飛得太高,太陽會燒著羽毛。妳要記住,永遠只能在太陽與大海中間飛行。”戴達羅斯父子用羽翼飛升而起,飛出克裏特,越過薩摩斯。伊卡洛斯嘗到了飛行的甜頭,開始越出父親帶領的航線,振翅飛向高空。強裂的陽光融化了蜂蠟,分解的羽翼脫離了雙肩。伊卡洛斯企圖揮臂飛行,但無濟於事,洶湧的大海很快吞沒了他的身軀。戴達羅斯飛行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對飛行的探索和向往。
<br>
<br>■1250年羅傑·培根記述撲翼機的設想,15世紀達·芬奇作出具體設計,但壹直未獲成功
<br>人類在嘗試飛行的初期,壹直是很直觀地模仿鳥類,用各種鳥羽或其他人造物,制成翅膀,“安裝”在人的身上。在經歷了許多失敗之後,人類逐漸認識到單純的利用羽翅是不能飛行的。於是開始尋找壹種機械的方式。撲翼機就是這個階段的產物。最早的撲翼機也許就是英國的修道士羅傑·培根在1250年發表的《工藝和自然的奧秘》壹文中所記述的:“供飛行用的機器,上坐壹人,靠驅動器械使人造翅膀上下撲打空氣,盡可能地模仿鳥的動作飛行。”15世紀初,意大利的達·芬奇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斯的文藝、科學巨擘。他對飛行抱有熱忱,他也是研究撲翼機的著名人物。他的具體設想為,人俯臥在撲翼機中部,腳蹬後頂板,手扳前部裝有鳥羽的橫杵,就像劃槳壹樣扇動空氣,推動飛行。這個方案是達·芬奇研究了鳥翅,利用物理和解剖知識而設想出來的。撲翼機和帶翼飛人相比是種進步,然而在本質上仍是仿鳥的人力飛行。這種影響壹直延伸至飛機發明前夕。
<br>
<br>自達·芬奇之後,有個土耳其人穿了壹件寬大的帶框架的鬥篷,利用撲翼原理飛行,不料框架經受不住空氣阻力而折斷,這位土耳其人不幸遇難。1678年,法國有個叫貝尼埃的鎖匠也制了壹架撲翼機。他在肩上擔兩根桿子,桿端各裝壹對鉸接的長方翼片。桿端向上擺動,翼片收攏,向下擺動,翼片展開。通過多次實驗,貝尼埃始終未能成功。1742年,62歲的巴凱維爾用四個翼形機構綁縛在自己四肢上,從巴黎旅館屋頂上奮身壹躍,企圖飛越塞納河。但他飛了壹半便墜河撞在船上,摔斷了腿。
<br>
<br>■1731年俄國梁贊的壹位平民發現熱氣球的飛行原理,此後許多熱氣球出現在歐洲上空
<br>俄國梁贊有個人,名叫克拉庫特諾,他的職業只是普通的書記官。屋頂炊煙上升的景象使他禁不住想入非非,他反復設想能不能利用飛煙上天。1731年,他被自己的想法所激動,於是做了壹只肥大的口袋,自己坐在口袋下的套環裏。當口袋盛滿熱煙後,果真慢慢升起。當升空大約十幾米的時候,壹陣風把他吹向鐘樓,他抓住了鐘樓的繩索才沒有遇難。這大約是最早的氣球飛行實驗者。
<br>
<br>氣球是壹種沒有推進裝置,完全靠風力飄飛的航空器。它由氣囊和吊籃組成。氣囊是使用橡膠布、塑料薄膜或尼龍布等材料制成,裏面充滿輕於空氣的氣體。吊籃位於氣囊之下,內裝各種儀表、設備及氧氣裝置等。氣球又可分為熱氣球、氫氣球和氦氣球。熱氣球利用位於氣囊下方開口處的加熱器對空氣加熱,使氣囊內的空氣密度減小,從而產生靜浮力。氫氣和氦氣密度小,比空氣輕,因此氫氣球和氦氣球,氣囊下方都是封閉的,不需要進行加熱。氫氣易燃,氦氣比較安全。飛機使氣球飛行受到冷落,但它仍是人類的航空器之壹。
<br>
<br>■1783年8月第壹只氫氣球在法國升空,同年11月熱氣球第壹次載人升空並航行9000米
<br>1783年11月21日,法國人羅齊埃和達爾朗德在巴黎米也特堡,乘坐蒙特哥菲新制的熱氣球試飛。這個氣球高20多米,直徑約15米。它上升到1000米高度,在巴黎上空飄行25分鐘,最後平安降落在距起飛地約9000米之處。這是人類第壹次成功的升空航行。
<br>
<br>1783年8月26日,第壹只氫氣球升上了天空。這是法國物理學家查爾斯制作的。它的直徑為4米,是用絲綢和橡膠制成的。1783年12月1日,查爾斯乘坐壹個直徑8.6米的氫氣球,從巴黎起飛,在2小時內飛行了45千米,實現了氫氣球首次載人飛行。
<br>
<br>氫氣球升空性能優越,但因高空缺氧事故頻繁。1862年,2名英國人在8800米高度喪生,2名法國人也在同樣高度上遇難。氣球飛行是人類實現航空夢想的開始,給人們帶來新的希望。
<br>
<br>■20世紀以後人類氣球飛行的著名紀錄
<br>1927年,美國人格雷乘氣球升空,創造了12900米的高度紀錄,但是由於缺氧導致身亡。針對高空缺氧,瑞士人皮卡爾於1931年研制了氣球專用的充氧密封艙,這為氣球的升空高度不斷創新提供了保證。1933年“蘇聯1號”氣球升高到19000米;同年蘇聯又創22000米新紀錄。1957年8月19日,美國空軍西蒙斯少校創下了載人氣球30942米高度的世界紀錄。
<br>
<br>1978年以前,人類曾進行了17次試圖橫越大西洋的氣球飛行,喪生7人卻未能如願。由於熱氣球的復興,1978年8月11日,3位美國人乘“雙鷹2號”氦氣球從美國緬因州海巖出發,開始了人類第18次橫越大西洋的氣球飛行。“雙鷹2號”為直徑20米,充氦5000立方米,用塗以人造橡膠的尼龍綢制成的氦氣球。氣球吊艙可容納3名乘員、生活必需品、儀器設備及2000千克壓艙物。氣球飛行高度為4000至7000米,經過137小時03分,全程5000余千米的飛行,於8月17日傍晚,安全降落在巴黎西北的米塞雷小鎮上。橫越大西洋成功,創造了載人氣球飛行距離和留空時間的兩項世界紀錄,為人類氣球飛行的歷史功績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次飛行的3名乘員是:布魯佐、紐曼和安德森。
<br>
<br>■1897年瑞典的“飛鷹”號探險隊遇難之謎
<br>1896年,瑞典組成了“飛鷹號”氣球北極探險隊,隊員是安德萊、斯廷別克和費林克爾。他們準備從靠近北冰洋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起飛,越過北極,到達美洲。但由於天氣不佳,直到1897年7月11日才真正啟航。
<br>
<br>這次航行的氣球是巴黎最有名的氣球作坊制造的,吊籃中準備了當時最好的科學儀器和導航儀表,氣球升到800米的高度之後,以每小時25千米的速度向北極漂去。然而,他們卻壹去不復返。此後多年,瑞典曾派出許多救護隊多方尋找,都沒有找到他們的蹤跡。
<br>
<br>33年以後,也就是1930年,挪威的獵人們在北極圈壹個叫白島的地方偶然找到了壹張照片底版,又發現了安德萊等人的飛行記錄和日記。最後,在壹層積雪下找到了三位探險家,他們身上穿著用氣球碎片縫制的衣服。“飛鷹”號探險隊遺留的日記說明,當氣球墜落毀壞之後,他們準備走回陸地。由於迷失方向,他們步行兩個多月,最後來到北極最荒漠的壹角白島。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沒有多久,他們就突然死去,最後壹頁記錄的時間是10月17日。從現場情況分析,最先死亡的是斯廷別克,他的屍體上草草蓋著壹些碎石。另外兩人躺在不遠的地方。爐竈上的鍋裏有剩余的食物,又有儲備的大量熊肉,餓死的可能性可以完全排除。有人認為最大的可能性是他們在熟睡中被凍死,但有的人又提出疑問:他們為什麽不是死在睡袋中呢?幾年前,丹麥醫生特萊德提出壹種解釋,認為探險家們很可能吃了帶有旋毛蟲寄生病的熊肉受到傳染而死亡。為此特萊德檢查了北極熊的遺骸並檢查出了這種病菌。
<br>
<br>直到目前,人們還沒有對這壹事件找到圓滿的解釋。特別奇怪的是,斯廷別克是最先死去的人,但卻記下了最後壹段日記,安德萊是壹個沈著細心的極地探險家,而在他的日記中對斯廷別克的死卻又只字未提。
世界近代載人航天重大事跡:
壹、東方1號飛船送人類第壹次上太空
1961年4月8日,蘇聯國家航天委員會研究決定發射載人的東方1號飛船。10日晚,加加林被決定為第壹個上天的航天員,季托夫為替補航天員。9時07分,東方號火箭載著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東方號火箭發射工位發射升空
二、阿波羅載人登月飛行
阿波羅工程是美國於60年代至70年代初組織實施的壹項大型登月航天工程。1961年5月25日正式宣布開始實施,1969年5月18日發射了阿波羅10號飛船。7月21日2時39分,登月艙的門打開了,阿姆斯特朗在奧爾德林的幫助下,倒著鉆出艙口
三、阿波羅和聯盟號飛船對接飛行
在聯盟19號飛行至36圈,阿波羅飛行到29圈,即聯盟號發射51小時49分鐘之後,兩船進行了對接。對接完成得非常順利,比原計劃還提前了幾分鐘。接著進行航天員互訪活動。待和聯盟號氣壓平衡後,將對接船和聯盟號的通道艙門打開。
我國航天35年(1970-2005)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我國用“長征”2號運載火箭發射了第壹顆返回式人造地球衛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1年9月20日,我國首次用壹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3顆衛星,標誌著中國空間技術取得新的突破。
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成功,其低軌道運載能力達9.2噸,為發射載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礎。
1992年,我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制,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我國“神舟”壹號試驗飛船在甘肅酒泉航天發射基地發射成功。為了進行載人飛船的發射,在發射場內新建了高達百米的載人發射塔。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10分鐘後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飛船在順利完成預定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後,於1月16日19時22分在內蒙古中部準確返回並成功著陸。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神舟”三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大推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飛船按照預定軌道,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在完成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後,於4月1日16時51分,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準確降落。
2002年12月30日,我國“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軌道艙在太空正常運行100天,環繞地球飛行1700余圈。
2003年10月15日,我國自主研制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成功,航天員楊利偉成為首位飛上太空的中國人。
未來航天主要有:人類的火星飛機、月球基地建設和在太空中建造大型太空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