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安徽計劃耗資10億重修的古鎮,被稱為“安徽烏鎮”,國內少有人知

安徽計劃耗資10億重修的古鎮,被稱為“安徽烏鎮”,國內少有人知

隨著國家發展日新月異,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開始嘗試走出壓力圈,去路上探尋快樂。每次旅行,在當時都是辛苦而又疲憊的,手拿地圖趕時間,拍照、購物、徒步,聽當地人講風俗,睡不習慣的床和吃不慣的食物。

雖然聽上去不怎麽樣,但是當時間繼續前行,當妳又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妳就發現,那段日子仿佛是從別人生命裏借來的歲月,像壹枚掛在記憶裏,溫暖發亮的繭。很多人都在找尋旅行的意義,到頭來說不清道不明。

最淺顯的認知大概就是視野上面,“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走過的路多了,人的心 懷自然變大,很多不能理解的事突然有了答案,我們踏過萬水千山,這途中,妳的眼界就會開明。很多人喜歡往大城市紮堆,但卻忽略了城市角落裏古韻美。

今天要說的是,安徽計劃耗資10億重修的古鎮,被稱為“安徽烏鎮”,國內少有人知, 讓我們壹起往下看吧。安徽大地錦繡多姿,文化古跡甚多,是中國 旅遊 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壹,現有5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安徽省的黃山(中國古典山水典範)、九華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壹)、天柱山(曾被漢武帝封為“南嶽”)以及以宋代歐陽修《醉翁亭記》名揚天下的瑯琊山。安徽文化豐富又別具特色,省內有三個城市為國家 歷史 文化名城。

今天咱們不介紹名山大川,而是壹安徽古鎮。這古鎮名為西河古鎮,位於安徽省蕪湖市蕪湖縣南,處於宣城市宣州區、蕪湖市南陵縣、蕪湖縣三地交界處,面積約0.33平方公裏,現有***780戶,1608人。

據古籍記載,遠在西漢時,小鎮雜草叢生,水患嚴重並且人煙寂寥,此處被俗稱為"草頭湖"。當地有壹庵堂建造在此,人們習以稱"茶庵"。 洪武年間,開始修建堤壩,百姓搬到這裏安居,人來人往逐漸形成小集鎮,又因為坐落青弋江西岸,因此得名"西河"。

西河是江南水鄉古鎮,相傳距今已有600多年悠久 歷史 。房屋建於圩建兩側,因為每年需要防災,需要加固堤壩。所以屋面地基低於路面1.5米左右。街心是青石路面,曲折蜿蜒將近 1200米,街道寬窄不勻,所以又被大家稱為“安徽烏鎮”。

兩旁店鋪門面飛檐對峙,窗戶比街心都要低很多。沿河處的老房子,墻高陡峭,基礎部分石頭駁砌,需要拔地數丈高,才能保證汛期時能夠任憑水的沖擊。外河沿岸是青石護欄,人可以通行。從街心踏青石臺階往下走,即使走進屋子裏,也能延伸十余米。

此外,上街外側有章家巷、土地巷,下街外側有徐會蘭巷、江東巷、中街內側有芮家巷,均為老街橫連,能夠通往沈公圩內,也可以通向沿河水運埠頭。1983年,西河古鎮新建了壹條水泥路面。每當太陽升起,這條街就開始活躍,提籃、拉車的人們從四面八方向此匯集。

1986年灣西公路通車後,開始為西河古鎮註入人口,隨後市場繁榮,銷售額能日達萬元,呈現出 歷史 上最興盛時期。 西河,不再是經濟和文化的"西伯利亞",它流出去的是永不枯竭的黃沙資源,以及富有開拓精神的青年,得到的將是物質、精神文明的豐收。

西河古鎮作為天然水運碼頭,古往今來商業發達,世界各地商家絡繹不絕。特色小吃也聞名遐邇,特別是古鎮秘制臘味,有近300年的 歷史 。餛飩混、羊肉、蛋糕、油炸臭幹子、方片糕、青弋江小魚等,肉香醇美,回味無窮,無色素、無添加、無味精,無防腐劑,屬於記憶深處的老味道。

近幾年西河古鎮周邊商業街層出不窮,很多現代建築落戶,而西河古鎮卻仍然保持特色,具備了十分豐富的 旅遊 條件。 也正是得天獨厚的機會,使得當地政府計劃耗資10億元用於開發古鎮,將西河古鎮打造成現代化與古韻並存的 旅遊 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