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慶後的談話表明,這個博覽群書的人對“國家基礎”始終懷有壹顆敬畏之心。在1959年出版的甲骨文《殷鎮部文字通考》壹書中,他提出了考史等同於經社之學的觀點,認為“史”是事實之本,“經”是從事實中提煉出來的思想;從“歷史”到“經典”是從實踐到理論的過程。中國的古人不僅研究歷史,也讀經典,因為經典是對歷史的理論總結,具有普遍性,因此更有指導意義。中國文化的主體是經學,所以他對我們民族的古代史有著深深的敬意。研究國學不應褻瀆“國學根基”,而應珍惜和尊重“古義”,沿著中華文化的本義解釋經學史。
65438年至0982年,饒宗頤提出了結合田野考古、文獻記載和甲骨文研究夏文化的“三證法”。到2003年總結為:盡量以出土文物的文字記載作為三重證據的主要依據;充分利用各地區新出土的文物,詳細調查其歷史背景,做深入研究;盡可能地用同時期的其他古代國家的當代事物進行比較研究,相互比較後,在不同的空間裏對同壹事物有新的認識和理解。學術界普遍認為這是王國維“雙證據法”的進步。正是在甲骨文中,饒先生發現了長江上遊的河神和,解決了殷商的統治範圍問題。
《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化典籍,被饒宗頤譽為東方聖經。壹本西漢帛書《易經》在長沙馬王堆出土,1974年轟動世界,立即引起了宗祧的註意。幾年後,他試圖觀看帛書的影印照片。回港後,他根據文物1974年7月發表的唯壹壹頁手稿,寫了壹本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易經》。如指出馬王堆帛書的蔔筮順序與後世通俗抄本不同,以“甘”為首,其次是“艮”(通俗抄本為甘、坤、貞、荀、闞、李、艮、回),並與《易》八宮:甘、闞、艮、貞、荀的蔔筮順序進行了比較。將帛書與漢代“中古文本”進行比較,認為兩者相近,充分肯定了帛書的文獻價值。還將帛書《易經》與西漢初年長沙王符賈誼所著《易經》進行了比較,認為“墓中為賈誼作於適當的時間,易在長沙所見《易經》及其傳記應視為如此,當時銜接與說卦並未分離”。這些仍是未發表的理論。
1992年9月馬王堆發掘20周年之際,大陸學術界出版了馬王堆漢墓文物,全文出版了第二本《刑德》。10年6月,饒宗頤以最快的速度寫下了《馬王堆第二本刑德釋神——兼論出土文獻中的顓頊、佘綰》壹文,不僅為帛書做出了貢獻。比如對四中四神名字的壹個考證:“東方木,其神崇高,西方金,其神崇高,西方的‘大’字壹定是‘小’字的錯別字,即達濠、少昊。”幾句簡潔的話就能澄清令人迷惑的混亂;接著,我們破譯了“亂流之王”,即“顓頊”,使人豁然開朗,並指出:“顓頊之名,出土文物中未見,但首次繪為“亂流之王”,故極有價值。”這些有創意的詮釋都成為了經典的詮釋。
讀過屈原《離騷》的讀者,壹定記得開頭是:“萊文皇帝的苗族是Xi,皇帝考伯雍;我是在孟茜拍的,但耿胤和我來了。“但‘照片’是什麽呢?眾說紛紜,讀者不明。宗祐考證了帛書《性德》四角中的西南“聶”,指出“聶”與“史”在古漢語中常見,“史”與“體”多為借用。而“聶”和“她”都請假了。結論是:“聶氏”即“佘體”。他大量借用《周易刊》、《說文》、《楊公傳》、《初學筆記》、《左傳》等古籍,進而指出:“星宿之名,以鬥之意為據,《史記索引》引書《元明報》。”《禦觀》星宿引《天官六星》:“歲星說取”(“歲星取於孟古正月”,即歲星正好在孟古正月),石(石神)有“取六星”。聶的名字不僅是星名,更是神名。”《淮南子·地形訓練》雲:各種記錄、照片、筆記是各種風格的起源。社稷作為八風神之壹,首次出現在考古資料中,最初也叫‘聶氏’。過去有人認為奢緹格是外來詞,證明其不準確。”自文章發表以來,所有研究帛書《刑與德》的學者,都贊同饒宗頤的觀點。
令專家們嘆服的是,宗饒並沒有對馬王堆的絲綢進行全面的研究。“但只要觸手可及,就會壹針見血,壹針見血。只有博覽群書的學者才能達到這種境地。”。饒的治學,“幾乎沒有壹個時代是‘空白’的”
學貫中西的知識。宗儀饒知古,不拘泥於古。他深深植根於中國文化的沃土,能夠超越民族文化的局限。他從世界人類文化的角度審視自己的民族文化及其與民族文化的關系。他走的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道路,但他的研究方法與傳統不同,這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原創首先源於他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其次源於他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赤子之心,去深刻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宗i饒跳出中國看中國,所以對“漢學”、“國學大師”之類的稱呼有所保留。他說國學是自己的文化,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國文化在國際上不可能叫國學,所以叫國學或者國學更準確。1995年創辦以中文為媒介的大型國際期刊《華學》,並任主編。由香港大學崇壹饒學術博物館、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中山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和泰國崇聖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聯合主辦,迄今已出版八期。
他說,研究中國傳統知識最好用中文寫論文,在華學發表的論文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在采訪中,作者提到大陸有學者是反對傳統觀念的,指諸葛亮這種眾所周知的忠臣,對天下大事的看法不變,還是大漢奸,嶽飛不是民族英雄。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研究成果」?饒老師沒有正面回答,只是簡單說了壹句:歷史人物要放在歷史環境中看待。《三國誌》是晉代人編的。比如要搞清楚《隆中對》中的文字是出山前的原話還是後世史家總結出來的文字。否則,如果用後來的視角來看時間,那就真的成了“事後”。
宗儀饒重視“國基”,它可以連接古今中外。評論者評論說:“饒的學術所涉及的時代,從遠古史前到明清,幾乎沒有壹個時代是‘空白’的。”精通漢語,閩粵等多種方言,英、法、日、德、印六種語言。他還精通古梵語和巴比倫楔形文字,而這些甚至連他自己的人都很少知道。所以他歷史知識廣博,了解西方和東方壹些國家的歷史文化,能夠在古今中外文化的比較中相互交流,不斷發明、提出和回答有關中國歷史文化的新問題,想別人沒想過的,說別人沒說過的。壹旦發表,就會被成年人思考,其觀點就會被世人認可。
以他在海外漢學傳播方面的成就為例,他是新馬華人碑刻編目的第壹人,開創了海外金石學的先河。他是第壹個在日本東京出版敦煌法書系列,在國際學術界講敦煌文選,根據倫敦敦煌文獻講禪宗歷史上摩訶入藏問題的人。現在,“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已經成為歷史;他是在國際上講巴黎收藏的甲骨和日本手稿《文選》五大臣筆記的第壹人;是用日本石刻證明中日書法交流並非始於唐代的第壹人。他是第壹個講越南歷史的人,《日南傳》。第壹個識別新加坡古代地名並進行翻譯,撰寫新加坡古代史的人;用中國古代文獻補充緬甸歷史的第壹人;等壹下。這些都體現了他在學術研究上廣闊的國際視野,既註重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各種形式和流傳海外的經典的研究,又不懈地探索其歷史文化在中國的源頭。1956年,倫敦收藏的早期石天道教思想秘籍《敦煌老祥子二註》公開並註釋,引發了歐洲學者研究中國古代道教的熱潮。
他並不總是中國古代的第壹。比如根據他的研究,我們引以為豪的秦始皇統壹六國,建立郡縣制。他在公元前539年征服巴比倫後,與波斯帝國大流士壹世之父居魯士壹起統治所有的人民,並在圓柱上刻石以示功德,銘記其德,稱人民為黑頭人(black head)。他認為“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壹天下,刻石褒德,分封三十六郡,人民姓錢
沈建華:總有壹群人對中國文化懷有敬意和感情。
鄭慧心:香港是龔堯的福地。
王肅:這是壹個很難產生大師的時代。
李俊明:龔堯的心還是很貼近人民的。
李卓芬:龔堯有壹種古老的好奇心。
張靜怡對他書法的評價是“無所不能”
林倫倫對饒先生的評價:饒先生“精通六學,始能備九能。”
香港大學副校長於說:“如果香港有壹個饒宗頤,它將不會是壹個文化沙漠。”有人認為饒先生可以和季羨林壹樣出名,稱之為“南饒北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