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如何保護故宮和皇帝的安全是壹件大事。我們經常從影視劇和小說中看到“大內高手”這個詞。這些人是皇宮裏的守衛。
在清朝,什麽樣的人可以充當「大內高手」?與歷代不同的是,清朝選擇侍衛首先是看妳的身份。妳先當旗手——滿清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都有。壹般的漢族壯漢,就算妳武功萬裏挑壹,也不會被選中。
滿足身份要求,再來說說身體條件:身體強壯,技術熟練。他們不僅要精通武術,善用劍,還要精通騎馬、射箭、摔跤、遊泳和劃船,以便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打敗敵人。
這群人,相當於現在常說的特種部隊,是清軍的精銳。
清朝的“大內高手”是如何形成的?我們來壹壹梳理壹下。
首先是警衛。侍衛司的主要任務是親自保護皇帝,並擔任壹些禁院的護衛。其管轄的官兵分布在皇帝周圍。有幾個禁軍,1200多親軍營。
他們與皇帝關系非常密切,必須對他絕對忠誠,所以他們出身的重要性尤為突出。八旗中,只有三旗(鑲黃旗、黃旗、白旗)的優秀子弟才會被選入禁衛,有的甚至是皇子。
第二,保護軍營。禁衛營是故宮的主要禁衛軍,全部選自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且個個武藝超群,有***15000余人。
第三,前進陣營。前鋒營有1800多人,主要任務是“護衛禁衛”,即皇帝外出巡邏時,其部官兵跟隨護衛。此外,它還承擔壹些法庭警衛的任務。
第四,內務部的三面旗(上面的三面旗)上塗著近衛三營、小七和前鋒。裹護營有65,438+0,200人守衛宮門,檢查出入。塗小琪營掌管著上三旗的人事、戶籍、考試、選甲、俸祿、攻級旗事務,還掌管著紫禁城的部分守衛。營地只有120人,專精騎馬技藝為皇帝服務。
第五,魔機陣營。姬神營在1861年成了壹支軍隊,有1萬人,都是從八旗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它的主要職責是守衛紫禁城,同時也隨皇帝和皇太後外出。
以上五支部隊,共約三萬人,由皇帝直接指揮,在擔負守衛任務時,實行分區分片的辦法。
在大家的印象中,故宮內外聚集了三萬“大內高手”,那壹定是最太平的地方了。其實不是的。這些“大內高手”並沒有小說和影視劇裏的那麽邪乎。
清朝初期,禁衛軍訓練勤懇,作風嚴明,戰鬥力和威懾力強,能夠確保紫禁城的安全。到了清末,禁衛軍的光環逐漸消失:
壹是各營疏於訓練,紀律松弛,警衛不能按時到崗,甚至雇傭老弱人員頂替。
二是武器落後,沒有及時更新。到了清朝末年,帝國軍裝備的槍械還是性能低下的鳥槍。內閣學士文碩要求改成洋槍,而醇親王奕譞說:“洋槍是外國造的,不符合舊制度,所以後來加上去的。”
帝國軍放松的後果是嚴重的,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不斷發生。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十五日,七十余名田麗信眾勾結宦官,在光天化日之下從東華門、西華門潛入紫禁城,打了正在值班的禁軍壹個措手不及。
壹時間,故宮壹片狼藉,槍聲、哭喊聲不絕於耳。事發時,嘉慶皇帝在承德打獵去了,不在宮裏,由皇帝的次子冕寧部署搜捕工作。大批禁軍在故宮甕中捉鱉,壹直持續到17日。除當場被擊斃者外,24人被活捉,另有數人逃脫。
這些基督徒是每頓飯都吃過的混混。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和嚴密的組織,他們甚至帶著武器進入了戒備森嚴、固若金湯的紫禁城。真的很難想象!太可笑了!
壹些關於盜竊的小案件層出不窮。如鹹豐三年,賊馬私自入闕門,私入刑部,盜印書印;同治九年,禁門內有販糧;同治十壹年,端門樓駐軍被盜;光緒四年,京雲門失守;光緒七年,東華門甲胄被盜;光緒七年,袁大媽等人勾結宦官,盜走慈寧宮前殿和大佛殿的銅鏈...
種種事例表明,晚清皇宮傳說,所謂“皇族之主”,是人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