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經詩先於詞,文先於詩;散文先於駢文,經文先於史文。
順流而下,勢如破竹;逆流而上,扞格局促。譬如今人學詩詞古文,或多因愛宋詞而起興。
然若來便學詞,終致纖弱;病而學詩,亦常為女郎詩矣。茍不學文,其為詩亦不足大觀。
古今詩客如許多,大文家有幾個哉?經而史而集,文而詩而詞,庶乎有序,浸於有得。劉彥和(勰)雲:“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紀傳銘檄,則《春秋》為根。”
高倡宗經,是矣。不讀經,不足以成人;不宗經,不足以為文。
今人學文,種種語法、辭典究之已甚,何以展卷讀之,哂然不肖?蓋文中無精神故也。義理、考據、詞章,義理實為之根。
義理何從來?從精神中來。精神何從來?從經典中來。
壹國民族之精神,實由壹國經典所化毓。關關雎鳩,自然感興;風乎舞雩,悀如浩嘆,何必瑣屑於字詞語句焉?如是方為得之。
儻如學英語般先觀壹厚冊“語法大全”,奄然生厭,棄之可矣。學文即須循道,為文不異為人。
文心通乎人心,心動而後文成。先求動乎己之心,觀古人何以;再求動乎人之心,看我文奚成。
精神義理具足,別無他故,直是讀經。詳之,則經亦畧有緩急。
《詩》《書》周文舊典,最稱古雅,實國文壹切總源,不可不讀。雖囏,然業為詩文巔峯,勀此之後天下書文無難者。
《禮記》明理,《左傳》敘事,開後世理論史傳之體。有極精醇者,宜深諷詠。
《易》理甚深,然於為文似無大涉。然其《文言》《系辭》諸傳,意深言妙,義文兩勝,不可或闕。
《論語》《孟子》,亦復平易而深。讀之至易,知之已難,行之更難。
然生為華人,當學華文,則不應不循中華之道。學其文,循其道,成其人。
舍道求文,空空如其文亦不可得而成矣。文之與道,斯須莫離。
若夫經,文之至合於道者耳。循道者必所務先,學文者則容或緩。
是《儀禮》《周禮》《公羊》《谷梁》《爾雅》諸餘經,於為文關切稍小歟。要之,至文至道,存乎聖經。
學文不宗,空入寶林。法上得中,宜所究心。
諸體漸具,道與日新。二:史《春秋》萬世史源。
周秦餘史,則《國語》閎婯,《國策》縱橫,竝皆嘉文。漢以降二十五史,惟前四史辭事雙勝,昔人允為必讀。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者是也,於為文也甚益。然則讀經而下,此六史為所宜讀者也。
更求其略,則《史記》終當壹覽。三:子諸子百家,求道者恒所博覽。
然於為文,但取《莊子》《老子》足矣。《莊子》文味最豐。
《老子》已竇騈偶消息。先散後騈,文章常理。
蓋先秦經子,兩漢史論,渾樸之氣,自然單行,初不知四六為何物。《左》《史》熟,古文足。
學文至此,已具周漢氣象。四:集1、散文所謂騈散詩文之名,實皆昉於文人之文,經史固無之。
蓋三代無所謂文人也。學文但讀經史,不失為高華大家;搦翰祇究唐宋,詎成其詩詞鉅椽。
慕唐詩,法唐人,所成必遜於唐;好宋詞,摹宋士,厥績豈及乎宋。必溯亓源,法乎上,庶有得焉。
故效太白而不知《文選》,趨稼軒而罕讀《左》《史》,其求為李辛也夢耳,遑論越之。或雖詬幼安掉書袋,此則竝書袋亦無可掉矣。
若夫口誦不逾韓柳,心惟止乎唐宋,璅璅焉亦甚下矣。宜其唐宋而下無有邁彼八家者歟。
要言之:學散文,直法周漢而已矣。唐宋明清可與為友,不必以為師。
(錢仲聯於明清亦言有八大家:劉基、歸有光、王世貞、顧炎武、姚鼐、張惠言、龔自珍、曾國藩)2、駢文周漢經史既習,文章根柢大具。然後可以順流直下,任擇所欲。
楚辭漢賦,詩之支流而文之別源也。駢文所求藻繢之語詞與夫偶儷之篇句,於焉略備。
洎乎四聲明而平仄分,詞藻、句偶、音對三者立,駢文繇是告成。辭別於詩,賦別於文,駢文復別於散文。
辭賦體狹,主於美文,重彰彩攡敶;駢文義廣,兼施應用,擅對仗音韻。賦而兼駢,聲龤素琯;駢而通賦,體奘黃鐘。
至於燕許(張說、蘇頲)大手筆,雙媺兼宗,無復分別。於文於詩,《楚辭》皆當讀。
學駢文,亦遙以漢賦為翰林辭海。若以大賦宂劇,則漢魏以來抒情小賦清雅易誦。
雖有韻曰文,無韻曰筆,然魏晉已下駢賦合流,其別漸微,要皆異於散文者耳。略舉其要,則曹子建之宏麗,陸士衡之清雅,徐庾之集大成,蘇張之大手筆,學者在所當讀。
唐末溫李,竝稱詩豓。其四六亦皆可觀。
賦由秦漢古賦至於六朝俳賦,至於唐之律賦,至於宋之文賦,日新日變。歐陽文忠公、吳履齋有述焉。
清代儷語號稱中興,有駢文八大家(袁枚、邵齊燾、劉星煒、吳錫麒、曾燠、洪亮吉、孫星衍、孔廣森)名焉。求亓至者,則別有汪容甫(中)者在。
《述學》六卷,媄不勝收。人以為清駢第壹。
茲舉《漢上琴臺之銘並序》壹篇,聊嚌鼎臠:自漢陽北出二裏,有邱焉。其廣十畝,東臨大別,左界漢水,石堤亙其前,月湖周其外。
方誌以為伯牙琴臺,鍾期聽之,蓋在此雲。居人築館其上,名之曰琴臺。
通津直道,來止近郊,層軒累榭,迥出塵表。土多平曠,林木翳然,水至清淺,可以眺望,可以泳遊。
無尋幽涉遠之勢,靡登高臨深之懼,懿彼壹丘,實具二美。桃華淥水,秋月春風,都人冶遊,曾無暇日。
2. 用文言文寫作文,該註意什麽那要看妳文言文功底如何了 2001年的滿分作文,建議仔細研究下。
《赤兔之死》原文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關羽走麥城,兵敗遭擒,拒降,為孫權所害。其坐騎赤兔馬為孫權賜予馬忠。
壹日,馬忠上表:赤兔馬絕食數日,不久將亡。孫權大驚,急訪江東名士伯喜。
此人乃伯樂之後,人言其精通馬語。 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間,但見赤兔馬伏於地,哀嘶不止。
眾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諸人,撫其背嘆道:“昔日曹操做《龜雖壽》,‘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吾深知君念關將軍之恩義,欲從之於地下。然當日呂奉先白門樓殞命,亦未見君如此相依,為何今日這等輕生,豈不負君千裏之誌哉?” 赤兔馬哀嘶壹聲,嘆道:“予嘗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今幸遇先生,吾可將肺腑之言相告。吾生於西涼,後為董卓所獲,此人飛鋨扈,殺少帝,臥龍床,實為漢賊,吾深恨之。”
伯喜點頭,曰:“後聞李儒獻計,將君贈予呂布,呂布乃天下第壹勇將,眾皆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想來當不負君之誌也。”
赤兔馬嘆曰:“公言差矣。呂布此人最是無信,為榮華而殺丁原,為美色而刺董卓,投劉備而奪其徐州,結袁紹而斬其婚使。
‘人無信不立’,與此等無誠信之人齊名,實為吾平生之大恥!後吾歸於曹操,其手下雖猛將如雲,卻無人可稱英雄。吾恐今生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後曹操將吾贈予關將軍;吾曾於虎牢關前見其武勇,白門樓上見其恩義,仰慕已久。關將軍見吾亦大喜,拜謝曹操。
操問何故如此,關將軍答曰:‘吾知此馬日行千裏,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長下落,可壹日而得見矣。’其人誠信如此。
常言道:‘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吾不敢不以死相報乎?”伯喜聞之,嘆曰:“人皆言關將軍乃誠信之士,今日所聞,果真如此。”
赤兔馬泣曰:“吾嘗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
士為知已而死,人因誠信而存,吾安肯食吳粟而茍活於世間?”言罷,伏地而亡。 伯喜放聲痛哭,曰:“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後奏於孫權。
權聞之亦泣:“吾不知雲長誠信如此,今此忠義之士為吾所害,吾何面目見天下蒼生?” 後孫權傳旨,將關羽父子並赤兔馬厚葬。特寫:壹篇古白話 十年閱讀功 以壹篇《赤兔之死》贏得作文滿分的蔣昕捷是南京13中理科班的學生,高考考完後,他就和幾個好朋友結伴去泰山玩了,昨天夜裏才趕回南京。
今天上午,他在家中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蔣昕捷是在媽媽的電話中得知自己的作文得了滿分,他說,當時很難形容自己的心情,因為用古白話書寫高考作文,能否得到閱卷老師的認同,心裏也沒個底,但他堅持認為,寫這樣的故事用古白話更恰當,表現歷史人物更生動,當然自己運用起來也更自如。
剛拿到題目時,他覺得這次作文題目入手比較容易,但要寫好很難,當做到現代文閱讀時,文章中恰好提到了赤兔馬,他壹下子像見到了老朋友,隨之呂布和關羽的形象也浮現在腦海中,他聯想到這兩個人物都與“誠信”相關,可以用到作文上,但如果單純做成人物評論,作文就缺乏感染力。接著他想到赤兔馬早年跟從呂布,後來又追隨關羽,關於“誠信”的話題,它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於是就編撰出赤兔之死的故事。
整個寫作花了50分鐘的時間。 壹位閱卷老師在作文評語中寫到“明白曉暢,文采飛揚,這種老到的語言功夫是眾多考生無法望其項背的”,作為壹名高中學生在高考臨場作文時如何能發揮得如此自如?蔣昕捷告訴記者這要歸功於平時的積累。
從5歲的時候,他就迷上了聽袁闊成的《三國演義》,小小的半導體成了他最親密的夥伴,壹天要聽七八場書。上小學後,他開始讀古典名著,《水滸》、《西遊記》、《紅樓夢》,尤其是《三國演義》,他酷愛文中描寫的那個猛將如雲、謀事如雨的時代,讀了至少三四十遍,很多章節都能熟讀成誦。
除了古典文學,他還喜歡讀魯迅的雜文、錢鐘書的小說和壹些名人傳記。也許是因為閱讀廣泛的原因,他的語文成績壹向不錯。
高中開始,老師要求他們寫日記、周記,文體不限,他就最喜歡用自己擅長的古白話抒寫,偶爾也作詩、填詞。但蔣昕捷也坦率地承認,自己的議論文常寫不好。
雖然對文學有如此之濃的興趣,蔣昕捷的高考誌願卻填的全是計算機系。他說,從高中開始對計算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編程方面。
古今中外不少學者都是文理兼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是融會貫通的,自己也希望能成為這樣的人,但在現實中,這種矛盾卻總讓他壹籌莫展,看文學書籍要花時間,做理科練習同樣也要花時間,由於理科較為薄弱,老師和家人常督促他多做題目,他卻總有點排斥心理,結果高考果然“吃了虧”,數學題有好幾道明明會做卻因為計算錯誤白白丟分。以後不管學文科還是理科,他兩樣都不想放棄,看來這樣的“時間沖突”以後壹直都會存在了。
作文要想寫得好有什麽秘訣呢?記者問了很多熱心家長最關心的問題。蔣昕捷笑笑說,其實古人早就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最重要的是平時的積累,要博覽群書,。
3. 用文言文寫作文,有什麽要註意的嗎腦筋去思考問題,滿以為參考書上什麽都有,根本用不著操這份閑心。哪知長此以往,對參考書形成的依賴就像壹顆定時的炸彈,隨時都有可能要了自己學習的生命!──他們壹翻開參考書,就什麽都懂,可謂壹目了然;但是,壹旦關上參考書,他們就像壹個失去拐杖而又不會走路的孩子,收獲的是壹臉的茫然!因此,我們要科學的使用參考書,只有在萬不得已時才借用壹下,因為,它至多是壹根備用的拐杖,千萬別把它當成“雙腳”,路得靠自己壹步壹步的走,任何投機取巧都只能是徒勞和枉然!
第四,學習文言文,關鍵是要重視歸納和積累。壹般說來,初學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課壹歸納,單元壹小結”。歸納整理時可以從特殊字詞的註音、壹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成語典故、重點語句以及文化常識等個方面來進行,每個單項都可以自行規定壹種特殊的符號,以提高學習效益。如:用“①②③”表示壹詞多義;用“※”表示名詞作狀語;用“#”表示使動用法;用“⊙”表示意動用法;用“≠”表示古今異義;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成語典故;用“”特殊句式……當然,無論做什麽整理,都必須積累相應的例句,否則,妳的知識點就成了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
“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只要妳持之以恒,我深信,三年下來,妳壹定會卓爾不群,令人刮目相看!
4. 初中語文作文怎麽寫我覺得,首先應弄明白,初中作文和小學作文有太大的不同.要求都不只是沒有語病、文筆流利、字跡清楚等這些基礎的東西.初中作文有時是材料作文,這需要準確的把握中心,如果知道了中心內容,但不知該如何寫起,那麽可以從多個角度去領會材料主旨,從中選擇自己最拿手的、最好寫的去寫.如果,只是給了壹個話題,或者將題目補充完整等簡易類型的作文要求,在確定作文題目時要慎重,因為整篇作文都要圍繞題目展開,或者可以先寫作文,最後寫題目,這樣題目和正文比較容易保持壹致,以免出現題、文不對應的問題.寫作文時,要確定每壹段要寫些什麽,考慮壹下怎麽去體現主題,要是雜亂無章的,給閱卷老師的印象就不好了.如果考試時實在沒有時間想這些,就憑感覺寫,但壹定要有條理.另外,註意文筆的修飾,給文章添色.現在,中學生寫文章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氣勢,對於這壹點我也很苦惱,不知怎麽能是文章有氣勢,盡量去做吧!多讀多練,實踐出真知.平常註意積累,建議妳到網上去看壹些文章,網上的作文都很好的,很讓人受益.平常多寫些,可以寫壹些小詩,或無聊的時候寫壹小段,考試時或許會用的上.平時多寫,對自己提高寫作能力很有幫助,這點我深有感觸!還有,寫作文重在創新,標新立異,如果只是圍繞老觀點展開論述,會讓人沒有興趣.對了,在考試時,有三個點壹定要著重寫好:題目、開頭、結尾.如果擅長寫題記的話可以寫題記.總之,寫好初中作文需要壹定的功底,壹篇好的考試作文會讓閱卷老師心情舒暢,得高分自然不成問題.這些是我的壹些體會,希望可以幫到妳!加油。
5. 文言文要註意什麽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註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麽問題了。
第壹,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
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壹個時代裏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
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誌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
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壹心,眾誌成城;面對醜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
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壹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壹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紮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壹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
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壹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進壹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6. 文言文寫作要點有哪些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文言文,在推動國民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方面功不可沒,但目前我們的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式存在單壹、被動的現象,學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和能力,致使學習的過程困難而艱澀,哪裏還談得上讀出文言文的美呢?而眼下新課程對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如何讓學生從初中起就走近文言文,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真可謂迫在眉睫了。
面對這種現狀采取怎樣的策略才能適應“自主”學習需要呢? 壹、重視朗讀,感知課文,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通過朗讀,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這是改變學生學習由被動接受到主動發現的壹個有效方法。
七年級學生在第壹單元初步接觸文言文,他們對於課文中字、詞、句的意思落實有壹定難度,所以讓學生感知課文整體內容,不搞文白對譯,通過反復朗讀,讀懂文言文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設計中,不采用教師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將朗讀作為學生學習和領悟的重要手段。
根據學生情況設計文言文誦讀教學的層次,每讀壹遍提出不同要求,這樣由淺入深,通過讀把感情主旨等主要問題解決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如教學《童趣》(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可這樣設計朗讀: 1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
比如:項為(wei)之強(jiang)、鶴唳(1i)雲端等。 2讀: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在讀準字音基礎上準確把握句子的停頓。
這環節可讓學生自己點評,然後教師適當點撥,如“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使之/沖煙/而飛鳴”等等。教師示範讀第二節,學生體會怎樣正確處理朗讀節奏。
3讀:學生齊讀課文並思考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學生尋找表述童趣的語句,這時教師指導落實文言詞語意思。
4讀: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兩幅圖景的內容。 5讀:看著板書盡量用課文的句子描述這兩幅圖景的內容。
這時候,學生已能當堂成誦了。可以說,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重點在讀,難點也是讀。
但並不是壹讀到底,應註意讀的變化,讓學生通過初步感知,美讀感悟,品讀評析,研讀理解,運用小組讀的策略,最終達到“其義自見”的效果。以讀作為學習文言文的切入點,以讀來感悟文本,結合自己的經驗背景,加上閱讀材料本身內涵的開放性,使學生興味盎然地讀,這樣,不同的學生對文本會作出不同的“解讀”。
由於讀得真切,心有所思,便會萌生傾吐,與人交流的沖動,自主學習便也水到渠成了。 二、提供平臺,互動合作,讓自主學習意識長久保持。
新大綱、新課改要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要允許學習有自己的見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絕對要避免“壹言堂”,應精心組織學習活動,關註過程,為學生提供壹個交互式的學習平臺,通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意識長久地保持。在具體的課堂操作中,可采用提出問題——自主思考——小組討論——代表發言——達成***識的策略步驟。
如在教學《世說新語?詠雪》壹文時,向學生提出探究討論的問題:太傅對於謝朗和謝道韞的兩個比喻未做出評價,只是壹笑而過,那麽妳認為作者的態度如何,為什麽?如果讓妳來評價,妳覺得哪個比喻更好,為什麽?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還著問題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的親切。
三、拓展閱讀,加強學生對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興趣。 1.積累壹些古代的文學現象及史學知識。
古代的文化現象是指古代禮制(器皿、工具、風俗習慣、人名、地名等),如“登軾而望”(《曹劌論戰》)中的“軾”、“壹封朝奏九重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的“九重天”,這些字詞都是古代的文化現象,再如《嶽陽樓記》中理解範仲淹為何要在“乃重修嶽陽樓之前”寫下“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八個大字,如果學生沒有基本的史學知識,就很難體會範仲淹的“苦衷”,所以課堂上補充這方面知識就尤為重要。 2.註意古今詞義的有效聯系。
我們可以利用現代文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文言詞義。例如我們可以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成語講古漢語知識:《送東陽馬生序》“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中“假”字譯為“借”,我們可聯系“狐假虎威”來加深學生的印象。
3.註重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 學生要獲得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課內教材上為數不多的文言文練習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教師壹方面應鼓勵學生自己課外閱讀文言文,另壹方面還可以讓學生有針對性做壹些與課文有關的難度適當的文言文練習來加以鞏固,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采用寫作方法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可以引導學生寫“文言文”。
給學生壹定的材料,讓學生用文言文的形式來表達,不講究寫法多麽巧妙,只要求盡量用上學過的文言詞。再如:要求學生用現代的語言把古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