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巴州州判始設分防於鎮龍關。道光二年(1822年)又將州判分防移駐回至江口鎮(江口分州)。道光三年(1823年)又裁去江口鎮巡檢缺,將其移至鎮龍關,設鎮龍關訓檢所。巴州原設分防州汛把總(官秩正七品)壹員,綠營兵編制六十人,隸屬通巴營守備管轄。《(道光)巴州誌》卷五《職官誌·武職》記載,“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奏準新添巴州營”。另外《三省邊防備覽》卷十《軍制》記載,嘉慶二十五年(1820),四川總督蔣攸铦鑒於川北形勢復雜、地理位置扼要,向朝廷上《添設廣元、巴州、綿州三營折》。於是嘉慶二十五年,巴州改設巴州營(遊擊營),巴州營設鎮龍關(今平昌縣鎮龍鎮老鷹村境內)汛(相當於後來的“連”),自此鎮龍關開始改設千總分防,設分防鎮龍關汛右哨千總壹員(官秩六品,養廉銀壹百二十兩,俸薪銀四十八兩,例馬兩匹),總署設在鎮龍關,配帶汛額兵五十名,距營三百壹十裏,分防彈壓,駐防鎮龍關。
? 明清時期巴州為了方便州境內的賦稅征收和場鎮管理,把巴州編為六裏,分為十壹鄉,四十四甲。當時的鎮龍關屬於十壹鄉中的長樂鄉,下設四甲,其中壹甲鎮龍關場,州東三百二十裏;壹甲喜勝灘場,州東二百八十裏;芝苞口場,州東三百四十裏,二甲關廟場,州東二百八十裏,三甲四甲俱無場市。
明清巴州州署為了方便各駐所之間文書的傳遞,把巴州分東西北路,設鋪遞十八所,每所派鋪司兵兩名,每名月給工食銀五錢,歲***支銀二百壹十六兩,如果遇到閏年,照數增加。川東北路,距離巴州三百六十裏,邊防位置比較重要。又因鎮龍關舊為州判駐所,有文書往來,所以設鎮龍關鋪以通郵遞,屬巴州東北路鋪遞。清朝末年廢除鋪遞制度,設郵政和電報,以傳遞文書。
? 鎮龍關不僅地理位置險要,而且勝景繽紛。清朝光緒壬午科舉人蒲敏曾作《龍關八景》,其文如下:
仙人名跡顯千秋,虎嘯龍吟青頂頭。
石蓋坪鋪幾幅畫,土船蕩漾壹輕舟。
遙看瑪瑙穴前獻,信是金沙地下流。
水秀園灘環左右,冠子山下蔔諸侯。
? 民國二年(1913年),巴州改為巴中縣,下設江口分縣,鎮龍關隸屬於巴中縣,原州判駐所也改為分縣署,為長樂鄉址。民國十五年(1926年)實行轄區制,此為江口分縣三區。三十年代,紅四方面軍北上路過古鎮,與國民黨軍隊在此短兵相接(李先念指揮的臥龍寨戰役),古鎮經受住了戰火考驗,保存完好。民國24年又改轄區為聯保制此為連保辦事處。1946年江口分縣改設平昌縣,壹九四九年十月鎮龍解放,劃歸平昌縣。壹九五壹年二月設區,鎮龍觀為平昌第九區。壹九五八年九月成立人民公社。壹九八二年又恢復鎮龍、新廟、民興三鄉,2003年10月,平昌縣行政區劃調整,成立鎮龍鎮,轄原鎮龍區的鎮龍鄉、民興鄉、新廟鄉。
歷史上,鎮龍關曾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區所在地,也因此成為設平昌縣後縣城東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參考文獻:
乾隆五十九年《巴州誌略》
道光十三年《巴州誌》
民國十六年《巴州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