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求心理課論文 2000字,不要太高端 大壹用的 采納還可以追加

求心理課論文 2000字,不要太高端 大壹用的 采納還可以追加

 心理素質的結構及其內外關系

心理素質作為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以系統地培育學生心理素質為主要目的的心理教育正迅速進入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領域。

那麽,到底什麽是心理素質,它主要由哪些因素構成,各因素間有什麽聯系,與其他素質是什麽關系,對我們有什麽啟示呢?這些既是教育理論研究必需解決的課題,也是心理教育實踐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在理論上,它事關心理教育學這壹亟待建立的新興學科的邏輯起點、研究內容及其歸宿。在實踐上,它決定著心理教育的目的。內容以及如何評估。

對於心理素質這壹概念內涵的系統的專門論述,目前尚不多見,但從相關研究的表述及人們的壹般認識看,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傾向。

其壹是擴大化、泛化趨勢,即將人的整體素質僅分為身心兩種,將除生理素質以外的壹切因素統統歸之於心理素質這壹概念的範疇之中。誠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質都得以心理素質為基礎,體現著心理素質的功能,但其間畢竟有著壹定的區別。這壹界定實際上混淆了心理素質與其他素質的界限,在實踐中易導致心理素質教育所獨有的目標。內容。功能的模糊乃至喪失,使人們誤以為德育和智育實際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質教育,因而不利於心理教育實踐。

其二是,將心理素質狹義化,即將某壹具體內容的心理教育等同於系統、全面的心理教育。諸如,視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訓練,或心理衛生教育等。這些內容無疑都屬於心理教育的範疇,但不宜將其中某壹子系統與整個系統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實踐中厚此薄彼或單打壹,抓住壹點不及其余,就難以發揮心理素質教育應有的功能。

其三是,視心理素質為所有心理現象所具有的水平、層次和質量。這壹觀點無疑是符合心理科學的。但鑒於心理現象是十分復雜的系統,並且對心理現象的要素的理解、劃分尚未完全統壹,客觀上各種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價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視其可能性和價值大小確定重點方面。

心理素質是心理教育學體系中的壹個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將直接影響心理素質教育的實踐,也事關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因此,心理素質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學的基本要求,註意處理與其他教育內容的關系,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於心理教育實踐,同時還應兼顧社會對人的心理方面的現實要求。

基於此,筆者認為:心理素質是壹個人的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狀況及心因性行為的水平或質量的綜合體現。也就是說,衡量壹個人的心理素質應從其性格品質的優劣、心理能力的強弱、心理動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為表現的社會適應與否這五個方面全面評估。

性格品質是指人在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如,對自己的態度是自信還是自卑,自愛還是自棄,進取還是退縮;對他人是寬容還是計較,溫和還是粗暴,合群還是孤僻;對工作、學習是喜愛還是厭惡,勤奮還是懶惰,認真還是馬虎,負責還是塞責,踏實還是輕浮等;在情緒方面是樂觀還是悲觀,開朗還是抑郁,穩定還是易波動,強烈還是寧靜;在意誌方面,是有目標還是盲目,自覺還是沖動,自制還是放縱,勇敢還是怯懦,果斷還是寡斷,鎮定還是驚慌,堅強還是脆弱,有恒還是無恒,靈活還是死板;以及在認知方面的特征和對待集體、社會的態度等等。性格品質在人的個性中具有核心意義,不同的性格品質對自身及社會的價值上存在質的差別,有優劣之分,將直接或間接地制約其他方面。例如,壹個人是自信還是自卑,這壹性格特征直接制約著心理能力的培養和心理動力的激發,影響心理健康及行為表現。因而它是壹個人心理素質的內核。但同時,它的形成又是在心理能力的訓練中,在心理動力的促動下,在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下,在行為結果的反饋中逐步強化、積澱而成的。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壹個人在認知和心理適應方面表現出來的能力。在認知方面包括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註意能力、創造能力等。心理適應能力包括許多方面,主要為:適應客觀的自我意識能力,如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及自我接納能力;適應自我發展所需的自我定向、自我設計、啟我激勵、自我監督、自我揚棄、自我表現的能力;適應他人所需的知覺他人、理解他人,人際交往以及人際關系的協調能力;適應社會所需的社會知覺能力、價值判斷能力、競爭及協作能力;適應生活與環境所需的自理能力、應變能力、決策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情緒調適能力、心理保健能力、行為自控能力等等。這些能力的形成當然是綜合素質作用的結果,但首先離不開優良的性格品質、強大的動力、健康的心態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其強弱又反作用於心理素質的其他方面,並直接制約行為表現。例如壹個情緒調適能力強的人,更易形成開朗的性格和穩定而愉快的心境,產生積極的內驅力,避免許多痛苦、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障礙,並引發積極而適當的行為表現。

心理動力是指由個體的需要、興趣、動機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個性心理傾向所產生的,來自主體自身的驅動力。它既有動力大小的量的水平差異,同時,因其行為的目的指向所帶來的結果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於自身或社會,因而在考察其心理動力大小的同時,還應當註意其動力所指方向是否適當。心理動力是壹個人的性格優化、能力強化、心態健化、行為良化的內在力量源泉,它對於性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訓練、心理健康狀況及行為積極性可起到促進或阻礙作用。同時,心理素質其他方面以及人的整體素質,又會對心理動力的大小產生強化或弱化的影響,特別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高層次的個性心理傾向和思想道德素質左右著心理動力的目標指向。

對於心理健康的標準人們有不同的理解。在這裏我們僅以心理健康的最起碼的要求作為標準來衡量。即看個體是否存在情緒、認知、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心理障礙,有沒有心理疾病。性格健全、具備必要的心理能力、行為適應良好、內在動力強大而又積極,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條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標誌。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素質不良的必然結果。反過來,心理健康狀況又直接制約心質、心能、心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質的提高,並直接導致行為表現,決定行為適應與否。

心因性行為是指直接由個體的心理素質及心理健康狀況所引發的行為表現。此外,人的行為中還有壹部分是屬於環境壓力所導致的被動服從行為。心因性行為表現的適應與否是壹個人心理素質高低與否、心理健康與否的外在體現。而心因性行為所帶來的結果又反過來影響性格品質、心理能力、心理動力及心理健康。這裏的適應壹方面要看其是否適應社會及環境要求,另壹方面要看壹個人的自覺的行為表現是否與其年齡及特有角色相符合。

綜上所述,廣義的心理素質的五個方面是緊密聯系、互為基礎和條件的。既可互相促進而進入良性循環,也可能互相制約而陷入惡性循環。其中性格品質是最基本的、長期發揮作用的、相對穩定的因素,居於最基本的位置。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質的直接體現,是主幹成分。心理動力是心理素質中最活躍、影響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因素。這二個方面構成狹義心理素質的結構。而心理健康水平是狹義心理素質高低的內在標誌,心因性行為表現則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狹義心理素質高低的外顯標誌。由於心理健康水平及行為表現都與其他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反作用著狹義心理素質的各個方面,因而也應將這兩個因素納入廣義的心理素質結構體系之中,以利於心理教育實踐。在心理教育中,應將性格品質培育、心理能力培養、心理健康維護、心理動力的激發及行為表現的引導統壹起來全面實施,以便形成合力,發揮出整體的心理教育效能。

心理素質各方面不僅內部存在相互的聯系,而且與其外部的其他素質也存在密切關系。相對說來,心理素質居於人的整體素質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別構成其他素質發展的基礎。

壹方面,性格品質中包含著個體對他人、集體及社會的態度,而這些結果直接決定著人的道德行為表現,反映壹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另壹方面,壹個人其他的性格特征也會間接地影響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比如壹個性情暴躁的人,他有可能在壹定情況下產生過激行為,從而違反道德規範。壹個自我中心的人,在自身與他人發生利益沖突時,更易表現出自私、甚至損人利己的非道德行為。壹個心胸狹隘的人,會目光短淺,難以形成崇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反之,壹個人有良好的性格品質,就更易接受科學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良好的性格品質是思想道德素質提高的基礎。性格品質的培育。優化,是心理素質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的***同目標和任務,也是心理素質教育與德育的最直接的結合點。

心理能力包括智力與心理適應能力兩大方面,其中的智力及其開發和利用,直接影 響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成為其基礎和條件。心理適應能力在制約個體的社會適應的同時,也制約著對自我的適應及發展,成為壹個人在充分實現自我的同時順利地社會化的基本條件。心理適應能力的強弱直接制約著個體心理社會化的進程順利與否,因而是個體社會化的心理基礎。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體健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身體疾病的原因。如心因性疾病的產生與性格的病態、情緒障礙、心理能力的缺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因而心理健康是人的整體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礎。

心因性行為是壹個人現實行為表現的組成部分。如果心理素質良好,心理健康,那麽適應的心因性行為就增加,被動服從的行為就會減少。心理素質和以之為基礎的其他素質壹起,***同制約著人的行為表現,決定著其社會適應狀態

心理動力不僅直接制約心理素質其他方面的優化,而且同時作用於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及身體素質的提高,影響個體的社會化進程。心理動力的大小對人的各方面的發展起著加速或減緩作用,其指向則影響著各種素質發展的方向,並且決定著人的素質發展及行為的自覺性、主動性和主觀能動性。

心理動力居於人的整體素質的核心地位,分別成為其他素質發展的基礎。當然,其他素質的發展也會反作用於心理素質各方面的變化。

實施素質教育必須重視心理素質的培育,應通過對心理素質各方面及各要素的全面、系統的培育與輔導,實現性格品質的優化、心理能力的強化和心理動力的激發,達到維護心理健康、防治心理問題及行為問題的目的。並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素質的主動發展,順利實現個體的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