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公民每個家庭都有個壹個戶口本,上面有壹欄就是籍貫。許多人對籍貫的認識也是壹知半解。在古代的時候就出現過戶籍制度。到了周朝這項制度就逐漸的完善起來,並在全國大範圍的推廣。在史書上面記載有專門登記人數的官員,會將統計好的資料呈報上級。這些資料裏面就有籍貫這壹欄。古時的籍貫跟現在不同。它的籍和貫是分開的,籍是指役籍,而貫是指鄉貫。
壹、古代籍貫的由來在古代的殷商朝就出現過戶籍制度,但是那時才剛剛起草,並沒有完全的使用下去。而到了周朝的時候,戶籍制度就已經十分的成熟和完善了,政府將這個制度在全國大範圍的推廣下去。在《周禮.秋官.司民》當中就有過詳細的記錄:說當時的政府設立了專門登記所有民眾人數的官員。他們的職責就是統計在住民眾的人數、居住地址、性別、出生年月日以及每年死亡的人口等等詳細的資料。然後整理訂成冊子呈報給上級,然後再由上級呈報給君主。這就是中國最早時期的戶籍的形式。在古代人員流動和死亡這麽嚴重的國家要做到事無巨細真的是壹項巨大又繁雜的事情。
二、古代的籍與貫古代的籍貫是分開的,籍是指役籍也就是這個人或這個家庭在做什麽工作,做什麽工作就是什麽行業的籍。比如如果是做手藝活的就是匠籍、如果是當兵打仗的就是軍籍等等。在古代做什麽行業是很難改變的。而貫是指鄉貫和祖籍,在這壹點跟我們現在有些相似。只不過現在的籍貫是指三代內的戶口所在地。而古代的祖籍是指祖宗的占籍地。在古代對於審核籍貫最嚴格的場所就是在科舉考試的時候。因為古代科舉鄉試會對地域按壹定的比例來進行錄取,以確保地區的公平性,所以嚴格查審考試學子的籍貫是十分重要的。
古代的籍貫跟我們現在的籍貫有些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不同的地方是古代籍貫是分開的,籍是代表從事什麽工作,而貫是指祖籍所在地。而我們現在的籍貫只是指三代以內的爺爺輩的戶口所在地。所以兩者有相同之處也有細微的差別。在古代壹個人從事什麽工作是很難改變的,因為戰爭年代要活下來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所以才會有籍這個單獨的存在。而現在我們生活在壹個多元化的時代,可以自由的從事想做的事情,這也是這個時代最偉大和人性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