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名醫戴原禮曾經到京城,聽說有壹個醫生醫術非常高明,治病總是非常見效,(於是)親自前往觀看。
看見那迎接病人出診的人有滿滿的客戶,沒有空閑收報酬。偶然壹個買藥的人要走,(名醫)追了上去告訴他說:“在煎之前加入壹塊錫。”
戴原禮聽了以後心裏感到奇怪,便恭敬地問那個醫生是什麽緣故,醫生說:這只是古代的藥方罷了。他竟然不知道古方說的(其實是)“餳”字,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
唉,當今的平庸的醫生胡說自己對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連錫、餳都分不清楚的人罷了!明名醫戴原禮嘗至京,聞壹醫家術甚高,治病輒效,親往觀之。見其迎①求溢戶,酬應不暇。
偶壹求藥者既去,走而告之曰:“臨煎加錫壹塊。”原禮心異之,問其故。
曰:“此古方爾。”殊不知古方乃餳②字,餳即糯米所煎糖也。
嗟乎!今之庸醫妄謂熟諳古方,大抵不辨錫餳類耳!對嗎。
2. 名醫薛雪 文言文翻譯吳門名醫薛雪,自號壹瓢,性孤傲。
公卿延之不肯往;而予有疾,則不招自至。譯文:吳門有壹個名醫,叫薛雪,自號壹瓢。
性格孤僻。公卿貴族宴請他,他卻不會去,但是如果我生病,沒有邀請他,他也會來。
乙亥春,余在蘇州,庖人①王小余病疫不起,將閉棺而君來。譯文:乙亥年春天,我正在蘇州,廚師王小余生病治不好,正準備蓋棺時,薛醫生過來了。
天已晚,燭照之,笑曰:“死矣!然吾好與疫鬼戰,恐怕勝亦未可知。”譯文:當時天色已晚,便點上燭火照明。
他看了之後,笑著說:“已經死了,但我生來喜歡與死神作戰,或許還能取得勝利,還不壹定呢!”出藥壹丸,搗石菖蒲汁調和,命輿夫②有力者用鐵箸鍥其齒灌之。譯文:便拿出壹個丸藥,與石菖蒲磨成的汁混合在壹起,然後命令車馬夫中力氣大的人用鐵筷撬開廚師的牙齒灌進去。
小余目閉氣絕,喉汩汩然,似咽似吐。薛囑曰:“好遣人視之,雞鳴時當有聲。”
已而果然。再服二劑而病起。
譯文:小余已經斷了氣,閉著眼睛,藥灌下去,汩汩作響,似咽非咽,似吐非吐。薛雪囑咐說;“派人好好照顧他,天明時分便能醒來。”
到了天明,果然如他所說得。又服用了兩劑藥,便痊愈了。
乙酉冬,余又往蘇州,有廚人張慶者,得狂易之病,認日光為雪,啖少許,腸痛欲裂,諸醫不效。譯文:乙酉年冬天,我又去蘇州。
當時又有壹廚師張慶,得了癲狂病,把日光看作白雪,有輕微的痰出,肚痛難耐。看了很多醫生都沒有效果。
薛至,袖手向張臉上下視,曰:“此冷痧也,壹刮而愈,不必診脈。”譯文:薛雪來了,用手摸著張慶的臉,上下打量說:“是冷痧,刮壹下便會好,不用診脈。”
如其言,身現黑瘢如掌大,亦即霍然③。譯文:果然如其所說,身體出現掌大的黑斑,刮後便好了。
① 庖人:廚師。② 輿夫:擡棺材的人。
③ 霍然:很快的樣子。
擴展資料:
江蘇吳縣人,與葉桂同時而齊名。早年遊於名儒葉燮之門,詩文俱佳,又工書畫,善拳技。
後因母患濕熱之病,乃肆力於醫學,技藝日精。薛雪壹生為人,豪邁而復淡泊,年九十歲卒。
故也知薛雪並非專壹業醫者,但他於濕熱證治特稱高手,所著《濕熱條辨》即成傳世之作,於溫病學貢獻甚大。又嘗選輯《內經》原文,成《醫經原旨》六卷(1754)。
唐大烈《吳醫匯講》錄其《日講雜記》八則,闡述醫理及用藥;另有《膏丸檔子》(專刊稿)、《傷科方》、《薛壹瓢瘧論》(抄本)等。百度百科-薛雪。
3. 《明名醫戴原禮嘗至京》翻譯譯文:
明朝的名醫戴原禮曾經到京城,他聽說有壹個醫生醫術非常高明,治病立即見效,於是親自去察看情況。看見那些上門求醫的人充滿了門庭,忙碌得沒有空閑。偶然壹個買藥的人已經離開,(那個名醫)跑了上去告訴那個人說:“在煎藥之前加入壹塊錫。”
戴原禮聽了以後心裏感到奇怪,便詢問那個醫生是什麽緣故,醫生說:“這只是古代的藥方罷了。”竟不知道古方說的其實是“餳”字,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當今的庸醫胡說自己對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連錫、餳都分不清楚的人罷了!
原文:
明名醫戴原禮嘗至京,聞壹醫家術甚高,治病輒效,親往觀之。見其迎求溢戶,酬應不暇。偶壹人求藥者既去,追而告之曰:“臨煎加錫壹塊。”原禮心異之,問其故。曰:“此古方爾。”殊不知古方乃餳字,餳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醫妄謂熟諳古方,大抵不辨錫餳類耳!
出處:《冷廬醫話》——晚清·陸以湉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陸以湉幼年攻讀四書五經,多聞博識。青年即教授生徒。嘗於道光年間中舉人,1836年(道光十六年丙申)進士,並以知縣分發湖北,後以父命改從教職,並選授浙江臺州教授、杭州府教授。後以母老請辭回鄉,家境不佳。嗣後又赴上海、杭州執教講學,不久即辭世。
曾主持分水(今桐廬)近聖書院以及杭州 *** 書院講席。其弟及子因病誤治亡後,專心鉆研醫道,醫術精湛。編著有《冷廬雜識》,《冷廬醫話》,《再續名醫類案》、《冷廬詩話》、《蘇廬偶筆》、《吳下匯談》等。《冷廬醫話》載醫範、醫鑒、慎疾、保生等內容。
全書多以病名為綱,敘述雜癥之治療及親身所見所聞,且多有醫史文獻資料,頗有歷史價值。
搜狗百科——錫餳不辨
4. 《明名醫戴原禮嘗至京》翻譯原文:明名醫戴原禮嘗至京,聞壹醫家術甚高,治病輒效,親往觀之。
見其迎①求溢戶,酬應不暇。偶壹求藥者既去,走而告之曰:“臨煎加錫壹塊。”
原禮心異之,問其故。曰:“此古方爾。”
殊不知古方乃餳②字,餳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醫妄謂熟諳古方,大抵不辨錫餳類耳!翻譯:明代的名醫戴原禮曾經到京城,聽說有壹個醫生醫術非常高明,治病總是非常見效,(於是)親自前往觀看。
偶然間看到壹個求得藥的人已經離開了,那個醫生追出來告訴他說:臨煎藥時(要往裏面)加壹塊錫。”戴原禮聽了以後心裏感到奇怪,便恭敬的問那個醫生是什麽緣故,醫生說:這只是古代的藥方罷了。
他竟然不知道古方是“餳”,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當今的平庸的醫生每每妄稱自己對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連錫、餳都分不清楚的人罷了。
5. 曾子守禮文言文: 原文及翻譯原文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皖,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參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皖,大夫之簀與?”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註釋
①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時魯國人,增點之子,孔子弟子。以至孝著稱,傳孔子之道,述《大學》,作《孝經》
②隅:角落
③華而皖:華美而光滑
④簀:席子
⑤易:更換
⑥革(jí):通“亟”,危急
⑦幸:希望
⑧細人:小人
⑨姑息:遷就,隨意
⑩得正:得到我所應得的。
翻譯
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嚴重。樂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腳下,書童坐在角落拿著蠟燭。書童說:“席子花紋華麗光潔,是大夫享用的竹席吧?”子春說:“住嘴!”曾子聽到了,突然驚醒過來說:“啊!”書童又說:“席子花紋華麗光潔,是大夫享用的竹席吧?”曾子說:“是的。那是季孫氏的賞賜,我沒有能換下它來。曾元,扶我起來,換竹席!”曾元說:“您的病非常嚴重啊,不能移動。希望能等到天亮,我壹定遵從您的意思換了它。”曾子說:“妳愛我不如書童啊。君子愛人用德行,小人愛人是姑息遷就。我現在還求什麽呢?我只盼望死得合於正理罷了。”於是大家扶起曾子,換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還沒有放安穩,曾子就去世了。
6. 古今笑中的醫誤文言文翻譯可不可以這樣譯,看看能否幫妳。
南京的戴元禮,是開國初的名醫。他曾被召到南京去,看到壹家醫生替人看病,病人都塞滿了門,忙於應接,壹點空閑也沒有。戴元禮心想這個醫生壹定是壹個深懂醫術的名醫,於是停下來看。他看到那醫生根據藥方發藥,也都沒有其他不同的地方。回來總覺得很奇怪,壹天前往觀察,偶爾看到壹個人拿了藥後離開,那醫生追上去告訴他說:“到煎藥時放壹塊錫下去。”然後讓他離開。戴元禮開始很奇怪,想從來沒有用錫入藥的,於是上前問那醫生。醫生回答他說:“這是壹條古方。”元禮找到那本書,原來是“餳”(即“糖”)罷了。戴元禮急忙幫他糾正。唉,不分“餳”和“錫”而做醫生的,活於世上怎能不小心謹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