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大善為官是什麽意思

大善為官是什麽意思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出自《增廣賢文》,原文是:“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

古籍《增廣賢文》,其實就是壹本古人的處世哲學。今天讀來,不同的人生境界,就會有不同的解讀角度,下面從現實意義的角度進行解讀。

先說慈不掌兵。自古以來,都有壹將功成萬骨枯的說法,打仗就是要死人的。

舉個最極端的例子,當敵強我弱,遇到生死存亡的戰役時,如果要戰略撤退,此時出來斷後阻擊的部隊就至關重要。這個時候,作為軍事決策者要考慮的是整個隊伍的命運,那麽在選擇狙擊部隊時,用的往往是自己最信任、最有指揮能力的親信,這種情況下,留下來的隊伍往往會全軍覆沒。

再說情不立事。這壹點在現代企業管理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純粹用個人感情來進行企業管理,發展到最後,往往會導致兄弟反目,企業拆夥,所以,壹些家族企業發展壯大到壹定程度,都會引入績效考核體系。

所謂義不理財,在原書中是指的義不守財,意思是太講究哥們義氣,千金也會很快散盡。發展到今天的理財階段,大家講壹筆財富交給誰打理,絕對不能靠個人義氣行事,而是訂立合同,約定收益回報,這樣兄弟朋友的關系也才會更加牢靠。

而善不為官則有其歷史原因。在古代,中國人讀書就是為了當官的,當官就是為了發財的,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過去的官場除了每年收取苛捐雜稅之外,還有很多供奉,比如炭捐,類似今天的過年過節的行賄活動,下級官員還得另外找很多收錢的名目,搞掂錢用來做招待費,買官升遷之類。

這樣壹來,自然就苦了窮苦百姓。古代的官員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就很難獲得升遷,所以有善不為官壹說。

總的來說,這四句話反映出來的都是古人為人處世的智慧,特別是前三句,講的其實是“立規矩,成方圓”的問題,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