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於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平陽縣的壹個山村裏。雖然家裏窮,但父母省吃儉用,為了供他上學不得不拼命幹活。當他上初中的時候,他對數學不感興趣。他覺得數學太簡單,壹學就會懂。可以衡量,後來的壹堂數學課影響了他的壹生。
那是蘇初三的時候,他在浙江省第六十中學讀書。楊老師教數學,他剛從東京留學回來。第壹節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其船造炮,獲取利益,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國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必須振興科學,發展工業,救亡圖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裏的每個學生都有責任。”他大量引用並描述了數學在現代科技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節課的最後壹句話是:“為了救國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先驅。為了發展科學,我們必須學好數學。“我不知道蘇壹生上過多少課,但這壹課永遠不會忘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觸動了他,給他的心靈註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僅是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為了拯救中國苦難的人民;讀書不僅僅是為個人尋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尋求新生。這壹夜,蘇翻來覆去,壹夜未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讀書不忘救國”的座右銘。迷上了數學,無論是隆冬酷暑,還是霜降雪夜,蘇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計算,四年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壹中(也就是當時的省十中)還珍藏著壹本蘇的幾何練習本,是用毛筆寫的,做工精細。高中畢業時,蘇各科成績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赴日留學,並以第壹名的成績考取東京工業學校,在那裏如饑似渴地學習。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較早進入數學研究領域。同時撰寫論文30余篇,在微分幾何方面成績斐然,並於1931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前,蘇壹直是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的講師。正當壹所日本大學準備高薪聘請他為副教授時,蘇決定回到中國,到養育他的祖先那裏教書。浙江大學教授回到蘇後,生活非常艱苦。面對困難,蘇的回答是,“苦難不算什麽,我願意,因為我選擇了壹條正確的路,這是壹條愛國光明的路!”
這是老壹輩數學家的愛國之心。
2.陳景潤(1933—1996)
陳景潤不喜歡去公園玩,也不喜歡去逛街,但是他喜歡學習。當我學習時,我經常廢寢忘食。
有壹天,陳景潤在吃午飯的時候,摸了摸自己的頭。哦,他的頭發太長了。他應該趕快去理發,否則人們看到他會認為他是壹個女孩。於是他放下工作,跑到理發店。
理發店裏人很多,大家都挨著剪頭發。陳景潤的牌子是38號的小牌子。他想,現在輪到我還為時過早。時間多麽寶貴,我不能白白浪費。他匆匆走出理發店,找了壹個安靜的地方坐下,然後從口袋裏拿出壹個小筆記本,用外語背生詞。他背了壹會兒,突然想起來早上看外語的時候,有壹個地方他不懂。不懂的東西,壹定要懂。這就是陳景潤的脾氣。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去圖書館查查,然後回來理發。他站起來離開了。誰知道,他走了沒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師的叔叔喊道:“38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想想吧。陳景潤在圖書館看書。他能聽到理發師的叔叔在喊38號嗎?
過了很久,陳景潤在圖書館找到了自己不懂的東西,然後高高興興地走到理發店。但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種新書,真的很好看。他跑進去又看了壹本書。直到太陽下山,他才想起剪了頭發。他壹摸自己的口袋,38號這個小標誌依然躺得好好的。但是他來理發店有什麽用呢?這個號碼已經過時了。
陳景潤壹進圖書館,就像掉進了蜜罐,舍不得離開。是的,又是壹天,陳景潤吃了早飯,拿了兩個饅頭和壹塊鹹菜,去了圖書館。
陳景潤在圖書館找了個最安靜的地方,認真看書。他壹直呆到中午,覺得有點餓了,就從口袋裏掏出壹個饅頭,壹邊吃壹邊還在看書。
“丁玲玲……”下班鈴響了,圖書管理員大聲喊道:“下班了,請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但陳景潤沒聽見,還是壹個勁地在看書。
圖書管理員以為大家都離開圖書館了,就鎖了圖書館的門回家了。
時間悄悄地過去了,天漸漸黑了。陳景潤望著窗外,自言自語道:今天天氣真怪!壹會兒是晴天,壹會兒是陰天。他拉下電燈的開關線,坐下來看書。看著看著,他突然站了起來。原來他看了壹天書,開始懂了。現在,他會回到宿舍,繼續做昨天沒做完的題。
陳景潤把書放好,走了出去。圖書館靜悄悄的,壹點聲音都沒有。嘿,管理員去哪了?怎麽沒人來看書?陳景潤看了看手表。啊,已經晚上八點多了。他推開鎖著的大門;他沖著門喊道:“請開門!請開門!”但是沒有人回答。
在平時,陳景潤會回到座位上繼續看書,直到第二天早上。但是,不是今天!他要回宿舍做那道沒做完的題!
他走到電話機旁,給辦公室打電話。但是沒有人回答,只有嘟嘟的聲音。他撥了好幾次這個號碼,但是沒有人接。我們做什麽呢這時候,他想起了黨委書記,馬上撥通了電話。
陳景潤?黨委書記接到電話時很驚訝。他喜出望外,壹探究竟,笑道:“陳景潤!陳景潤!妳辛苦了,妳真是個好同誌。”
黨委書記立即派壹些同誌去找圖書管理員。圖書館的門開了,陳景潤對圖書管理員說:“對不起!我很抱歉!謝謝,謝謝!”他壹邊說著,壹邊跑下樓梯,回到自己的宿舍。
他打開燈,馬上開始解決問題。
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這是他的主要成果)
陳景潤在福州華英中學讀書時,有幸聽了清華大學壹位博學的數學老師的課。他給同學們講了壹個世界數學難題:“大約200年前,壹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任何偶數都可以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L。他壹生都沒有證明,於是寫信給俄羅斯聖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請他幫忙證明這個難題。收到信後,歐拉開始計算。他至死都在努力證明這壹點。後來,哥德巴赫帶著壹生的遺憾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200多年來,哥德巴赫猜想這個謎吸引了許多數學家,卻始終沒有結果,成為數學界的壹大懸案。”老師在這裏也做了壹個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學的女王是數學,哥德巴赫猜想是女王皇冠上的明珠!這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鐵壹樣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皇冠上寶石的艱辛歷程。......
1953,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壹度留校。他在圖書館當圖書管理員。除了整理書籍和資料,他還負責給數學系的學生批改作業。盡管時間緊,工作忙,他還是堅持學習數學科學。陳景潤對數學理論有濃厚的興趣,他利用壹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系統地閱讀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的數學專著。陳景潤在繼續學習英語的同時,學習了俄語、德語、法語、日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以便直接閱讀外文資料,掌握最新信息。學習這些民族語言對於壹個數學家來說是壹個驚人的突破,但對於陳景潤來說只是第壹步。
為了讓自己的夢想成真,不管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陳景潤在那個不到6平米的小房間裏,不知道食物的味道,晚上都睡不著。他專心學習,光是計算出來的衛生紙就足足裝了好幾麻袋。從65438到0957,陳景潤被調到中科院的研究所。作為壹個新的起點,他更加努力地學習。經過10多年的計算,1965年5月,他發表了論文《大偶數表示壹個素數和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得到了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好評。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成了壹本數學書,叫做“陳定理”。然而,世界數學領域的精英們在日常生活中並不知道商品的分類,有些商品被稱為“白癡”和“怪人”。
作家徐遲在《哥德巴赫猜想》中描述了陳景潤的內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已經很嚴重了。我得了絕癥。細菌正在吞噬我的內臟。我的頭腦已經到了疲憊的地步。我的身體真的支持不了!只有我的腦細胞極度活躍,所以我無法停止工作。我停不下來。..... "對於陳景潤的貢獻,我國數學家曾說:陳景潤在挑戰解析數論領域250年來世界智力極限的總和。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這樣意味深長地告訴人們:“中國能有壹千個像陳景潤這樣的科學家,多好啊”。
3.華·
出生在雜貨店家庭的他,從小體弱多病,但憑著堅強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終於成為壹代數學家。
華少年時特別喜歡數學,但數學成績並不突出。19歲時,壹篇優秀的文章震驚了當時著名的數學家熊慶來。從此在熊慶來先生的指導下,走上了研究數學的道路。晚年,他為了國家經濟建設,把純數學推廣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中,為祖國的建設奮鬥了壹生!華爺爺精心培養後輩,讓年輕的數學家茁壯成長,讓他們脫穎而出。工作之余,他還不忘給多年的朋友寫壹些科普書籍。這裏有壹個有趣的數學遊戲,華爺爺曾經向他的同學們介紹過:壹位老師想知道他的三個學生中誰更聰明。他采取了以下方法:事先準備三頂白帽子和兩頂黑帽子給他們看,然後叫他們閉上眼睛,分別戴上。
三個學生面面相覷,猶豫了壹會兒,異口同聲地說,他們戴的是白帽子。
聰明的讀者,想想吧。他們怎麽知道帽子的顏色?“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先來考慮‘兩個人1個黑帽子和兩個白帽子’的問題。因為黑帽子只有1,所以我壹戴,對方馬上就會說他戴的是白帽子。但他猶豫了壹會兒,這表明我戴了壹頂白帽子。
這樣,“三人兩黑三白”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假設我戴黑帽子,他們兩個就變成了“1黑帽子兩個人,白帽子兩個人”的問題,他們馬上就能回答出來,但是他們都猶豫了壹會,說明我戴白帽子,三個人都經過了同樣的思考,所以他們都想好了。學生可能會拍手稱妙。後來華爺爺把原來的問題復雜化了。如何解決“N個人,n-1個黑帽子,幾個(不少於N個)白帽子”的問題?用同樣的方法,很容易解決。他還告誡我們,善於“退”復雜的問題,“退”夠了,退”到最原始的地方而又不失重要性,是學好數學的秘訣。
4.祖沖之(算嗎?)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南北朝時期河北淶源縣人。他從小閱讀了很多天文學和數學方面的書籍,刻苦學習,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突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用“壹周三周之徑”作為圓周率,稱為“古比”。後來發現古比誤差太大,圓周率應該是“壹個圓的直徑大於三周的直徑”。然而,對於還剩多少有不同的意見。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正多邊形內接的圓周來近似圓的周長。劉輝計算了與96邊多邊形內接的圓,得到π=3.14,並指出與正多邊形內接的邊越多,得到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潛心研究,反復計算。發現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得到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作為縮減率和密度率,其中六位小數為3.141929,分子的分母為65438。現在沒辦法檢查了。如果他試圖按照劉徽的“割線”法去找,就必須算出圓內接16384個多邊形。這需要多少時間和勞動啊!可見他在學術研究上的毅力和智慧令人欽佩。國外數學家在祖沖之計算的保密率中獲得同樣的結果,已經過去壹千多年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國外有數學家建議將π =稱為“祖率”。
祖沖之展出當時的名著,堅持實事求是。他對比分析了大量自己測算的資料,發現了過去歷法中的嚴重錯誤,並敢於加以改進。33歲時,他成功編撰了《大明歷法》,開啟了歷法史上的新紀元。
祖沖之和他的兒子祖宣(也是中國著名的數學家)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采用了壹個原則:“如果電源電位相同,產品就不應該不同。”也就是說,位於兩個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平行於這兩個平面的任意平面所切割。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總是相等的,那麽兩個立體的體積就相等。這壹原則基於以下幾點。然而,它是在祖之後1000多年由卡爾·馬克思發現的。為了紀念祖父子在發現這個原理上的巨大貢獻,大家也把這個原理叫做“祖原理”。
5.陳省身
1911 10 10月28日出生於浙江嘉興修水縣,美籍華人,20世紀世界級幾何學家。當他十幾歲時,他顯示了他在數學方面的天賦。在他的數學生涯中,幾經選擇,艱難攀登,終於輝煌。他對全球微分幾何的傑出貢獻影響了整個數學的發展,被楊振寧譽為繼歐幾裏德、高斯、黎曼、加當之後的又壹個裏程碑式的人物。他主持和創辦了三大數學研究所,培養了壹批世界知名的數學家。晚年熱愛家鄉,每年回到天津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主持工作,培養新人,只為實現心中的壹個夢想:在21世紀使中國成為數學大國。
陳省身9歲時被秀洲中學壹年級錄取。此時他已經能做相當復雜的數學題,並已看完《封神榜》、《嶽全傳》等書。1922年秋,父親在天津法院工作,陳省身壹家搬到天津,住在河北三馬路周偉路。次年,他進入離家近的扶輪中學(現天津鐵路壹中)。雖然陳省身在班裏很年輕,但他充分顯示了他在數學方面的天賦。陳省身考上南開大學時還不到15歲。他是全校有名的青年才俊。大學生遇到問題要找他請教。他也很願意幫助別人。壹年級,有壹節語文課,老師出題目寫作文。陳省身寫作速度很快,往往壹個話題可以寫好幾篇內容不同的文章。學生向他要,他自己留了壹個,其余的都送人了。直到他發了作文,才發現給別人的人比自己的分數高。
他不喜歡運動,但喜歡打橋牌,而且打牌很出色。圖書館是陳省身最喜歡去的地方,他經常在書庫呆上幾個小時。他閱讀各種書籍,包括歷史、文學和自然科學。入學時,陳省身和他的父親都認為物理更實用,所以他們打算在二年級分科時選擇物理系。但是,由於陳省身不喜歡做實驗,他既不能學化學,也不能學物理,只有壹個辦法——進數學系。
數學系系主任姜立夫對陳省身影響很大。數學系1926年級只有五個學生,陳省身和吳達仁是班上最好的。吳達仁,廣東人,南開中學畢業,保送南開大學。他曾經是壹個高等物理系的,後來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轉到了數學系。他和陳省身變得非常親密,成了壹生的知己。姜立夫很慶幸有兩個這樣優秀的弟子,開了很多當時看來很高深的課程,比如線性代數,微分幾何,非歐幾何等等。二年級時,姜立夫請陳省身做他的助手。任務是幫助老師批改試卷。壹開始我只改了壹年級,後來我讓他改了二年級,另壹個數學教授也把卷子給他了,月薪10元。第壹次拿到錢的時候,陳不無自豪。這是他的第壹份勞動報酬!
陳升考上南開後,住進了八裏臺教學樓。每個星期天,當他從學校回家時,他會經過廣海廟,這是壹個日本軍營。看到荷槍實彈的日本鬼子耀武揚威,他很不高興,忍不住快步走開。再往前是石楠的“三顧”,那是壹個煙霧彌漫的地方,讓他極其反感。當他從家裏回到學校時,他必須經過石楠和廣海寺,直到他進入八裏臺校園時,他才感到放心。
6.丘成桐,男,1949,廣東汕頭人。他的家鄉是梅州蕉嶺,在香港長大。我父親曾在香港香讓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崇基學院任教。我的父親和教母很善良,丘成桐童年無憂無慮,成績優異。但在14歲的時候,父親突然去世,家裏頓時失去了經濟來源。盡管丘成桐不得不壹邊工作壹邊學習,他還是以優異的成績被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錄取。
父親14歲去世,家境貧寒。他中學逃學壹年,成績很差,差點掉出榜。19歲的時候,他來到了美國伯克利。“他21歲畢業的時候,就註定要改變數學的面貌。”這不是我的話。這是幾年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想聘請阿丘教授時,陳省身先生引用的壹句話。10年後,成為數學界的壹代驕子。距離他進入伯克利,在世界數學家大會上做壹個小時的報告,還不到10年。在他只有28歲的時候,也是那壹年,陳景潤老師受邀做了45分鐘的講座。在此期間,他證明了卡拉比猜想和正質量猜想,開創了壹個全新的領域:幾何分析。
1981年,32歲的他獲得了美國數學會的凡勃倫獎——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壹;1983年被授予菲爾茲獎章——數學界的最高榮譽;1994年獲得克勞福德獎。
此外,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加州最佳科學家稱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榮譽博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
大學期間,他用三年時間完成了所有必修課程,閱讀了大量課外資料。他傑出的成就和研究精神得到了當時美國教授薩拉夫的贊賞,薩拉夫極力推薦他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生。70年代前後,伯克利是世界微分幾何的中心,聚集了許多優秀的幾何學家和年輕學者。在這裏,丘成桐獲得了IBM的獎學金,師從著名的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
命運是公平的,獎牌和榮譽都頒給在教室裏堅持到最後的人。這並沒有阻止丘成桐繼續做大量復雜的研究工作,不斷取得成果。
堅忍不拔、堅持不懈、鍥而不舍是丘成桐的精神。當然,不是每個有這種精神的人都能取得和丘成桐壹樣的成就。數學需要勤奮,也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數學家尼倫伯格所說,丘成桐“不僅具有幾何學家的直覺能力,而且具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數學家鄭先生回憶說近20年來壹直在思考許多數學難題。雖然他們仍然沒有解決,他仍然沒有輕易放棄思考。
丘成桐壹直非常關心中國的數學事業。從1984開始,他在國內招收了十幾名博士生,為中國培養微分幾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不僅是教學生壹些特殊的技巧,也是教他們如何理解數學的精辟之處。他的學生田剛也以1996獲得了凡勃倫獎,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傑出的微分幾何學家之壹。
數學是奇妙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探索出它的真諦。對於丘成桐這樣的數學家來說,這種探索不僅是人生的意義,也是人生的樂趣。
邱先生絕對不是完人,但絕對是大數學家。妳可以不喜歡這個人,但妳不能不喜歡他的數學。他證明了許多精彩的定理。學數學的,讀研究生就知道他的定理很精彩。他的卡拉比猜想無疑是數學界,尤其是超弦理論中最深奧的定理之壹,我想邱教授是絕對想不到的。
他個性很強,不離不棄,不離不棄,作品獲獎無數。這些也給他帶來了很多誤解。由於少年時期的成功,他在二十幾歲時就成名了。有人說他傲慢自大。當然,這樣的成績也給了他囂張的資本。我把他和陳升相比。陳省身先生,和他相處久了,大家都知道他們傲慢,但他們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他們的傲慢。丘成桐很直率。數學和做人是他衡量妳的標準。如果他看妳,說明妳數學不好。他不想和妳多說話。妳不做他眼裏的事,他也不想理妳。
王老師不笑,也能和大家和平相處,但這笑容裏包含著尊重還是不屑,妳自己能感受到。他們都是我最崇拜的真正的紳士和偉大的數學家。他們都尊重真正的紳士和真正的數學家。我覺得這才是他們真正的寶藏。
30多年來,邱先生不僅時刻把握著數學和物理的脈搏,而且引導著世界數學的發展趨勢。他壹直以壹顆赤子之心關心和幫助中國數學的進步。他培養了許多中國數學家。他的學生和博士後研究員遍布國外各大重要大學。
被告:弟弟愛姐姐2-試用期壹級2009-2-7 15:04。
讓我評論壹下> & gt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謝
相關內容
壹位著名數學家的故事
數學家的故事大概100字(9個故事)。
壹個數學家的故事
關於數學家的故事比較短。
偉大數學家的故事
更多相關問題> & gt
觀同題:數學家的故事
其他答案*** 10
戈斯是壹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壹天,因為他的數學老師已經處理了壹大半的事情,即使已經開始上課了,他還是想做完,所以他打算給學生出壹道數學題來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 =?因為加法剛剛教了很長時間,老師認為學生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算出來,這樣就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處理未完成的事情。但是壹眨眼,高斯已經停止了寫作,無所事事地坐在那裏。老師看了很生氣,訓斥了高斯,但高斯說他算出答案了,是55。老師很震驚,問高斯怎麽算出來的。我剛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11,3和8,11,4和7的和。還有11+11+1+1+11 = 55,我就是這麽算的。高斯長大後成為了壹名偉大的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