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庸國的簡介

庸國的簡介

庸,中華古國名。

古庸國所處的長江中下遊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壹個發祥地,與黃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壹樣,同是中華文化之搖籃。

古庸國曾經盛極壹時,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壹帶),《括地誌》載:“方城山,庸之都城。

其山頂上平,四面險峻,山南有城,長十余裏,名曰方城。”

庸作為國名首見於《尚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禦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

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由此可見,庸國是當時武王討伐商紂聯軍的主要部分,排在蜀,羌等國家的前面。

庸國不僅國力強大,其爵位也很高。

《禮記·王制》說:“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儀禮》說:“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

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曰叔舅。”“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庸國國君世代為侯伯,其他諸侯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

周時分封制度是嚴格的,非伯者不能稱其為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給其封號,“欲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庸為伯爵,說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證明庸國的強盛。

庸國在商朝時期,是群蠻之首,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歸集在庸國的麾下,這與庸國在當時的政治軍事實力和威望是分不開的。

庸國在春秋時期稱雄於楚、巴、秦之間,曾打敗楚國幾次入侵,以至於給楚國造成遷都的威脅。

最後的庸楚之戰,楚如果不聯合巴、秦,單靠某壹個諸侯國想滅掉庸國,幾乎是不可能的。

公元前611年,楚國遇上嚴重災荒,餓死不少百姓,楚莊王在韜光養晦“三年不鳴、不飛”。

楚之四鄰乘其危難群起攻楚。

庸國國君遂起兵東進,並率領南蠻附庸各國的軍隊會聚到選(今枝江)大舉伐楚,楚國危在旦夕。

楚莊王火速派使者聯合巴國、秦國從腹背攻打庸國。

公元前611年,楚與秦、巴三國聯軍大舉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為三國所滅,楚王實現了“壹鳴驚人”的壯誌。

庸國在春秋之前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其建國歷史具有連續性、穩定性。

庸國在夏時,或最遲在商時就已經成了較為統壹、相對穩定、中間無間斷的國家。

如果從夏時算起,就有1700多年的歷史,如果從商算起,也有1100多年的歷史。

《史記·周本紀》載:周文王死後,他的兒子發繼位,是為武王,遷都於鎬(在灃水東)。

這時,商紂王正在對東夷用兵,損耗很大,國內的各種矛盾日趨尖銳。

據《牧誓》,在這種情況下,周武王聯合西土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族和方國,並親率“戒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

庸列於八國之首,應為西土大國。

古籍中庸、鄘為兩個國家,庸立國早於鄘。

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土封侯”制。

周天子把國都附近的地區劃為王畿,由王室直接統治。

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分封給許多諸侯,各建邦國。

牧野壹戰勝利後,周武王將商的王畿劃分為邶(朝歌以北)、鄘(朝歌以南)、衛(朝歌)三個區,並由武王之弟管叔鮮駐衛、蔡叔度駐鄘、霍叔處駐邶分別進行統治並監視武庚,史稱“三監”。

武王罷兵之後,仍回到鎬。

可見庸建國先於鄘,在商朝即有之,而鄘始於西周的劃分王畿。

西周“分土封侯”主要有三種類型:壹為周王的同姓(姬姓)親屬,三為功臣,三為古帝王之後,實際上是其他壹些較強大的部落和方國首領。

《荀子·儒效篇》曰:“周初立七十壹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參加武王伐紂、列為西土八國之首的庸國是否封侯,未見史料明確記載,但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料記載中可以確認庸仍為西土大國。

庸國疆土如此之大,在春秋前期少有。

疆域廣大的庸國並非是徒有其表,其國力也非常強大,地位、聲望都很高。

說“楚之附庸”,說庸人就是楚人,有的歸其為“諸巴之壹”,其附屬之說實屬對歷史的誤讀。

相反很多西南少數民族國家附庸過庸國。

庸國在商朝時期,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歸集在庸國的麾下,這與庸國在當時的政治軍事實力和威望是分不開的。

庸國不僅國力強大,其爵位也很高。

《禮記·王制》說:“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儀禮》說:“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

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曰叔舅。”“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庸國國君世代為侯伯,其他諸侯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

周時分封制度是嚴格的,非伯者不能稱其為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給其封號,“欲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庸為伯爵,說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證明庸國的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