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國家寶藏”火了,原因是為何?

“國家寶藏”火了,原因是為何?

《國家寶藏》的確是火了,而且是大火。絕大多數的國人都認同這檔節目。

《國家寶藏》現在已經兩期了,第壹期故宮博物院,第二期是湖北博物館。大家對這六件文物的反饋意見非常好。應該承認,把壹件文物講得活靈活現、讓大家都喜歡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尤其是怎麽樣把厚重的歷史與當代流行的壹些文化結合起來,讓大家喜歡上這些文物、想知道它們的背景(知識),這是壹個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國家寶藏》這個節目就做得非常好。抓住了重點,把每件文物的歷史背景、現在的情況以及當下中國的價值觀結合在壹起,收視率非常高。

至於它為什麽火了,自然是有原因可尋。這檔節目不單單是就文物而論文物,而是講到了文物的前世今生,串連起了文物與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開啟了解讀中國古代文化寶藏的新路徑。

當然,就文物的特點及其所蘊含的歷史意義,我們可以挖掘得比節目短短的九十分鐘中呈現的更加深刻。就拿越王勾踐劍舉個例子:

這把劍長1392.5px,寬114.99999999999999px,柄長210px,重875克,如段奕宏的形容,這是壹柄短劍。

看過《國家寶藏》第二期節目的人可能都已經了解了,這把劍是楚國貴族擁有的越王勾踐的壹把寶劍。中國古代鑄劍文化的最高峰其實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麽這麽說呢?

因為青銅劍的鑄造是需要技術的,經過工匠鑄造,它才能成為能夠防身、保衛自身乃至刺殺他人的武器。其中,鑄銅的技術要求是比較高的。節目中段奕宏看到這把寶劍很短,有點驚訝啊。其實平心而論,如果看看周代的劍以及商代所謂的劍,就會認識到商周兩代青銅鑄劍的技藝還是非常落後的。所以,春秋時期能鑄造出來的最長的劍就跟現在的匕手差不多,而相較於商周兩代的匕首劍,越王勾踐劍已經算是非常長了。

我們在《史記》中還可以看到:發生於越王勾踐劍鑄造兩百多年之後的荊軻刺秦王,這個時候中國的武器鑄造、尤其是寶劍鑄造又上了壹個臺階,當時的劍要比越王勾踐劍長得多。從記載中可以得知,當時荊軻拿出匕首準備刺殺秦王,秦王沒辦法繞著柱子跑,同時想拔自己的劍——怎麽拔也拔不出來——太長了!

(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史記·刺客列傳》)

如果秦王用的是兩百年前的越王勾踐劍,這個長度,估計他“唰”地就拔出來,然後直接就把荊軻給“哢嚓”了。下圖是漢代畫像石《荊軻刺秦王》: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隨著中國銅劍鑄造技術的提高,劍的長度是越來越長。

但是,到了漢代,包括之後的三國,鑄劍業反而開始衰落了。之前(考古中)我們發現的很多的寶劍不僅是防身,甚至是戰爭中都能使用。像秦兵馬俑中出土的,很多都是實戰中用上的,但是越來越往後而劍的使用價值就越來越低了。

為什麽呢?

原因在於長兵器逐漸地取代了寶劍成為戰爭中步兵的重要武器。而劍呢,退居二線,成為了壹種防身的武器。但這並不是說劍在中國歷史上就徹底地消失了、成為壹種裝飾,成了所謂的君子之劍,就是君子佩戴的壹種裝飾,並不是這樣。

兩邊開刃的劍逐漸衰落了,但是呢,壹邊開刃的刀,這類的武器劍,還在茁壯地成長中。漢代有所謂的銅環刀(後來有鐵制的),到了曹魏時期又有了所謂的百煉鋼鑄成的刀,甚至到了唐代,可能有些人知道所謂的陌刀、唐大刀,後來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將其改造就成了日本刀具。這些都說明了壹點:中國的古代的鑄刀業,包括以刀作為壹種近戰武器,它的歷史、它作為真正的武器的壽命要比寶劍長遠。

在西方來說,無論劍和刀,其實它們在英文中都是壹個詞,sword,就是劍的意思,只不過是兩面開刃還是壹面開刃。但在中國,劍和刀是分開了。

但是,中國唐代之後,就很少聽到有所謂的“用劍”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事情,但是刀還壹直存在。

所謂的劍用於格鬥,大家知道的都是武俠小說中,還有亂七八糟的(兵器),像屠龍刀、倚天劍啊。其實在真正的戰場上,當妳拔出壹把劍,當妳靠近敵人之前,估計早被長槍、長矛戳成了蜂窩。

但是,刀作為壹種武器還是延續下去了,直到明代。進入明代後,(沿海)受了倭寇的騷擾,日本的那些拿著武士刀的壹幫落沒武士,他們對於長兵器有相當強的抵擋技巧,所以我們的歷史上出現了著名的戚繼光,他學習了日本的刀法,改良,造出了中國式的長刀,這種長刀後來演化成了所謂的苗刀。

這裏說的苗刀並不是指苗族人發明的刀,而是說刀細長如春天長出的苗,樹苗,所以稱之為苗刀。

就像電影《繡春刀》裏,周壹圍飾演的丁磊,他的武器就是壹把長苗刀:至於劍,作為壹種鑄造武器,剛才提到了,唐代以後就衰落了。但是到了清代,很有趣地,出現了壹個復興期。這並不是說社會上又重新開始籌劍,而是當時的上層統治者,尤其是乾隆同誌,特別喜歡把弄寶劍,所以他命令宮廷中管武備的人幫他鑄造了壹批寶劍,也就是稱之為天地人三類劍、七十余把,重新將中國的鑄劍業帶入壹個高峰。當然,這不過是曇花壹現。之後,隨著清朝國力衰落、熱兵器的逐漸興盛,鑄劍業又再次衰落了。

大概,乾隆同誌想表現出來的海納百川不僅包括瓷器,所以他又是鑄劍、又是編纂《四庫全書》、還有萬國來朝圖……各種搞事情:

到了近代,隨著火器的誕生,無論是刀還是劍都逐步地退出了戰爭的壹線。只不過在壹些罕見的戰例中,比如長城保衛戰中的大刀隊,在這種情況下刀具還能扮演驚現的壹些角色。但是總的來說,尤其到了四九年之後,無論是刀還是劍,作為建制性的兵器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但是,這種有刃的兵器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留下了非常濃厚的壹筆。直到現在人們還會為武俠小說、各種電視劇中還有刀光劍影、劈裏啪啦的場景而津津樂道。

刀和劍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壹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它的實戰歷史已經結束了,但是它作為壹個文化符號,依然活在當代中國文化之中。

例如,早十年,武俠在國內娛樂世界中占了大比例,大熱的電影、電視劇、小說……都少不了刀劍與打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