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親途中發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戰國鄭人列禦寇著《列子》壹書中有關於伯牙鼓琴的民間故事。 原文: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誌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譯文: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心裏想著高山。鐘子期說:“好啊!高峻的樣子像泰山!”心裏想著流水,鐘子期說:“好啊!水勢浩蕩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鐘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遊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巖石下;心裏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鐘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您聽曲子好啊,好啊!心裏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從哪裏讓我的琴聲逃過妳的耳朵呢?”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裏,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絕弦”是交結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
2. 伯牙鼓琴 古文全解高山流水
《列子》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林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誌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很高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壹般。壹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壹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妳已經學會了。”
有壹日他坐船來到川江峽口處,突遇狂風暴雨。船夫速將船搖到壹山崖下拋錨歇息,暴雨停後,伯牙見這高山之間的川江有別樣的風韻,不禁犯了琴癮就在船上借此情景彈奏起來。突然琴弦斷了壹根,擡頭壹看,就見不遠處的山崖上有個樵夫立在那裏聆聽!伯牙問到:小哥怎麽會在此處 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被暴雨阻於此崖。忽聽琴聲壹片,不覺聽上了癮!伯牙高興的問道:“妳既然聽琴,可知老夫適才彈的是什麽曲子?”樵夫說到:大人所彈,乃是您見到山中川江在雨後的感慨,琴聲就像那高山壹樣啊!琴聲裏我還聽到了山間江水流動的聲音。
俞伯牙驚呆了!他推琴而起,拱手作禮道:“真是荒山藏美玉,今天遍訪知音,今得遇小哥,此生心願已了!便拉他面對青山作拜。伯牙又說到;我與妳知音壹回,就把剛才彈壹曲起名叫《高山流水》吧!約定來年春暖花開之際在此聚首,以敘衷腸。
轉眼到了約定日期,俞伯牙又來到長江口,卻不見鐘子期來與他會面。壹打聽才知道,子期已於年前病世!伯牙聽了頓時熱淚長流。來到子期的墳前捶打著墓碑道:“可憐我遍訪才華才遇到這壹個知音,這麽年輕竟先我而去。俞伯牙跪在琴前,熱淚盈眶泣灑在琴上。仰天叫道:子期呀,且聽伯牙再為妳彈壹曲吧……! 俞伯牙彈完此曲,淚流滿面地說:“從此知音絕矣!”說完,他拿起琴,對著鐘子期墓前的石頭用力壹摔,琴身粉碎,從此俞伯牙再也不彈琴,卻給後人留下壹曲《高山流水》。
摘錄關於高山流水的典故如下: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誌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