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食材不同時間也不同。
米飯,前壹天晚上電飯煲燜好,之後晾冷裝盒。或者直接用玻璃飯盒裝了生米和水,上鍋正好。
配菜的話,如果是需要長時間處理的肉類,比如說可樂雞翅啊,紅燒肉啊,或者說西紅柿牛腩,或者是咖喱雞肉土豆之類的菜,我會在前壹天晚上做好,晾冷之後裝盒,大概率會和米飯壹起裝好,然後放入冰箱暫存。
如果第二天想配壹份涼拌菜,就把相應的食材洗凈切好,晾幹水分裝進另外壹個保鮮盒。調好的醬汁單獨放在壹個小盒子裏,或者盛入保鮮袋放進盒子裏,壹同放入冰箱,次日中午食用的時候混合在壹起就好。
另外壹份炒時蔬類的菜品,洗凈切好,晾壹下水分,連同配料壹同處理好,放入另外壹個保鮮盒。這樣第二天早上起來,大概只需要額外早起十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把蔬菜炒好,裝盒。
這種情況下,不選擇葉類蔬菜的,畢竟蔫了就不好吃了。會特意選擇壹些根莖類,或者茄子,圓椒,西藍花,蘆筍之類的食材。
便當的歷史沿革
便當壹詞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南宋時期,後傳入日本,在日本桃山時代(十六世紀下半葉左右)出現了現代便當的雛形,即把飯菜擺在專門的便當盒子的便當。當時的大名和貴族經常在賞花和看紅葉時攜帶便當。
江戶初期的便當,極為簡陋,頂多是幾個握飯團,再添些許醬菜而已。中期以後,庶民生活水準大大提升,便當也隨著豪華起來。種類不但有“賞花便當”、“觀劇便當”、“遊船便當”,更有“幕之內”便當,在彼時正是於觀劇中場休息時吃的便當,現在則泛指菜肴很多的便當。
當時的“幕之內”便當的確非常實用,握飯都是扁扁圓圓的,壹口壹個剛剛好,且都經過烘烤,米飯不會幹燥。菜肴也都是煮燉、熏烤的食品,不用擔心會壞掉。
當時的大名或高階級武士們,賞花方式和現代非常類似。古籍記載(1695年),德川家“禦三家”之壹的紀伊藩(和歌山縣)某家老(家臣頭目)的家臣們,為了賞花,大家分攤出錢,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壹直據守在櫻花樹下吃喝玩樂。這時的飲食,是吩咐料理店特地送來的。
江戶時代的大名,跟現代的企業主管沒兩樣,每天都要進城辦公。而除非城內有特別儀式以外,午飯通常是便當。將近中午時,家臣會送便當到固定場所。由於家臣們不能進殿內,大名的身邊瑣事通常是由殿內三百多名小和尚負責。
這些小和尚俸祿很低,身份低賤,因而時常耍手段。如果不時常饋贈壹些禮品,他們便會故意領大名到別的房間,或假裝忘記不把家臣送過來的便當傳給大名。大名礙於身份,既無法親自去領取便當,又拉不下臉皮訊問小和尚,只能吞聲忍氣餓著肚子佯裝風雅,到中庭觀賞錦鯉或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