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壹本詳實的《論語》、《孟子》
《論語譯註》最大的特點便是對《論語》字句的考證和訓釋,這也是超乎壹般註書的學術價值所在。但凡有細微的語言障礙,楊伯峻都會引用古代字書以及其它《論語》註本進行訓釋,這也構成了《譯註》與錢穆《論語新解》、毛子水《論語今譯》等著作的顯著差異。首先,體現在楊伯峻對《論語》語言文字的全面註釋上。《譯註》於開篇《導言》裏就對“論語”壹詞作了精細的解釋,作者分別例舉了班固《漢書·藝文誌》和清代劉熙《釋名·釋典藝》的意義,而後把“論語”總結為“語言的論纂”。該定義相較於其它版本更具備學理性價值。《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楊伯峻將“溝瀆”訓釋為《孟子·梁惠王》出現的“溝壑”,同時又引王夫之《四書稗疏》,這裏指地名,即《左傳》的“句瀆”,《史記》的“笙瀆”,如果依此解釋,那麽孔子的“匹夫匹婦”就是指“召忽”而言,恐不可信。楊伯峻為使文意闡述明晰,廣泛引用了對同壹詞解釋的不同著作,盡可能還原當時語境;再如《論語·鄉黨十》“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_如也。”《譯註》“_,音_,皇侃《義疏》引江熙雲:‘不暇閑步,_,速貌也。’”楊伯峻引用了皇侃的《論語義疏》作為釋詞依據;《論語·先進》“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譯註》“槨,也作‘_’,音果。古代大官棺木至少用兩重,裏面的壹層叫棺,外面的壹層叫槨,平常我們說‘內棺外槨’就是這個意思。”楊伯峻對《論語》字詞的考證不僅停留在單純的訓釋上,更從語音、文字現象等方面著手為字詞作了較為綜合全面的訓釋,這在《譯註》中頻頻出現,為人們研究《論語》提供了比較精確的語言基礎和文獻資料。來源: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