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前段時間寧夏發現了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在寧夏中衛大麥地發現的大量獨立巖畫中,發現了比甲骨文早幾千年的中國最古老的圖畫文字。目前研究成果已經得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專家劉景雲先生的驗證,最終認為在《大麥地》巖畫中的發現可能會改寫中國的文字史。
寧夏威寧北山地區的大麥地巖畫帶中,保存著數量驚人的史前巖畫。其早期巖畫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約2萬年前。據西北第二民族大學巖畫專家調查研究,寧夏中衛大麥地巖畫共有3172組8453個個體人物,包括太陽、月亮、星星、天地之神、狩獵放牧、舞蹈祭祀等。巖畫專家利用離石黃易測年發現,早期巖畫在距今16000年至10000年之間。經過近兩年的實地考察和大量的研究考證,巖畫中的圖畫和文字最終得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甲骨文專家劉景雲的驗證。
在大麥地及其鄰近地區的巖畫區仍有石器時代的石器和陶器碎片。這說明原始社會的大麥場是古代人類生活和活動的聚集地,也是他們舉行祭祀儀式的聖地。研究表明,大麥地巖畫區的圖畫符號是中國的原始文字,許多象形文字和抽象符號已經具備了古文字的元素。主要原因如下:這些象形字具有中國原始文字的基本象形字,在大致同時期的陶文符號及以後的甲骨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圖像;由兩個以上的象形字組成的復合體已經基本具備了書寫的要素,如象形、表意和能指。更關鍵的是,這種象形符號在大麥巖畫中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呈星形分布的。
據國際巖畫委員會委員、西北第二民族大學巖畫研究中心研究員李介紹,在大麥巖畫的單個人物中,已經發現了1500多幅圖畫和文字,其中只有壹小部分可以閱讀,大部分不能閱讀。/
世界:“楔形文字”這個名稱是英國人取的。它來自拉丁語,是壹個由cuneus和forma組成的復合詞。這個名字表達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字最本質的外部特征。其實楔形文字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字壹樣,都經歷了從符號到文字的發展過程。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的壹項偉大發明。蘇美爾文字最終從圖畫文字演變成楔形文字,歷時數百年,完成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
考古發現證實,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字最初的樣子並不像壹個楔子,而只是壹些平面的圖畫。顯然,古美索不達米亞文字,被後人稱為楔形文字,起源於象形象形文字。考古學家曾在烏魯克古城發現刻有這種象形符號的泥板,考證時間為公元前3200年左右。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錄。這種寫法簡單直觀。有時復雜的含義和抽象的概念是用幾個符號組合起來表達的,比如“眼”和“水”組合起來就是“哭”,而“鳥”和“蛋”組合起來就是“命”。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如果要表達復雜的意思,就把兩個符號壹起用,比如“天”加“水”就是“雨”的意思;“眼”加“水”就是“哭”等等。後來發展到壹個符號可以代表多種含義,如“足”“行走”“站立”,是壹種表意符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流的增多,要表達的東西越來越復雜抽象,原有的圖形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求。所以蘇美爾人對文字進行了改造。壹方面簡化了圖形,經常用部分來表示整體;另壹方面,增加了符號的意義。比如“腳”這個符號除了“犁”之外,還可以表示“站”和“走”,而“犁”這個符號也可以表示“耕田”和“人耕田”。這樣,象形文字就發展成了表意文字,即象征意義不是用圖形直接表達而是用圖形引申出來的。
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語已經發展成為壹種文字的音節文字,即使用音標代替表意符號。同時出現的單詞通常共用壹個字符,壹個符號也可以代表壹個聲音。例如,楔形單詞“star”在蘇美爾語中發音。如果用來表示發音,與“星”字的本義無關,只表示發音。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從公元前3000年開始,蘇美爾人連年征戰,描述為自己而戰過程的銘文逐漸增多。這時候經常會遇到壹些專有名詞,比如攻陷的城市,統治者的名字。為了區分它們,已經使用了發音符號,這比表意符號更進了壹步。壹是符號數量減少了,二是發音符號可以表達圖形符號所不能表達的東西。這樣表達的語句意思更準確。經過這些變化,蘇美爾的書寫體系逐漸完善。蘇美爾人在簡化象形文字的過程中,開始逐漸用楔形文字符號代替象形文字,最終創造了楔形文字。
蘇美爾人的文字首先寫在泥板上。刻在泥板上,所以只適合寫短而直的筆畫。寫字時,壓的地方壓痕更寬更深,拉出來留下的壓痕更薄更窄。這樣,這個書寫符號的每壹筆的開頭部分較粗,結尾部分較細,就像壹個木楔,“楔形文字”的名字就是這麽來的。楔子成為文字的標準字體後,以後刻在石頭上也是刻成這個形狀。
起初,楔形文字是從右到左,從上到下直寫的。這種書寫方式的缺點是寫出來的字經常被刻字手擦掉。後來字形側轉90度,從左向右改為水平。
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這是對世界文化的傑出貢獻。蘇美爾人的語言體系是獨特的,在詞匯、語法、句法結構上都是獨壹無二的,與後來屬於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得語、巴比倫語、亞述語有很大的不同。但至今沒有學者能夠解決它應該並入哪個語系的問題。因此,蘇美爾語和蘇美爾人壹樣,仍然是壹個謎。而且蘇美爾語存在的時間很短,在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上臺後就成了死語言,不再通用。只有牧師在宗教儀式中使用它,這和拉丁語很相似。
公元前第三個千年末,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取代了蘇美爾語。阿卡德人在吸收蘇美爾語和文字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和發展,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楔形文字體系。後來的巴比倫語和亞述語主要是在阿卡德語的基礎上完善的。
楔形文字的傳播主要在西亞和西南亞。在巴比倫和亞述統治時期,楔形文字有了很大的發展,詞匯擴大而完整,書法也更加精致美觀。隨著文化的傳播,兩河流域的其他民族也采用了這種寫法。公元前1500年左右,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已經成為當時民族交流的通用書寫體系,甚至埃及與兩河流域國家的外交往來或締結條約時也使用楔形文字。後來,由於商業的發展,高遠的波斯人改進了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並逐漸把它變成了壹種先進的字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