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寫壹篇有關姓氏的由來的調查報告怎麽寫啊?

寫壹篇有關姓氏的由來的調查報告怎麽寫啊?

寫壹篇有關姓氏的由

作為血脈延續的姓氏,最早出現在中國。從公元前3000年中國第壹個姓—風姓開始,中國的姓氏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綿延不絕。有關專家最新研究統計結果表明,中國人曾經使用過的姓氏高達22000個,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歷史。中華文化的統壹性和連續性在姓氏的傳承之中得以體現。

據考證,中國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時是母系社會,人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組成,形象的說明最早的姓跟母親有關。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

姓和氏的區別:先秦時期,姓和氏含義不同。姓代表血緣關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則是從姓中繁衍出來的分支,是特權和地位的標誌,用以區別貴賤,有氏者為貴。所以,先秦時男子稱氏不稱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廢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實行郡縣制,氏失去了代表貴賤的意義,逐漸與姓合用,都成為父系血緣傳承的標識。中國現在大多數的姓,都是承襲了產生於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時候寫的,裏面壹***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壹***438個。發展到後來,總數據說有已達5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英國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國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國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國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國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國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

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壹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上發表過壹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占總人口的10%。換名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另外的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象毛、江、白、文、關、廖、苗、池等等。

後世之姓,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

1、以氏為姓。氏族社會晚期以至夏、商時代,分支氏族的標號有的也成為後起之姓,如:姬、姜、姒、風、己、子、任、伊、嬴、姚。

2、以國名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賜地,西周初年更是實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布九州,這些國名便成為其國子孫後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鄭、吳、秦等。周文王封少子於狄域,其子孫便姓狄。白狄族壹支在今河北省無極縣建立鼓國,後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漢以後外邦人帶來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為姓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采邑於蘇,忿生後代因此姓蘇。

4、以鄉、亭名為氏。如嬴姓秦國的始祖非子的支孫封在邑鄉,得邑氏;至六世孫被周禧王封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姓林。又如齊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

7、以排行為姓氏。如春秋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

8、以官職為姓氏。如西周的職官司、司馬、司空後來均成為姓。又如漢代有治粟都尉,後代便姓粟。

9、以技藝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蔔的創始者,後世便以為氏。又如蔔、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藝為氏。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謚號為氏。如莊氏原為楚莊王之後,康氏原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後。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國姓“朱”賜給了鄭成功,閩臺百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又如漢文帝名劉恒,恒氏因而改為常氏

查看全部2個回答

出生時辰名字取名免費_周易取名免費_名字取名

專業名字取名,結合八字分析,詩經配合,生肖宜忌,正宗起名,名字取名,結合傳統科學理論,起名字時尚好聽,大氣不俗!

銅陵辰陽文化科技有..廣告

100分取名 好取名吉祥如意 取名不俗氣 100分取名

100分取名,專業取名是由取名老師,手工結合寶寶生辰,分析寶寶民俗補缺,給寶寶取名,寓意美好,好聽吉祥,100分取名,朗朗上口,好聽好念!

銅陵辰陽文化科技有..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麻煩幫我寫壹篇關於姓氏的調查報告

中國姓氏的起源 作為血脈延續的姓氏,最早出現在中國。從公元前3000年中國第壹個姓—風姓開始,中國的姓氏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綿延不絕。有關專家最新研究統計結果表明,中國人曾經使用過的姓氏高達22000個,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歷史。中華文化的統壹性和連續性在姓氏的傳承之中得以體現。 據考證,中國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時是母系社會,人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組成,形象的說明最早的姓跟母親有關。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 姓和氏的區別:先秦時期,姓和氏含義不同。姓代表血緣關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則是從姓中繁衍出來的分支,是特權和地位的標誌,用以區別貴賤,有氏者為貴。所以,先秦時男子稱氏不稱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廢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實行郡縣制,氏失去了代表貴賤的意義,逐漸與姓合用,都成為父系血緣傳承的標識。中國現在大多數的姓,都是承襲了產生於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時候寫的,裏面壹***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壹***438個。發展到後來,總數據說有已達5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英國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國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國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國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國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國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 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壹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上發表過壹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占總人口的10%。換名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另外的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象毛、江、白、文、關、廖、苗、池等等。 後世之姓,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 1、以氏為姓。氏族社會晚期以至夏、商時代,分支氏族的標號有的也成為後起之姓,如:姬、姜、姒、風、己、子、任、伊、嬴、姚。 2、以國名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賜地,西周初年更是實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布九州,這些國名便成為其國子孫後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鄭、吳、秦等。周文王封少子於狄域,其子孫便姓狄。白狄族壹支在今河北省無極縣建立鼓國,後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漢以後外邦人帶來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為姓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采邑於蘇,忿生後代因此姓蘇。 4、以鄉、亭名為氏。如嬴姓秦國的始祖非子的支孫封在邑鄉,得邑氏;至六世孫被周禧王封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姓林。又如齊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 7、以排行為姓氏。如春秋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 8、以官職為姓氏。如西周的職官司、司馬、司空後來均成為姓。又如漢代有治粟都尉,後代便姓粟。 9、以技藝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蔔的創始者,後世便以為氏。又如蔔、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藝為氏。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謚號為氏。如莊氏原為楚莊王之後,康氏原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後。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國姓“朱”賜給了鄭成功,閩臺百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又如漢文帝名劉恒,恒氏因而改為常氏。

2 瀏覽7866

毛姓氏的由來調查報告小作文

毛姓位居當今中國大陸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華姓氏的第76位,約占全國當代人口的0.27%,總人數大約在320萬人。 毛姓的血緣祖先是周人的始祖棄(史稱後稷)。從夏初以來,後稷壹族壹直是夏王朝西部的壹個重要的方國。商王武丁時期,姬姓部落已是商朝西部的壹個大邦。商朝後期,古公亶父和他自己親近的部屬離開豳地,定居於岐山(今陜西渭河平原壹帶)下的“周原”。因居於周原,部落從此稱周人或周族。古公的孫子姬昌在位50年,基本上完成了滅商興周的事業,死後被追尊為文王。文王死後,次子姬發即位,以太公望(即姜尚)為太師,以文王子姬旦為輔佐,繼續從事文王所遺的功業。最終,消滅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姬發即周武王。周武王子成王繼位時年幼,由武王弟周公姬旦輔政。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為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大封諸侯。周公封文王庶子(壹說為第八子姬叔鄭,史稱毛叔鄭;壹說第九子姬明,又稱毛伯明,但大多數典籍及家譜都認為是姬叔鄭)於毛(其地在今陜西歧山、扶風壹帶),建立毛國,為伯爵。周平王東遷後,扶風、岐山被戎狄占有,毛國隨之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附近的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陽東北)。毛雖區區小國,在春秋時名位不顯,但由於其國君有較高的政治地位,文化頗為發達。現存下來同毛國有關的銅器,除穆王時的班簋外,還有清道光末年在陜西扶風周原出土的毛公鼎、毛伯簋等。毛國可能是在戰國初年(壹說春秋後期)被韓國所滅。毛國滅亡後,其宗族以國為氏,形成毛姓,毛叔鄭被尊奉為毛姓始祖,今河南宜陽為毛得姓地。 毛姓源流 《說文》:“毛,眉發之屬及獸毛也。象形。”徐灝註箋:“人、獸曰毛,鳥曰羽,渾言通曰毛。”按,所謂毛,本是指動物皮上所生的絲狀物及鳥之羽毛等。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 毛姓的血緣祖先是周人的始祖棄。在有虞氏舜和夏禹之時,棄定居在邰(今陜西武功西南),屬於姬姓之族。棄在這裏,繼承和發展了烈山氏以來種植“百谷百蔬”的經驗,對進壹步發展農業生產,作出了卓越貢獻,被稱為“後稷”。從夏初以來,後稷壹族壹直是夏王朝西部的壹個重要的方國。商朝初年,後稷的裔孫公劉率領部落遷居豳(今陜西栒邑西),壹邊開墾農田,壹邊擴大居邑。自公劉下傳七八代,至高圉、亞圉時,正當商王武丁時期,姬姓部落已是商朝西部的壹個大邦。亞圉之孫古公亶父又繼續從事和光大後稷、公劉的事業,為避免戎、狄等部族騷擾擄掠,古公亶父就和他自己親近的部屬離開豳地,定居於岐山(今陜西渭河平原壹帶)下的“周原”。因居於周原,部落從此稱周人或周族。古公後被追尊為太王。古公去世以後,幼子季歷繼立,史稱公季、王季。公季繼續修明古公所遺留的治道,專心致力於義舉,因此諸侯都順從他。公季的兒子姬昌死後,在位50年,基本上完成了滅商興周的事業,死後被追尊為文王。文王死後,次子姬發即位,以太公望(即姜尚)為太師,以文王子姬旦為輔佐,繼續從事文王所遺的功業。最終,消滅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姬發即周武王。 周武王滅商二年後病故,其子姬誦繼位,是為周成王。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周公姬旦輔政。殷紂王子武庚勾結對周公心存不滿的周武王另外兩個弟弟管叔、蔡叔,聯合東方的徐、奄、薄姑等部,起兵反周,史稱“管蔡之亂”。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為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大封諸侯。周公封文王庶子(壹說為第八子姬叔鄭,史稱毛叔鄭;壹說第九子姬明,又稱毛伯明,但大多數典籍及家譜都認為是姬叔鄭)於毛(其地在今陜西歧山、扶風壹帶),建立毛國,為伯爵。周平王東遷後,扶風、岐山被戎狄占有,毛國隨之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附近的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陽東北)。 毛,周代姬姓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 酆、郇,文之昭也。”毛與魯、衛諸國壹樣,是周公東征勝利後,為了鞏固周王室統治而分封的同姓諸侯。其開國之君為周文王庶子鄭,史稱“毛叔鄭”。毛國之君,世代任周王室外卿士,稱“毛公”,與召公、畢公齊名。《尚書·顧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尹禦事。”於此看來毛公實為周之顧命大臣,具有極高的威望。周穆王外出巡遊時,毛公與祭父等隨行,曾與許國之君等壹起在洧水之濱舉行盛大的宴會活動。唐蘭在《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根據《西清古鑒》著錄的班簋銘中提到周穆王命令毛伯班夾輔王位,征伐東國之事分析:“從銘文中看,毛伯班稱毛公為昭考,而穆王稱毛公為毛父,則此毛公應為毛叔鄭的曾孫,與昭王同輩了。由於毛國別為小宗,以毛叔鄭為祖,則成王顧命之時毛公為昭,其子為穆,當康王時,其孫為昭,當昭王時,而由穆王言則正是父輩。此時,毛伯班實與穆王同輩,為毛叔鄭的五世孫,即《爾雅》所稱為玄孫。” 此外,《左傳》中還提到毛伯衛、毛伯得、毛伯過,均為周王室卿士。 毛雖區區小國,在春秋時名位不顯,但由於其國君有較高的政治地位,文化頗為發達。現存下來同毛國有關的銅器,除穆王時的班簋外,還有清道光末年在陜西扶風周原出土的毛公鼎、毛伯簋等。關於毛國滅亡的時間,牛武成《春秋百國探微》說:“毛國滅亡,時間不詳。”據《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載:“十壹月辛酉(十壹日),晉師克鞏。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表明春秋末期毛國依然存在。宜陽於戰國時屬韓,並遷都於今宜陽韓城鎮宜水之濱。毛國可能是在戰國初年(壹說春秋後期)被韓國所滅。 關於毛之得姓,《世本·氏族篇》雲:“毛氏,文王庶子毛叔鄭,後以為氏。”唐人林寶所著《元和姓纂》稱“周文王第九子毛伯,受封毛國,因以為氏。支孫為周卿士。毛伯過、毛伯得,並毛公之後也。”宋人鄭樵《通誌·氏族略》雲:“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為周卿士,食采於毛,子孫因以為氏。”無論是毛叔鄭或是毛伯明受封毛國,歷代姓氏書都將毛姓列為“以國為氏”為氏之列。 由於《元和姓纂》、《通誌·氏族略》有關毛姓的記載不壹致,這就引起後世學者的爭論。壹種觀點認為,周朝初年有兩個毛國,壹個分封給周文王第八子姬叔鄭,為公爵,世稱毛公,其地在今陜西岐山、扶風壹帶,西周晚期尚在;壹個分封給文王第九子姬明,為伯爵,故稱毛伯明,其封國在今河南宜陽東北,壹直延續到春秋時期。另壹種觀點認為,周朝初年,姬叔鄭受封毛國,其地在今陜西岐山、扶風壹帶,周平王東遷,毛國隨之遷居洛邑附近的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陽東北)。《姓氏尋源》中毛氏條下有:“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又《路史·國名紀戊》曰:“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這說明毛伯所封之地在河南籍水的毛泉。 林寶是唐朝人,鄭樵是南宋時人,而早於唐朝或與唐同時期的典籍在論述毛姓起源時,都提及姬叔鄭(毛叔鄭),而沒有涉及姬明(毛伯明)。《後漢書·古今人表》載:“毛叔鄭,文王子”。東漢應邵《風俗通義·姓氏篇》曰:“毛氏系周文王第八子叔鄭封於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後代以國為氏。”湖南《錦堂毛氏族譜》中,引晉鹹和元年(325)州陵開國侯毛寶自序曰:“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諱叔鄭,封於毛,是為毛伯,而為毛氏之始祖。”廣西《賀州毛氏族譜》中,引大唐開元乙亥(735)秘監賀州毛衷序:“我始祖周懿親國也。按《左氏》載:封國十有六,而毛其壹焉,叔鄭封為毛伯,而子孫因以為氏。秦並天下,罷侯,置守其地,而子孫遂渙散四方焉。”唐張九齡《姓源韻譜》雲:“毛氏以國名姓氏,源於姬姓,文王第八子封於毛,周大夫毛伯是也,後因氏。望:滎陽、西河。”晚於林寶、早於鄭樵的北宋毛漸《清漾毛氏族譜》謂“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親,以弟鄭封於毛。逮至周衰而國亡,其地入於滎陽,子孫因以為姓焉。毛氏之始,其源於此也。” 綜上所述,叔鄭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兒子,武王姬發的弟弟,西周初年被封於毛,爵位為伯,故史書稱其為姬叔鄭、姬鄭、毛叔鄭或毛伯鄭,四種稱謂同為壹人。楊伯竣編著的《春秋左傳註》認為:“毛,《尚書·顧命》、《穆天子傳》五並古器如班簋、毛伯敦、毛公鼎皆稱毛公,《周本紀》、《逸周書·克殷解》均有文王子毛叔鄭,當即毛之始封者。”因叔鄭為毛國首任國君,被尊奉為毛姓始祖。 關於毛國的地望,壹些學者認為在今河南省宜陽縣境。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註》說:“《匯纂》,毛在河南府宜陽縣界。”明清河南府治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此外,齊思和《西周地理考》也說:“毛,今河南宜陽縣境。”其實,據清道光年間於陜西歧山出土的周宣王時的毛伯青銅器毛公鼎和西周晚期的青銅器毛伯敦,證明叔鄭及其子孫在此活動,說明毛國初封於此。周平王率周王室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建立東周王朝時,毛國也隨之東遷於今河南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陽東北)。但此時的毛的封疆已大為縮小,降為周王畿內的采邑。因此,楊伯峻《春秋左傳註》雲:“顧棟高《大事表》五以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宜陽縣境。據毛公鼎,西周初葉毛公 為周王卿士,毛公鼎、毛伯敦並出扶風,似可推知毛公采邑西周時在扶風,東遷後在洛陽附近。” 祖地 宜陽縣 宜陽縣屬河南洛陽市,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曾是戰國時期韓國的都城,也是唐代詩人李賀的故鄉。現存仰韶、龍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遺址14處,韓故都、漢八關城、唐連昌宮、福昌閣等古建築10余處。宜陽人文景觀眾多,中州名剎靈山寺作為白馬寺的姊妹寺,僅距縣城8公裏,千百年來壹直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著眾多的遊人和香客;自然風光優美,國家級森林公園花果山煙雲浩渺,飛瀑高懸,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壹體,更因吳承恩《西遊記》的創作而使其蒙上了壹層神秘的面紗;區位優勢明顯,各主要景點距洛陽均不足百公裏,發展旅遊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原陽縣 原陽縣屬河南新鄉市,是毛姓發展史上望族滎陽毛氏的故地,如今原陽縣毛姓屬人數眾多的大姓,全縣毛姓人口達兩萬人左右,分布在全縣70多個自然村鎮,以“毛”字名命名的村有老毛莊、毛屋、毛廟、毛灘、毛莊等。原陽境內的毛姓和鄰近武陟縣毛姓尊晉朝輔國將軍毛寶為始祖。 原陽古稱博浪沙,因張良刺秦於此而聞名於世。自秦漢至元代,先後出過12位官邸宰相之職的著名歷史人物。這裏有張良刺秦古遺址,有保存完好、具有民族風格的明末清初民宅建築夏家院,以及毛遂故裏、陳平祠、張蒼墓、玲瓏塔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戰國,中原諸侯在此15次會盟。原陽由歷史上的原武、陽武二縣合並而成。

9 瀏覽2802016-05-14

我們老師讓我們寫自己的姓氏的研究報告,我姓梅,請問關於梅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怎麽寫?

關於梅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壹、 提出問題 我們班只有我壹個人姓梅,聽老師說,姓氏是壹種文化,很值得研究,於是,我對梅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又壹次調查。 二、 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上網瀏覽,了解梅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2、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梅姓的名人故事。 三、 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 體 內 容 書籍、上網 梅姓的來源 商朝有個愛國忠臣,商王封他為梅伯,後被商紂王迫害,後世為紀念他的忠貞不屈,隨其姓梅。 書籍、報刊、上網 歷史上梅姓名人 梅詢、梅清、梅堯臣、梅蘭芳、梅艷芳。 上網 梅姓人口數量 約占全國人口數量的百分之零點壹左右。 上網 梅姓族譜 湖北新洲梅氏宗譜八卷,(民國)梅烈忠三修, 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省新洲縣綠化鄉周山村。 四、結論 1、我國的梅姓源遠流長,梅姓的祖先——梅伯,是壹位愛國忠臣,他堅貞不屈,因他的忠誠流芳百世,後代的子子孫孫也是為了紀念他而隨其姓梅。 2、在歷史的長河中梅姓也是人才輩出,包括古時候的許多文學家,如梅詢、梅清、梅月、梅堯臣等,以及近現代的藝術家梅蘭芳、梅艷芳……我們為梅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梅姓已分布於今湖南、湖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廣大地區。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壹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壹。

167 瀏覽919

姓氏崔調查報告怎麽寫?

崔姓是中國、朝鮮和韓國的姓氏之壹,其主要來源於姜姓,始祖傳為姜太公,鼻祖為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為崔姓的發源地。 崔姓在六朝、隋唐時期達到極盛,屬於中原地區望族、全國大姓;望族分布於今山東淄博、河南濮陽、河北安平、湖南桂東等地;主要堂號有博陵堂、清河堂等。歷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骃、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寔、詩人崔顥、崔護等。 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28%。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占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則以朝鮮、韓國為多。 姓氏源流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時齊國國君丁公伋的嫡長子季子曾食采於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子孫以邑為氏,是為山東崔姓。根據多種古籍的記載,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壹,建都於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來姓姜,因為他的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省南陽),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西北),後來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而這位丁公佶,相傳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兒子。由此可見,崔氏中國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後代,追本溯源還是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子孫。他們的得姓,算起來大約有3000余千年的歷史了。 2、據《新唐書》所載,唐時新羅國有崔姓。 3、出自少數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麗人、滿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彜、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崔季子 相傳炎帝神農氏為少典之子,因居於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後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為齊丁公。 季子名德興,生卒不詳。炎帝五十六世孫,齊丁公伋四子(嫡子)。丁公卒後季子應繼君位。但季子仁愛賢良,孝悌有加,舉賢讓國於庶兄叔乙。季子攜家人隱居景色秀麗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孫隨為“崔”姓。史稱“崔氏始祖”。齊丁公伋另壹支系子孫以諡號為姓“丁”,故,齊丁公伋為“崔”、“丁”兩姓先祖。 註:季子,古人排行以“伯仲叔季”之排行,“季”應為四,故季子在兄弟中排行為四。但,確是正妃所生,故君位應傳給季子。叔乙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但因其為庶兄,古時嫡和庶有地位上的差別。 遷徙分布 崔姓發源於山東境內。季子後人壹直仕齊國卿大夫。秦漢時,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都今陜西鹹陽)大夫,封東萊侯。長子崔伯基為西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壹說今山東武城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