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開放分類: 詩詞、藝術、二胡、劉天華、月夜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註解:
1.鄜州:今陜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長安。這兩句設想妻子在鄜州獨自對月懷人的情景。
2.憐:愛。未解:尚不懂得。
3.雲鬟:古代婦女的環形發飾。
4.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夜霧本無香,香從妻子的雲鬟中散出;淒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顯得寒涼。濕、寒二字,寫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虛幌:透明的窗帷。雙照:與上面的"獨看"對應,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
作者簡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原籍囊陽,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壹生寫詩壹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解釋: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壹輪皎潔的明月,我的妻子壹定壹個人在閨房中獨自望月。
幼小的兒女卻還不懂得思念遠在長安的父親。
香霧沾濕了妻子的秀發,清冽的月光輝映著她雪白的雙臂。
什麽時候才能和她壹起倚著窗帷,仰望明月,讓月光照幹我們彼此的淚痕呢!
背景:天寶十五載(756)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白水(今陜西白水縣)的舅父處。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只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這首詩即是困居長安時所作,表達了對離亂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掛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話,絲毫不見為律詩束縛的痕跡。詩的構思采用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壹字不從月色照出也"(《讀杜心解》)。後世詩人常常學此法度。
賞析:題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墨,壹入手應該寫“今夜長安月,閨中只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蔔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動容,神馳千裏,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已經透過壹層。自己只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麽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壹聯作了回答。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壹層。
在壹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系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於壹二兩聯之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憶長安”的往事嗎?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壹段時間,是與妻子在壹起度過的。和妻子壹同忍饑受寒,也壹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壹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壹步表現“憶長安”。霧濕雲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著,怎能不熱淚盈眶?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於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雙照”而淚痕始幹,則“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意在言外了。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所抒發的不是壹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後所寫的《述懷》詩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兩詩參照,就不難看出“獨看”的淚痕裏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四海升平的理想。字裏行間,時代的脈搏是清晰可辨的。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壹詩之眼。“獨看”是現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並倚“虛幌”(薄帷)、對月舒愁的希望寄托於不知“何時”的未來。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如黃生所說:“五律至此,無忝詩聖矣!”
月夜(劉方平)
[編輯本段]
全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註解:
闌幹:這裏指橫斜的樣子。
南鬥:星宿名,在北鬥七星南。
偏知:才知。
新:初。
譯文:
夜靜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壹半,另壹半隱藏在黑夜裏。
北鬥星傾斜了,南鬥星也傾斜了。
偏偏就在今夜,使人分明的覺出春天正在回暖,因為妳聽—綠窗紗外,唧唧的蟲鳴,頭壹遭兒傳到了屋子裏來了。
賞析: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壹種蒙朧而和諧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為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也給全詩籠罩壹種特殊氛圍。“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體化,接下的壹句“北鬥闌幹南鬥斜”,是“更深”於夜空的征象,兩句壹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為月輪西斜,詩以星鬥闌幹為映襯,這就構成兩句之間的內在關聯。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入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壹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入。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並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壹回還是第幾回,誰去註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壹顆詩心。壹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壹語洋溢著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征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於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壹顆純凈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著壹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於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並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壹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致,決定於感受的獨特。唐代田園詩成為壹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詩壹二者並不多見。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就更為寥寥。至於說本詩有無隱微之情的寄托,於字面無征,不好去穿鑿。
資料:
選自《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劉方平,河南洛陽人,唐天寶年間詩人,生平不詳。
夜雨寄北
[編輯本段]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年代及作者
[編輯本段]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男,唐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詩人,與杜牧齊名,稱“小李杜”。其中李商隱的詩風與杜甫更為接近,“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唯義山壹人”(王安石語),杜牧的詩風則更近似李白。
李商隱與李賀壹樣,都是唐室宗親,然而因為年代久遠,家境已經十分貧寒;他從小穎悟,十六歲即以《才論》、《聖論》兩篇古文“出諸公間”,並受東都(洛陽)留守令狐楚賞識,令狐楚是當時駢文章奏高手,李商隱得他悉心指點,很快青出於藍,這壹技之長成為他後來謀生過程中很重要的壹種技能。
二十六歲時,李商隱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進士,次年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後娶其女為妻,琴瑟和諧。但當時的牛(僧孺)李(德裕)黨爭激烈,令狐楚屬牛黨,王茂元則屬李黨。李商隱此舉被視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責為“放利偷合”,此後壹生在牛、李兩黨的傾軋中度過,困頓淒涼,辜負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樓》)的壯誌和才華,終年四十六歲。
李商隱在藝術上有傑出的成就,他的詩以七律成就為最高,其他五言、絕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 他的詩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綿邈,隱晦曲折,寄托極深,秾艷綺麗,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於利用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通過想象、聯想和象征,構成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他的“比興”取法《詩經》,“美人香草”效仿《離騷》,深厚沈渾得杜甫詩神髓,綺麗的想象、用語則直接得益於李賀。如果說李賀的詩偏於想象,則李商隱的詩重於象征。
李商隱的詩於宋初十分流行,“西昆體”仿效義山詩的用典,後成為西昆詩派,但只是機械地學到了堆砌辭藻,而不能得義山詩的神髓。
李商隱的詠史詩借古諷今,毫無顧忌,如《馬嵬》二首直指唐明皇“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這樣“指斥乘輿”的勇氣在政治寬松開明的唐朝也並不多見;而《詠史》中“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北齊》中“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等詩句都是對唐敬宗奢靡之風的直斥和諷喻;名篇《賈生》:“夜半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斥責晚唐諸帝求仙訪道煉丹圖長生,並因此誤國的荒唐行為。《行次西郊壹百韻》則真實地描寫了甘露之變三年後兵禍旱災後民不聊生的情形,並追述了百余年來國家的壹系列重大變化,從今昔對比中探求政治的出路,憂國憂民,頗似杜甫的《北征》。
李商隱的愛情詩成就極高,他的《無題》詩十余首,取前兩字為題而實質是無題的詩又有十余首,如《錦瑟》、《碧城》、《為有》等,其他似有題而實無題的詩若幹首,寫纏綿悱惻的愛情,寫幻想,寫傷感:“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壹點通”;“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壹萬重”;“春心莫***花爭發,壹寸相思壹寸灰”。
他的《錦瑟》文字錦繡華美,字面意義易於理解而內容極深,歷來有“壹篇錦瑟解人難”之稱。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霜月》);“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晚晴》);“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給人以極深的印象。
與李賀壹樣,李商隱也善於寫夢;人生如夢,夢如人生,在李商隱的詩中,這兩種境界水乳相溶,借夢尋得對痛苦人生的解脫,借夢尋得燦爛美麗快樂的人生。如“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牡丹》);“十年長夢采華芝”(《東還》)等。
李商隱的詩固然是詩苑奇葩,文也是文囿異卉。他的詩情真意切,綿邈曲折,散文卻峭直剛勁,獨出機杼,銳不可當,駁盡世俗定見,直抒胸臆;工本章奏則典麗公整,才情富瞻,不受文體所限而善於表情達意,對後世影響很大,被奉為四六文的金科玉律。
《李商隱全集》以清人馮浩的《玉溪生詩集箋註》三卷、馮浩詳註《樊南文集》八卷、錢振倫錢振常兄弟箋註《樊南文集補編》十二卷匯合成全集,並刪除箋註而成,內容全而篇幅不長,價格較低,並在書後附以李賀詩集,適合有壹定古文基礎而又喜愛晚唐詩文的讀者閱讀。
詩的出處
[編輯本段]
《玉溪生詩集》
詩的內容
[編輯本段]
君①問歸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漲秋池。
何當***剪西窗燭③,卻話④巴山夜雨時。
註解
[編輯本段]
1、寄北:寄贈給住在北方的友人。
2、君:妳,指作者的妻子王氏。
3、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4、何當:什麽時候才能夠。
5、***剪西窗燭:指在西窗下伴著燭光(促膝傾談)。
6、剪:剪去燭花,使燭光更加明亮。
7、卻:副詞。還,且。表示輕微的轉折。
詩的譯文
[編輯本段]
妳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秋池。 何時妳我重新聚首,***剪西窗燭①花徹夜長談; 再告訴妳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註:①蠟燭燃燒時間過長會引起燭花現象,也就是火苗會跳動,必須剪短燭心才能保持燭火苗不動。
詩文賞析
[編輯本段]
這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詩人寫給遠在北方的妻子的。當時詩人被秋雨阻隔,滯留荊巴壹帶,妻子從家中寄來書信,詢問歸期。但秋雨連綿,交通中斷,無法確定,所以回答說:君問歸期未有期。這壹句有問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詩人留滯異鄉、歸期未蔔的羈旅之愁。詩人與夫人王氏伉儷情深,時刻盼望能速歸故裏,與妻子***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只能苦苦思念。詩只有四句,卻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時間的回環跳躍。“何當”為設想之詞,設想由實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為設想中回憶的話題,自然成為“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樣的巧妙詩句。
李商隱的愛情詩多以典雅華麗、深隱曲折取勝,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中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指妻子。詩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滿了深深的懷念之情。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壹片深情,親切有味。全詩構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
情深意遠 思緒纏綿
——李商隱《夜雨寄北》賞析
本文通過深入分析《夜雨寄北》壹詩,指出了李商隱詩歌創造中的壹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形象、細膩、含蓄、深刻。?
關鍵詞:多種風格;錯位的視角;委婉;情景交融;含蓄
李商隱(813-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晚唐著名詩人。?
李商隱的詩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風格,正如周振甫所評:“有百寶流蘇的綺麗,有千絲織網的細密,有行雲流水的空明”?①,他的詩歌在我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開辟了壹種新的意境,豐富了唐詩的藝術成就。本文僅就李商隱《夜雨寄北》壹詩的賞析,揭示其詩歌創作中的壹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形象、細膩、含蓄、深刻。?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是壹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他在長安的妻子的詩。李商隱對妻子的愛很真摯,他們結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於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經常團聚。俗話說:小別勝新婚。李商隱與妻子的分別卻常常是久別,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的更深、更強烈。在其筆下就呈現出“春蠶吐絲”、“蠟炬成灰”般的摯著熱烈,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首小詩寫得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用比興,直書其事,直寫其景,直敘其話;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蘊無限深情於質樸無華的詞語之中,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壹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妳肯定是懷著急切的心情問我何日是歸期,那麽,現在我告訴妳,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於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自己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並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含蓄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壹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註入到了每壹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壹個特定的環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對這個環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這樣壹個氣氛:周遭壹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壹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淒涼。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心情感也洶湧難平。那麽,“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所以,寫景中又深深地透著寫情,寫的是環境,但絕不單單是環境,字裏行間流露著壹個“情”字。這樣,情景交融就構成了壹種藝術境界。
如果說前兩句是實寫當前景的話,那麽後兩句則是虛寫未來情。詩人在秋雨綿綿之夜,觸景生情,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豐富而自然的聯想來表現他們夫妻的恩愛之情。詩人在此選取了兩種情態:壹個是動態“***剪”,壹個是語態“卻話”。“***剪西窗燭”,具體細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壹幅良宵美景圖,壹個“***”字極寫了親昵之情態。而“何當”壹詞卻又把詩人描繪的美景推向了遠方,推向了虛處。這美景原來不過是詩人追念、向往的,至於何時重回溫柔鄉中,壹切都在“未有期”中。這是多麽殘酷的事情,又是多麽無奈的事情。這壹句,字字含情,卻又不著壹個“情”字,表達非常含蓄。?
傳情莫過於語言,“言為心聲”,詩人想象夫妻二人團聚在壹起,秉燭夜話,進行心靈的交流。“卻話”是回溯追想,詩人此時設想彼時,而彼時正談論此時,談論的是巴山夜雨之時的思念之情。在這首短小的四句詩中兩處出現“巴山夜雨”的字樣,這種情況在壹般的古詩中是絕少見的,?
形象、細膩、含蓄、深刻,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