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唐鸚鵡紋提梁銀罐的來歷?

唐鸚鵡紋提梁銀罐的來歷?

唐朝鄭處誨所著的《明皇雜錄》中記載壹段有趣的傳奇鸚鵡故事,大致如下:

唐朝開元年間(713~741年),嶺南有人獻上壹只羽毛潔白的鸚鵡,養之宮中,“常縱其飲啄飛鳴,然亦不離屏幃間”。唐玄宗令侍臣教授其詩詞,數遍後便可吟誦,因而深受主人的寵愛,賜名“雪衣娘”。忽壹日,“雪衣娘”飛上貴妃鏡臺,語曰:“雪衣娘昨夜夢為鷙(zhi,音至,兇猛)鳥所搏,將盡於此乎?”令貴妃驚訝不已。玄宗得知後,便使貴妃授其以玄奘所譯佛經中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歲久馴服,它竟能記誦精熟。“雪衣娘”不僅洞曉言辭,而且乖巧過人。玄宗每當與妃嬪、諸王子對弈而顯露敗著時,同樣精於紋枰之道的貴妃便輕喚壹聲“雪衣娘”,它馬上心領神會,立即飛入棋盤中翩翩起舞,把棋子攪得亂七八糟,還用喙(hui,音惠,鳥獸的嘴)啄妃嬪及諸王子的手,使棋無法再弈下去,這樣就避免了皇帝輸給妃嬪或諸王子的難堪。“雪衣娘”完成了使命,就會馬上蹦到主人面前,討好似的在主人懷裏擦來擦去,當然也忘不了向主人討賞給它壹些喜歡吃的食物。有壹次,玄宗與貴妃賞遊離宮,貴妃置“雪衣娘”於步輦(轎子)竿上,與之同去。當人們賞景而遠離步輦時,“雪衣娘”被壹只突然降臨的鷹所斃命。玄宗與貴妃嘆息良久,遂命人將“雪衣娘”掩埋後立墳,呼為“鸚鵡冢(zhong,音種,墳墓)”。

銀罐外觀大口短頭,罐腹圓鼓,喇叭形圈足,可活動提梁插入焊接在罐肩部的兩個葫蘆形附耳內,底部為圈足,足與罐體的連接處加焊壹圈圓箍,這樣使得不易脫落,更加結實。罐體為純銀錘擊成型,花紋平鏨,魚子紋地,紋飾鎏金。蓋心內飾壹朵寶相團花,蓋四周圍飾石榴、葡萄、忍冬及卷草,提梁上飾有菱形圖案罐身通體裝飾以鸚鵡為主體、周邊環繞折枝花,組成兩組均衡式圓形圖案鸚鵡展翅於花叢間,靈動可愛,栩栩如生,裝飾在提梁罐兩面,其余空白處以單株折枝點綴。罐的頸與足均飾海棠四出花瓣圖案壹周。

銀罐上鏨刻的鸚鵡振翅欲飛,鮮活而豐滿,恰好與圓渾的外型,飽滿的團花相配,給人以富貴喜慶的感覺。加之紋飾全部鎏金,與罐體的紋銀色澤形成反差,平添了藝術美感,體現出唐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反映了唐代社會的朝氣蓬勃與審美情趣。罐蓋內原有壹行墨書寫著“紫英五十兩”、“石英十二兩”的墨跡,表明該罐為存放中藥的器具。據文獻記載,唐代帝王多喜好服食金丹以求長生不老。其中6位皇帝的死亡跟服食金丹有關。何家村出土的壹整套煉制金丹等的藥具和大量的丹砂藥(丹砂是煉丹的主要原料),正是這種宮廷時尚的真實再現。這件富麗堂皇的銀罐是迄今已知唐代銀罐中最大氣、最精美的壹件,是件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稀世珍品。

鸚鵡生活在色彩繽紛的叢林之中,自然造化的華麗羽毛正是對其周邊環境的適應。鸚鵡似乎天生就是做寵物的材料,看上去它更像個五顏六色的工藝品。我國飼養鸚鵡和馴練學話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山海經》中就有鸚鵡的記載。晉朝張華在《禽經註》中記載:“鸚鵡,出隴西,能言鳥也。”宋代王安石《字說》雲:“鸚母,如嬰兒之學母語,故字從嬰母。”鸚母、鸚哥之譯名見於諸古籍,“鸚母”即“鸚鵡”,“母”、“鵡”同音互借。

“鸚鵡摛(chi,音吃)文(摛文,鋪敘文采)至,麒麟絕句來”,鸚鵡因美麗能言,成為智慧、吉祥的象征,也是唐代王公、貴族的寵愛之玩物。唐敬宗寶歷年(825年)越州(今浙江紹興)進士朱慶餘的《宮中詞》中,就有借助鸚鵡形象、描寫人心態的佳句:“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並立瓊軒。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想必是害怕在鸚鵡面前說出心事,就會被能說會道的鸚鵡泄露,表現了深宮高墻之內的宮女們的生活寫照。可見當時人們對鸚鵡喜愛的原因與程度,因此,鸚鵡成為唐代工匠們樂於表現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