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口市壹直流傳著壹個中國古代帝王們的“不老夢”———在2200多年前的秦始皇時代,著名方士徐福以入海求仙為名,率領數千名童男童女及百工東渡日本,開創了中日兩國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成為日本古代文明的開拓者。
位於龍口市西北的屺坶島為其東渡日本的啟航地。長久以來,祖籍煙臺龍口的徐福更是作為中日兩國交往的開創者,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敬仰……
尋藥:開辟中日首條航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分天下為36郡。在今龍口市石良鎮黃城集村東設置黃縣,隸屬齊郡。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山東,在泰山舉行完封禪大典後,率領群臣經歷下(今山東濟南)和齊故都臨淄(今山東臨淄),沿著渤海南岸東行至黃縣(今山東龍口)。在黃縣停留期間,徐福得到秦始皇的召見,奉命陪同秦始皇登萊山,祭月神。不久,秦始皇壹行人離開黃縣,到達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成山頭(今山東榮成境內)。在返回的路上,秦始皇等人又登上了芝罘島(今山東芝罘區境內);接著向南到達了瑯琊山,在那裏停留了3個月,並從別處遷來3萬戶人口到此地居住,免除他們12年的賦稅。同時,秦始皇又命人修築瑯琊臺,立石刻字,歌功頌德,表明自己因如願以償而感到滿意的心情。
這時,為了迎合秦始皇長生不老、永做皇帝的夢想,徐福上書說渤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萊、方丈和瀛洲,山上宮殿中住著許多仙人,還珍藏著壹種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奇藥,他願意前去求取並獻給皇帝。秦始皇正盼望有朝壹日能服上這種仙藥,永遠統治中國,於是便欣然同意。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時,正趕上徐福出海未歸。9年以後(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派徐福攜帶童男童女以及百工、武士、射手500多人,裝帶五谷種子、糧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藥。徐福船隊沿廟島群島航行至遼東半島南海域,然後東行至朝鮮半島西海岸繼續南行至濟州島,在濟州島休整後,橫渡對馬海峽到達日本北九州。徐福船隊所走的航線不但安全可靠,而且可以保證沿途淡水供應。這是公元七世紀前中日之間惟壹壹條航路。
躲禍:長居於日本北九洲
徐福東渡沒有獲得“不老藥”,卻在熊野浦登陸後,發現了“平原廣澤”(即日本九洲)。長生不死之藥沒找到,他為了躲避殺身之禍,便決定長居於此,不再復返。
徐福東渡所率領的大批童男童女、百工、弓箭手等,主要是山東半島人。他們把秦代山東半島先進的文化和工農業生產技術帶到了日本,主要包括種桑養蠶、手工紡織、采藥制藥、航海、捕鯨等技術,解決了當地人吃、穿、用等問題,使處於石器時代的日本列島飛躍發展,進入以使用金屬工具、種植水稻為特征的彌生文化時期。
他們到達日本後,隨行的農業水利技術人員,教會了日本人使用鐵制農具開荒種地、選種耕種、澆水施肥、鋤草松土,幫助他們興修水利,以便抗旱排澇、灌溉農田、種植水稻。農業生產的發展,不僅解決了長期以來日本原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糧食也有了剩余。日本人開始從漁獵采集經濟進入農耕經濟,由高山森林向平原地區遷徙,由遊牧生活發展為定居生活。
農業的發展、糧食的剩余,加快了日本原始社會的瓦解。隨行的百工積極傳授紡織、冶鐵、木器加工等知識,使日本的手工業迅速興起並得以發展。紡織、冶鐵、木器加工等各行業的專業勞動者相繼出現。這些手工業者,把自己的商品帶到市場上,通過等價交換來換取自己所需的物品。商品經濟最終導致了貧富的分化和階級的出現,日本由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
時至今日,徐福仍深受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醫藥神”。和歌山縣、佐賀縣、廣島縣、愛知縣、秋田縣、富士山地區都有徐福活動的遺跡。佐賀、新宮等地神社都把徐福作為神來大會奉祀,每年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為了弘揚徐福精神,中國、日本成立了全國徐福會,連雲港、龍口、膠南、滄州、蘇州、慈溪和新宮、佐賀、大阪、富士吉田、鹿兒島、東京等地也都成立了徐福會。
定居:風俗習慣相互交流
徐福等人在同當地居民***同勞動、相互交流的基礎上,把自己原有的風俗習慣帶給了日本居民,二者逐漸形成相近的愛好和相近的習俗。
龍口市徐福研究會壹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當時的齊國是有名的茶國,有種茶、飲茶的習慣。徐福把這壹文化帶到了日本,逐漸發展成為聞名世界的日本“茶道”。深受中、日兩國人民喜愛的蘭花,就是由徐福帶去的。先秦前後的中國人,有坐、立或跪的習慣,吃飯用矮腿桌,徐福把這些習慣帶到日本後,日本人代代相傳並沿襲至今。“在古代日本,人名、地名的起法都與煙臺目前的地名及其相似。有的甚至連名稱都壹樣,讀音也相同,如富山又稱蓬萊山,大黑島又稱蓬萊島等。”
作為方士,徐福東渡日本後,將方士的功能壹顯無余。久而久之,受其影響的日本人民,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他們認為山河海都有神,自然和祖先成為日本人民信仰的神靈。在古代中國,方士的雜說及思想意識在東漢末年壹統為道教;而在日本,則逐漸歸壹為神道教。在許多方面,二者有相似之處,從這裏可以看出徐福東渡對日本原始宗教信仰的影響。
徐福東渡,開創了中日交往的嶄新篇章,壹直受到人們的敬仰。日本人民把給他們祖先傳播華夏文明的徐福當做“神”來祭祀,稱他為“彌生文化的旗手”。從14世紀起,日本文獻開始記載徐福東渡的去向,很多日本人認為徐福到達了自己的國家,並帶來了先進的文明。1339年出版的日本古籍《神皇正統記》,其孝靈天皇曾這樣記述道:“四十五年乙卯,秦始皇即位。始皇好神仙,求長生不死之藥於日本,日本欲得彼國之五帝三王遺書,始皇乃悉送之。”此後,徐福逐漸成傳奇人物,在日本民間,徐福被尊稱為農神、醫藥神、桑繭神而予以祠祀。如今,日本許多地方都存有徐福遺跡,其中年代較早的遺跡出現在熊野。在日本佐賀市北面的金立山,建有金立神社,社中以徐福為主祭神。在佐賀與福岡縣交界的諸福町,存有“徐福登陸地”和“徐福洗手處”等遺跡。日本愛知縣也分布著壹些徐福舊跡,其中名古屋市有熱田神宮,又稱小蓬萊。日本青森縣北津輕郡有尾崎神社,社中奉徐福為祖神。
據了解,徐福東渡開創了世界航海史上的新篇章。徐福東渡比唐朝鑒真東渡日本早900多年,比鄭和下西洋早1600多年,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早1700多年。這壹雄偉壯舉雖然航程不長,但在秦朝那樣遙遠的古代,在航海物資、技術條件非常落後的情況下,徐福東渡無論是在時間、規模、目的、方式上,還是在航海、探險、膽識、精神上都是哥倫布所不能比擬的。徐福東渡,把中華民族認識海洋、駕馭海洋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十幾個世紀,為世界文明和航海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徐福東渡雖然名為求仙,實際上則是壹次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內陸文明向大海文明跨越的嘗試。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已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好悠源的象征,並被兩國人民世代傳頌。我們緬懷徐福,宣揚徐福文化,不僅是對中日兩國傳統友誼淵源的追溯,也是對中日兩國關系的發展寄予良好的祝願。我們相信,在徐福精神的指引下,兩國關系的發展能夠繼往開來,揚帆破浪,開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