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記錄
《史記》原名《太史公》或《太史公公基》、《太史公史記》,是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壹部紀傳體史書。它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記錄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四年三千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創制《太史公書》,後稱《史記》。這本書完成前後用了14年。?
有* * * 130部史書,52.65萬余字,比《淮南子》39.5萬余字,《呂春秋》28.8萬余字。《史記》規模龐大,體系完備,對後世的傳記史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正史都是用這種體裁寫的。
2.三國歷史
二十四史之壹的《三國誌》是西晉歷史學家陳壽所著。它記載了我國三國時期魏、蜀、吳的紀傳體國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壹。
《三國誌》最早是作為書和書分別流傳的,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三書才合為壹書。最終成為壹本書,所以《三國誌》是三國分裂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這本書完整地描述了漢末金初近百年來中國由分裂走向統壹的歷史全景。
《三國誌》也是二十五史中最特殊的壹部,因為它太過簡略,既沒有記載王侯將相的世系,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官職、禮樂、法歷等方面的野心,不符合《史記》和《漢書》確立的壹般正史的規範。
3.《左傳》
《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代又稱為《春秋左氏傳》、《春秋傳》,漢代以後才稱為《左傳》。
相傳《左傳》是春秋末期魯人左丘明註的壹部史書,與《公羊傳》、《谷亮傳》並稱為“春秋三傳”。它是中國第壹部詳細敘述的編年史著作,也是壹部傑出的歷史散文代表作。
此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壹,也是十三經中最長的壹部,被列為《四庫全書》中的經典。它涵蓋的時期是從公元前722年(公元路引年)到公元前468年(魯哀公二十七年)。
4.紫同治剪
《子同治鑒》(常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壹部多卷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以時間和事件為主,始於周威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於五代以後的周世宗鹹德六年(公元959年),涵蓋了16朝和1362年的歷史。
在這本書中,編者總結了許多可供統治者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宋神宗認為這本書是“鑒於過去,它有治理的資源”,即以歷史得失為戒來加強統治,所以取名為《資同治簡》。《子同治鑒》共294卷,約300萬字,《考義》和《目錄》共30卷。
《資同治鑒》是中國第壹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正史著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通鑒史》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壹部編年史著作。南宋袁術(1131—1205)撰,42卷。始於“三派分晉”,終於“下淮南”,***1300年。
司馬光的《資同治鑒》原文被完全照搬,但行文有所改變。拿《通鑒》裏記載的東西,區分條目,分類整理。主要是做筆記,每壹個事件都在書的開頭和結尾有詳細說明,有自己的標題,* * *記錄239個事件,其他附錄66個事件。
開創了“始末編年史”的先河。為了方便閱讀,分為戰國至秦、漢代、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四個部分。
百度百科-歷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