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孔子個人資料

孔子個人資料

1、出生

孔子為魯國人,遠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後,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國。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鄒邑,為鄒邑大夫。叔梁紇與原配施氏連出九個女兒,他望子心切,於是續娶壹妾,得壹子名孟皮,卻腳有殘疾。

叔梁紇在七十二歲時三度娶妻,娶了十八歲的顏征在,由於婚姻不合禮制,被史書稱為野合,約在魯襄公廿二年(前551年)生下孔丘。顏征在曾私下至尼丘山祭祀尼丘山神以求子,故取名丘,字仲尼。

2、早年經歷

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歲時,叔梁紇病逝,葬於防。叔梁紇死後,顏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裏,過著清貧的生活。

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所以稱自己雖然已經十五歲了,但誌向在於做學問。

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歲,為了能夠經常回到祖籍地宋國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國人丌官氏之女為妻。

3、周遊列國

離開魯國以後,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壹行多次被困遇險。

4、返回魯國

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70歲,稱自己這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這壹年,孔子最愛的弟子顏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傷,感慨到昔日曾跟隨自己從陳國到蔡國去的學生,此時卻都不在身邊受教了。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獲麟。孔子認為這不是好征兆,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修《春秋》。

同年六月,齊國陳恒弒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孔子見魯哀公,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恒,沒有得到支持。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5、駕鶴西歸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註於教育和古籍整理。

前483年,獨子孔鯉先孔子而死。前481年,顏回先他而去世。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恒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季孫”,後孔子向季康子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前479年3月9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醜日,儒略歷3月9日,格裏歷3月4日,夏歷二月十壹),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擴展資料:

1、孔子道德學說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壹陰壹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壹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2、《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壹,是壹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

《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

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

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壹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壹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百度百科-孔子

百度百科-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