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學術蠶沙,除下焦濕熱,愈頑固癮疹,了解壹下!

學術蠶沙,除下焦濕熱,愈頑固癮疹,了解壹下!

蠶沙又名原蠶沙、晚蠶沙,是蠶蛾科昆蟲家蠶幼蟲的糞便。性味甘、辛、溫,歸肝、脾、胃經,有祛風濕、舒筋絡,和中化濕,祛風止癢的功效。

蠶沙古代用之頗廣,但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因其為蠶之糞便而用之者漸少。實則本品除濕邪、退癮疹,以及止崩漏作用確有獨特之處,不要因其為穢濁之品而讓其失去應用價值。況且,本品為幼蠶食桑葉排出之品,並非穢濁不堪者。筆者在臨床上每每用之,大致用於以下6個方面。

風濕痹痛

蠶沙味辛性溫,可散可通,能祛風濕、舒筋脈而止痛,治療風濕痹痛效果良好。如治熱痹,癥見關節紅腫熱痛,可與防己、薏苡仁、秦艽等同用,如《溫病條辨》之宣痹湯;治風寒濕痹,肢節疼痛,屈伸不利,腰膝冷痛者,可單用煎湯,兌熱酒服。現代臨床報道,以本品配伍四妙湯、地龍、萆薢、威靈仙,治療痛風36例,治愈24例,好轉12例,有效率100%。恩師劉渡舟治療風濕熱痹,多於《溫病條辨》加減木防己湯中加入本品,方用防己、桂枝、石膏、杏仁、滑石、白通草、薏仁、晚蠶沙、木瓜,效果稱奇。熱盛者,加重石膏用量至30~60克;濕重者,本品與木瓜加至30克以上。

風疹瘙癢

蠶沙祛風除濕,早在《名醫別錄》中就記載其治“癮疹”,尤其對於風熱血熱蘊於肌膚,不得疏泄,淫於肌膚而致瘙癢難忍者,效果更佳,臨床上多配伍清熱涼血藥以增強療效。對於輕癥風團,單以本品煎湯外洗即可,如《太平聖惠方》記載:“蠶沙壹升,以水二鬥,煮取壹鬥二升,去渣,溫熱得所以洗之,宜避風。”現代報道,每日用蠶沙60克水煎,早晚分服,另用蠶沙120克煎水熏洗患處,每日2次,每次約20分鐘,治療蕁麻疹19例,療效滿意。

筆者從壹名老中醫處得到壹首治療過敏性皮炎、頑固性濕疹、慢性蕁麻疹的驗方,用於熱盛濕阻而病久不愈者。方用:桂枝、白芍、知母、丹皮、垂盆草、生石膏、滑石、青風藤、海風藤、金銀花、青蒿、蠶沙,方中青蒿、蠶沙、生石膏用量要重,需達到30克以上,再配合安宮牛黃丸每日1粒,連服5粒,效果稱奇。本方看似龐雜,但卻別有深意存焉,筆者曾以此方化裁治療以上疾病重癥患者多例,取得了很好效果。

閉經崩漏

蠶沙具有活血化瘀作用,治療室女血瘀經閉,單用炒黃,以無灰酒煮熟溫服即效,如《內經拾遺方論》之蠶沙酒。婦人崩中不止,用本品化瘀血而止崩,多配伍伏龍肝同用,如《婦人大全良方》之如聖無比散。現代臨床有用蠶沙炒黑吞服,配鹿角霜、阿膠、黃芪、海螵蛸等治療功能性出血80例,總有效率達97.5%。又有人報道,將本品炒炭研末,每服6克,日3次,以黃酒送下,治崩漏,有良效。

頭風目癥

蠶沙祛風除濕,引濕熱下行而出,對於風濕頭痛,頭脹如裹者,可以本品30克,配伍川芎30克、白芷15克、羌活10克,水煎服,效佳。對於風濕上犯所致的眼目腫痛,羞明流淚,視物昏花,蠶沙也是壹味不可多得的要藥。如《眼科龍木論》蠶沙湯,治迎風流淚,以本品配伍巴戟天、馬藺花,為散,酒下。《本草綱目》治爛弦風眼,引《陳氏經驗方》之壹抹膏,用真麻油浸蠶沙二三宿,塗患處。

貧血再障

從蠶沙中分離出的葉綠素衍生物有抗腫瘤、光敏及保肝作用,且有促進造血及抗輻射作用,故本品還常用於治療白細胞減少或貧血癥。如以蠶沙提取物制成的肝血寶,治療白細胞減少癥265例,總有效率為88.7%;以蠶沙提取物制成的血障平,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120例,有效率80%;另壹制劑生血寧治療缺鐵性貧血,成人組120例,治愈率90%,有效率100%;兒童組60例,治愈率86.67%,有效率為100%。故對於上述諸病,可以在處方中加用蠶沙取效。

肢體不遂

對於真氣虛衰,氣血不行而致半身不遂、肢體拘急、痿軟無力或伴有語言不利者,古人多用蠶沙配伍其他活血行氣散風藥治之。另可將本品裝入袋中,蒸熱熨於患處。《本草拾遺》特別介紹,以蠶沙“炒黃,袋盛浸酒,去風緩諸節不隨,皮膚頑痹,腹內宿冷,冷血,瘀血,腰肢疼冷;炒令熱,袋盛熱熨之,主偏風筋骨癱緩,手足不隨,及腰腳軟,皮膚頑痹。”

蠶沙入湯劑煎服常用量10~15克,大量可用至50克。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炒熱熨患處,或研末調塗。血不養筋所致的手足不遂,不適用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