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秦始皇逼出來的第壹位航海家
提起中外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鄭和、麥哲倫、哥倫布自然而然會浮現在人們腦際。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2000多年前,就有壹位航海家漂洋過海,實現了東渡日本的壯舉。
他,就是秦朝著名的航海家徐福。
越是遠古時代,尚處於幼稚的人類對未知世界就越發神往。春秋戰國時期,傳說燕、齊東面的大海裏,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遍野長滿瑤花芳草,住著天仙海神,神仙們飲著瓊漿玉液,吃著靈丹妙藥,過著長生不老的“神仙日子”。
那是壹派令人神往飄飄欲仙的景致,神山上雲霞掩映,瑞氣浮騰,用黃金和珠寶堆砌而成的宮殿屋宇在飄渺的輕霧雲中光芒四射,遍體雪白的珍禽異獸在奇花異木中奔騰飛躍……而這壹切巧奪天工之景色,卻讓人神往而不能至,可望而不可及……正當人們駛向這天景之時,卻忽然又沈入茫茫的碧波之中也。
今天,我們盡可以用早已獲得的科學知識,將之歸結為海市蜃樓。但“無所不能的君王們”卻不甘心,他們更願意相信神與仙。
種種傳說,讓那些希望幻想長生不老的君王,做夢都向往之。這其中的君王之中,秦始皇不愧為壹個典型代表,他就是在種種誘惑之下,特派壹位名叫徐福的人,乘船到海裏尋訪神山,探求仙藥。
徐福也因此成為歷史記載以來,第壹位航海最遠的中國人。司馬遷也曾在其著作《秦始皇本紀》、《封禪書》和《淮南衡山列傳》等著述中,將徐福東渡的傳說寫得美輪美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橫掃六國之後,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至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巡海出遊,北至山東瑯琊,面對茫茫滄海,已經“無敵可禦”的他,便忽然心生感慨壹壹如今,這世上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我如何能做到長生不老呢?
卻說徐福本是壹位闖蕩江湖的山東方士,在江湖上行走的他,憑三寸不爛之舌,將“海那邊”的世界說得神乎其神,懸之又懸。這樣的“奇人”很快便帶到了秦始皇的跟前,這無疑引起了秦始皇的極大興趣。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特遣徐福入海,其最大的使命,便是尋求長生不死之藥。雖說常在沿海飄泊,有壹定的航海經驗。但直到領下聖旨之後,平時頗能誇海口的徐福,心裏卻壹點兒“底”也沒有了。
他知道風雨無情,兇濤暴戾,而此番入海求藥,且不說藥不知何處,而自己也將壹去不復返。但在暴戾恣睢的秦始皇面前,他就是滿身是嘴,也沒有任何借口可以“開小差”。
神聖的特殊使命需要聖潔的儀式作鋪墊,為了期望得到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做足了排場,舉行了壹場特別氣派的“送行典禮”,以期能感動上蒼,賜予那神聖之藥壹壹在沒有見到藥物和藥效之前,人們心裏都沒底,包括秦始皇本人。
誇下海口的徐福,帶著天子最倚重的期望,就這樣被拋到了海面之上。騎虎難下之下,真可謂“兩眼四顧心茫然”。海上飄蕩的徐福,最大的收獲,便是逐漸認識了蒼茫的大海,從而增添了不少天象水文知識。
而對於徐福而言,如何向秦皇“復命”才是他成天想得最多的命題。
帶著三千童男童女,徐福“壹去不返”
憑借江湖術士特有的精明,幾年之後,徐福苦思冥想了壹套讓秦始皇知難而退的說辭,稱登上仙山,覲見了金甲神王,看到了瓊樓玉宇,奇花異草,珍禽異獸……至於仙丹妙藥,必須要秦始皇齋戒沐浴,並差三千童男童女和各種本領高深的工匠隨船同往,方可得到。
哪知,已經走火入魔、發誓長生的秦始皇竟然聽信了徐福的“神話”。當即下令,火速召選三千童男童女、雜技百工,連同各種谷物和財寶,交與徐福,再次入海。
眾所周知,秦始皇是個好大喜功之人,修萬裏長裏,建阿房宮,築酈山墓。為了長生不老,也不惜廣尋術士,修煉仙丹。
秦始皇仿佛看到了長生的藥方,因而出海儀式更加隆重,為表達虔誠,還特地舉行為時3天的“徐福大祭”,人們都興高采烈地送上祝福並渴望奇跡出現。只有徐福望著浩瀚無垠的大海,愁腸百轉,思緒萬千。
與其被處死,不如冒險直指大海的盡頭壹壹黃鶴壹去不復返。心裏已經有了某種答案的徐福,只得破釜沈舟,冒險壹搏,他要找到“海那邊”的盡頭,方可死而復生。
經過數月漫無邊際的航行,徐福的船隊終於看到了岸邊壹壹那是日本東瀛、蓬萊壹帶的島嶼。原來,他們已經到了日本的版圖之中,完成了古代史上舉世矚目的遠航。
已經遠離秦始皇的視線,看到生的希望,找到安生立命之本的徐福,長長地出了壹口氣:我終於可以不用向始皇帝復命了。
《史記》載,徐福來到“平原廣澤”,他感到當地氣候溫暖、風光明媚、人民友善,便“止王不來”。也就是說,停下來自立為王,教當地人農耕、捕魚、捕鯨和瀝紙的方法,不回來了。
史聖司馬遷所說的“平原廣澤”,究竟是哪裏呢?司馬遷沒有直接給出答案,到了西晉,陳壽在《三國誌·吳書》稱,徐福到達的是亶洲。東晉時葛洪在《枕中記》認為亶洲在“對東海之東北岸”,這個位置就是日本。
到唐宋時,中日交往頻繁。五代後周義楚和尚《義楚六帖》中記載:“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今人物壹如長安。……徐福至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日秦氏。”北宋歐陽修《日本刀歌》:“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肥沃風俗好。其先徐福詐秦民,采藥淹留童老。百工五種與之居,至今玩器皆精巧。前朝貢獻屢往來,士人往往工詞藻。徐福行時書未焚,逸書百篇今尚存。令嚴不許傳中國,舉世無人識古文。”
這些古籍都紛紛證實“徐福東渡日本”之舉,只是在童男童女的數量上有所不同而已。
日本《和歌山縣史跡名所誌》中還詳細寫道:“秦徐福之墓在新宮町,墓前有石碑,上刻‘秦徐福之墓’五字。”《異稱日本傳》裏有壹則故事說,明初之際,日本遣明僧絕海和尚來訪,明太祖朱元璋召見他時,問他“日本有什麽名勝古跡”?絕海首先介紹的,就是徐福祠,並當場賦詩壹首:“熊野墳前徐福祠,滿山藥草雨余肥。只今海上波濤穩,萬裏好風須早歸。”朱元璋聽後十分感慨,也和詩壹首:“熊野峰前血食祠,松根琥珀也應肥。昔日徐福求仙藥,直到如今竟不歸。”
另據日本人考證,徐福從山東瑯琊出發不久,便在海上遇到了壹場持續的大風暴,船隊被刮到朝鮮半島,在朝鮮半島稍事停留,他們便南下到達日本九州,並在九州熊野縣新宮市的波多須浦登陸。徐福的人馬在築紫平原中心佐賀屯紮了9年,在今和歌山縣的新宮之地停駐了3年。至今,佐賀地區還保留有不少徐福的遺物和傳說。
佐賀、新宮等地神社都把徐福作為神來奉祀,每年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據說,為了保存徐福東渡的史跡,在徐福墓和徐福祠所在地的日本和歌山縣等地,還成立了“徐福史跡保勝會”,研究、考察、宣傳徐福壹行的東渡業績和留下來的珍貴文物。直到1930年,這裏還舉行了“徐福來朝二千年祭”。
日本皇室人員也不無驕傲地稱徐福為方丈、瀛洲。日本第80任首相羽田孜甚至公開自稱是徐福的後代,他曾帶隊來浙江慈溪三北壹帶尋根。裕仁天皇禦弟三笠宮給“香港徐福會”的壹次賀詞中,也承認“徐福是我們日本人的國父”。
信息閉塞的“公元前”,徐福如何駛向遠方?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的指南針壹壹由銅盤和磁杓組成的“司南”,曾引譽世界。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徐福出海時,壹定帶上了這個航海“方向盤”。盡管使用時銅盤必須得放水平,盡管在搖晃顛蕩的船只上很容易使磁杓滑落下來,但大海也有風平浪靜、平靜如鏡的時候,這時“司南”就可大派上用場。
“黃帝刳木為舟,剡木為楫”的傳說,表明了遠古時的先人們就已經知道“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之道理。史籍載,最初先人們的航海活動都局限於內河湖澤,隨著對海洋認識的逐步深入,漸次擴至近海水域,再而飄洋過海,遠航異域。
據記載,秦代在造船技術上已經脫離了“獨木舟時代”,出現了平底大木板船、高大的戰船和今日雙體船的雛形壹壹舫船。據《史記·張信列傳》載,尚在戰國爭雄時,秦國就已用舫船來沿江運兵。“壹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可見,依當時造船技術,裝運三千名童男童女和各色工匠及糧食之類供應品,應該不是什麽大的困難。
但令人疑惑的在於,當時冷兵器時代,船的動力全部來自於人力。而單憑人力劃槳,要橫渡茫無邊際的南海,沿著哪條航線,憑借什麽動力而準確到達日本……種種“不可能”在今天看來,確實令人費解。
有如神話和傳說壹般,徐福東渡就這樣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刷新了中國航海史上最光輝的“第壹頁”。
本世紀初,中日學者對秦漢史和海上交通史作了大量研究,人們根據史料旁征博引,對徐福有否到達日本,史學家們持不同意見。日本學者神田秀夫的《日本的中國文化》壹書,註意到中國古代難民東渡問題,他考察認為,早在中國春秋末年和戰國時期,隨著越王勾踐滅吳和楚威王滅越事件的發生,就有大量難民乘船東渡,雖然當時的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都很落後,但這些難民中,就已經有壹部分人不可思議地到達了日本的九州。
秦皇朝的苛政和秦末戰亂導致了壹次大規模的移民浪潮,即所謂“秦民走海東”、“秦民東渡”。秦末大起義時,從秦、燕、齊地避難朝鮮的秦民多達數萬。日本典籍《古事記》、《日本書紀》、《新撰姓氏錄》和《古語拾遺》等,都對秦民東渡以及移民情況有記載。
史載,徐福在九洲島等地向日本土著民族傳播農耕知識和捕魚、鍛冶、制鹽等技術,還教給日本人民醫療技術等秦朝先進文化,深受日本人民敬重壹壹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醫藥神”。
可以想象,在那平原廣澤、沃野千裏之地,徐福憑借跟他壹起出生入死的三千童男童女、雜技百工,還有隨身所帶的各種谷物和財寶,很快建立起生活基地,並在此自立為王,繁衍後代,延綿不絕。
歷史已經明白地告訴我們,秦始皇執政15年便匆匆離世壹壹長生不老之夢戛然而止。也就是說,再也沒有人來關註徐福以及他身負的“長生不老之藥”了。當然,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公元前”,他們在有生之年,彼此都不知道“故事的發展與走向”。
已經有多項世界紀錄桂冠的秦始皇,壹不留神又締造了壹項新的紀錄壹壹催生了中華民族第壹位遠航日本的航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