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耳鳴耳鳴(tinnitus)為病證名。即耳中鳴響,是指以無相應聲源時自覺耳中或頭顱有鳴響聲為主要表現的耳病。它是多種耳科疾病的癥侯群之壹,但也可單獨成為壹個疾病。《外科證治全書》卷二:“耳鳴者,耳中有聲,或若蟬鳴,或若鐘鳴,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聲,或若簸米聲,或睡著如打戰鼓,如風入耳。”文獻常把耳鳴、耳聾並列:《醫學入門》卷五:“耳鳴乃是聾之漸也。”《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更明確指出:“耳鳴者,聾之漸也,惟氣閉而聾者,則不鳴,其余諸般耳聾,未有不先鳴者。”耳鳴的病因病機《黃帝內經靈樞·口問》:“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耳鳴、耳聾的發生與多種原因引起的耳竅閉塞有關。除先天性耳竅失聰外,多因急性熱病,反復感冒,以致邪熱蒙竅,或因痰火,肝熱上擾,以及體虛久病、氣血不能上濡清竅所致。外有風熱上受,客邪蒙竅;內有痰火,肝熱,蒸動濁氣上壅;或因久病肝腎虧虛,臟真不足,或脾胃氣弱,清陽不升,不能上奉清竅,病因頗為復雜。實證多由血瘀、肝火或痰火上逆所致;虛證多由腎陰虧損或中氣下陷所致。慢性耳鳴、耳聾,病因無論內外,多與精氣不足有關。如《濟生方·耳論治》雲:“疲勞過度,精氣先虛,於是乎風寒暑濕,得以從外入;喜怒憂思,得以內傷,遂致聾瞆耳鳴。”所以,勞傷精氣是本病的根本原因之壹。五臟之中,耳病與脾、腎、肝、膽關系較為密切。尤其與腎的關系更為密切。耳為腎之竅,為十二經宗脈之所灌註,內通於腦,腦為髓之海,腎精充沛,髓海得濡則聽覺正常。腎精耗損,則髓海空虛,發為耳鳴、耳聾。此外,少陽經脈上入於耳,肝膽之火,循經上壅,易成鳴、聾。但肝為腎之子,肝火上炎或因腎水不濟所致,且肝火內郁,尤易汲傷腎陰,導致耳鳴耳聾加甚。脾主輸精,功在升運,脾弱則清氣不能升奉於耳,耳竅反為濁氣所蒙,同時,脾虛則運化不健,濕濁不化,痰液內生,痰
詳見百科詞條:耳鳴 [ 最後修訂於2019/8/16 15:21:25 ***12811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