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014.11講師(2008.07-2009.08)、副教授(2009.09-2013.08)、教授(2008.07-2009.08)
2009年8月-2011.0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2011.12-2012.06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亞洲語言系訪問學者;2012.10-2013.04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系訪問學者。
個人榮譽2014.03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四屆高校青年教師基金,中國;2014.03上海2013“黎明學者”,中國上海;2013.06上海師範大學第七屆“傑出中青年學術骨幹”,中國上海;2012.12第十壹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中國上海;2012.12中國上海市青年語言學家優秀論文獎壹等獎;2011.02紀念方奎李先生,美國西雅圖中國語言學研究會方奎LFK論文獎(2010);2010.11紀念方奎李先生,方奎LFK田野調查獎(2010),美國西雅圖中國語言學研究會;2010.11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十五屆青年語言學家獎二等獎,中國北京;2010.06上海師範大學第十屆“優秀青年教師”,中國上海;2010.05美國波士頓國際漢語學會“青年學者獎”(Mantaro J. Hashimoto中國歷史音韻學獎);2008.06復旦大學“傑出研究生獎”,中國上海。個人作品
2012.05《漢語音韻學與方言研究》,上海:三聯書店。
2013.08《吳語比較元音研究》(商務印書館語言學出版基金2011資助《中國語言學文庫叢書三》系列之壹),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4.08《山流水:鄭張尚方教授八十壽辰慶典文集》(潘武雲主編,凱文Z副主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發表的論文
在《語言與語言學》、《中國語言學雜誌》、《中國語言》、《民族語言》、《方言》、《語言科學》、《語言學研究》、《語言學論文》等刊物上發表論文近50篇。
2015從比較音韻學角度看北部吳語和閩語的歷史關系。中國語言學家雜誌ics 43.1A:119-149。(SSCI,A & ampHCI)(英文)吳方言,出現在王世英和孫朝芬(編。)牛津中國語言學手冊。牛津大學出版社。(英文,與《上方正章》合著)論漢語方言語音史研究的壹些理論和方法:以吳語為例。語言科學1: 25-46。淳安威坪方言古全清尹平字的濁化。方言1: 36-43。(第二作者,吳語與江淮官話音韻比較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語言學論文51:108-131。中古以後馬家諧音的類型和性質。中國中文3:254-265 . 5368686868667
1.《石林廣記》音韻類若幹音韻規律的再分析。中國歷史學報14:105-116。
2.關於古代漢語中的核心詞“咬”,潘武雲主編,《山川:鄭張尚方教授八十壽辰慶典文集》,第181-185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當塗湖陽方言的體標記“啊”,陸、等主編,《漢語方言時體新探》,321-329頁,北京: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3
1.《吳語切韻中馬雲與賈蕓的演變與劃分》,《漢學研究》(臺北)31.1: 37-68。
2.“切韻”在中國與臺灣關系中的反映,《國語》4:28-36。
3.早期和現代吳語的指示詞“能”及相關問題,《中國歷史研究》13:189- 196。
4.方言的歷史語音變化和地理分布類型,語言研究叢書11:266-279。
2012
1.“枝入險境”與現代方言、語言及語言學家(臺北,SSCI &;AHCI) 13.5: 887-928。
2.(第壹作者)安徽當塗湖陽吳語同音字,方言4:314-325。
3.安徽當塗吳詞匯,東方語言學12:41-110。
4.自然音變與音變類型:邊音L的演變模式,《中國語言學家通報》(香港)6.2: 121-140。
2011
1.《先秦兩漢楚辭劄記》,中國歷史學報11: 227-234。
2.探索不同材料反映的漢語聲母的音變,《語言研究》4: 73-79。
3.冷韻“切韻”與現代吳語的演變特點。
4.書評:布蘭納(2006)-漢語韻表:語言哲學和歷史比較音韻學,東方語言學9: 195-203。
5.吳語語音史上白音的保留與創新——以[*iu]和[*i]的兩次變化為例,語言科學1: 21-32。
2010
1.吳語太湖片曾耕取字的讀音及其演變,《南開語言學學報》2: 72-82。
2.龔皇城先生漢藏同源詞壹覽表,東方語言學8: 141-159。
3.“上”完成體在早期和現代吳語方言中的用法。
4.北部吳語和閩語的歷史關系--壹些詞匯證據。中國語言學家雜誌(SSCI &;AHCI)38.1:
2009
1.太湖片吳語切韻侯友雲的演變,《中國歷史學報》8: 86-98。
2.吳語太湖片的演變模式與歷史層次,語言科學4: 356-365。
3.從侗臺語看漢語雙音節輔音,國語2:50-56;全文轉載於《人大語言學復印資料》2009。9: 75-81.
2008
1.(第壹作者)常州方言句末語氣詞,復旦大學語言研究文集,5: 123-135。
2.古吳語的指示代詞“兒”和常熟方言的“吳”——兼論蘇州話第二人稱代詞的來源,語言學系列37: 105-124。
3.閩語和侗臺語中“於”字的語音層次和賦予意義的年代,《語言科學》3: 320-328。
4.常州方言中的身體助詞“則列”和“老列”,吳語研究——第四屆吳語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62-165,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1.吳早期文學中的“等”字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研究2: 33-42。
2.《古楚方言的起源》(豫能),《中國語文》4: 378-381。
3.漢藏語、民族語言“來”2: 24-31。
2006
1.談古漢語中的“洗”,語言研究4: 56-61。
2005
1.長洲方言的指示代詞,武玉研究,306-312。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1.(第壹作者)漢語方言女性稱謂“伯”探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6-99。
2.古壯語地名“婺源”、“婺語”解讀,3月3日少數民族語言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