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陽虛眩暈簡介

陽虛眩暈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陽虛眩暈的癥狀 5 陽虛眩暈的治療 6 關於眩暈 7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陽虛眩暈的穴位 2 治療陽虛眩暈的方劑 3 治療陽虛眩暈的中成藥 4 陽虛眩暈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陽虛眩暈 1 拼音

yáng xū xuàn yūn

2 英文參考

dizziness due to yang deficiency

3 概述

陽虛眩暈為病證名[1]。見《世醫得效方》卷三。因陽氣不足,清陽不能升達頭部所致[1]。

《醫略六書·眩暈》:“元陽寒冷,真火不歸,眩暈,躁擾,此虛羸人多陽虛眩暈。”

4 陽虛眩暈的癥狀

陽虛眩暈癥見頭暈頭痛,惡寒,耳鳴耳聾;或眩暈欲倒,氣短自汗,手足冷,脈沈細;或晨起頭暈,片時自定[1]。

5 陽虛眩暈的治療

陽虛眩暈治宜溫陽補氣[1]。用三五七散、參附湯、正元散、黑錫丹等方[1]。

6 關於眩暈

眩暈(vertigo[2][3])為病名[4]。是指以頭暈、目眩為主要表現的疾病[3][5]。見《三因極壹病證方論·眩暈證治》。眩暈又稱頭暈[6]、眩運、頭旋眼花[4]。眩,視物黑暗不明或感覺昏亂,即眼花;暈,感覺自身與周圍景物旋轉,即頭暈,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4][7]。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癥狀[7]。多因氣血虧損,髓海空虛,或風陽上擾,痰濁上蒙清竅所致[6]。根據病因、癥狀之不同,可分為風暈、濕暈、痰暈、中暑眩暈、燥火眩暈、氣郁眩暈、肝火眩暈、虛暈等[4]。眩暈相當於周圍性及中樞性眩暈、耳源性眩暈、顱內血管性病變、藥物中毒及暈動病等[4]。本病癥多見於現代醫學中的內耳性眩暈(美尼爾氏癥、暈動癥等)、腦性眩暈(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等)、神經官能癥及貧血等病中[6]。

針灸治療眩暈效果較好,但應分辨標本緩急。眩暈急重者,先治其標;眩暈較輕或發作間歇期,註意求因治本。

眩暈發作時可令患者閉目,安臥(或坐位),作悠緩、細勻的呼吸動作,或以手指按壓印堂、太陽穴,使頭面部經氣疏暢,眩暈癥狀即可減輕。

詳見眩暈條。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