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奇特的是,兩條剡溪都有“剡溪九曲”勝景。
從剡界嶺北去之水,通常稱為嵊州剡溪,也稱“北剡”,經新昌,過嵊州,匯入曹娥江,再入錢塘江而入海,壹路有東門、艇湖、竹山、禹溪、杉樹潭、仙巖、清風、嶀浦、黿頭渚九處景點,統稱為“剡溪九曲”勝景。
從剡界嶺南來之水,通常稱為奉化剡溪,也稱“南剡”,出溪口,稱剡江,在江口匯入奉化江,再入甬江而奔海,壹路有六詔、蹕駐、兩湖、臼坑、三石、茅渚、斑溪、高嶴、公棠九處風光,也稱為“剡溪九曲”勝景。
公元1342年,即元代至正二年,時任慶元路總管王元恭主持編撰了《四明續誌》,為續補《延祐四明誌》而作。
慶元路,即現在的寧波市,公元1276年,即元代至元十三年,明州改稱慶元路。
慶元路總管王元恭主持編撰的《四明續誌》,詳細介紹了奉化剡溪的九曲之勝,這是關於剡溪九曲的最早文獻記載,至今677年。
從此,歷代尋訪剡溪九曲者不計其數,文人墨客,吟詠不絕。
我的奉化剡溪尋訪之旅,歷時九天,成文18篇,全面記述了剡溪的歷史淵源、發展變遷以及現在之風貌,尋訪了解剡溪者,可為借鑒。
剡溪之源,剡界嶺,1959年之前屬於新昌、奉化兩地***同管轄,村中有壹條石子鋪成的路,以路為界,壹邊屬新昌縣第壹區剡界嶺鄉,壹邊屬當時的奉化縣第三區萬鄉嶺鄉。
村民為了紀念曾經壹條小路分隔兩縣的歷史,給那條小路取了壹個高大上的名字:“中英街”。
剡溪源頭所在地,1976年12月建成了剡界坑水庫,水庫淹沒區,蜿蜒入深山,不見頭。
水庫之下的水,壹路積水成溪,匯溪成江,奔流向海。
溪口鎮剡源村與剡界嶺相鄰,2004年由水碓頭、前嶴和晚香嶺合並而成。
東晉永和十壹年,即公元355年,擔任會稽郡內史,領右將軍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受到會稽郡刺史王述的排斥,毅然辭去“右將軍”之職後,曾隱居晚香嶺,建有別業,寫字牧鵝。
王羲之歸隱晚香嶺期間,東晉皇帝晉穆帝司馬聃,是個愛才之人,連下六道詔書,詔王羲之回朝任職。
然而王羲之歸隱之心已絕,六拒帝詔,以書畫賦詩教育子孫,終其壹生。
王羲之“六拒帝詔”的典故,自此流傳。
王羲之隱居之地東晉時人煙稀少,可謂與世隔絕。
晉穆帝的詔書,吏官無路前往晚香嶺,詔書送達的地方,現在被稱作了“六詔”村。
南宋建炎三、四年,也就是公元1129、1130年,婉約詞家李清照,為避金兵之亂,曾兩次追慕王羲之足跡,寓居六詔,避亂賦詞。
遭遇喪夫之痛的李清照,詞中悲情難抑: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剡溪九曲,就從壹曲六詔開始。
六詔下遊的蹕駐村,帝王車駕停留之地,淵源頗深。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名士陳文雅,隱居在奉化剡溪畔,在金塘塢寺院中,剃發為僧,避亂生存。
公元923年,錢镠被冊封為吳越國王,正式建立吳越國。
公元948年,錢镠之孫,19歲的忠懿王錢俶即位,廣攬人才。
忠懿王錢俶聽聞陳文雅有蓋世之才,於是效仿劉備三顧茅廬,親自前往拜訪陳文雅,邀其出山,希望助其安定吳越。
《四明談助》記載:“五代時,陳殿中隱於此,吳越忠懿王親往顧之,故有是名。”
剡溪流至蹕駐,與南來的黃沙水相匯合,成就了蹕駐兩水交匯的獨特風貌。
二曲蹕駐,兩水相匯成兩湖。
剡溪與黃沙水於蹕駐相匯後,原來被壹條沙丘分隔為南北兩湖,兩湖在沙丘末端再相匯,湖中的巨石,竹筏可以從石間通過,這就是曾經的兩湖概貌,峭壁幽潭,又稱“小盤谷”。
《四明談助》載,“湖有大石,離立。去石數百步有潭,甚清洌,魚百數頭可數,所謂小盤谷也”,“兩湖,水闊如湖,多植榆柳。有三石突兀如屋,離立湖中,竹箄穿石過之。”
上世紀三十年代,沿剡溪修建公路江拔線,開山鑿路,對剡溪沿線有所改變。
上世紀六十年代,農業學大寨,兩湖地帶填湖造田。
現在看到的,公路與剡溪堤壩之間的大片田園,曾經就是兩湖所在的水域。
三曲兩湖勝景不見湖,我們只能在古人的文字裏,遙想曾經兩湖風光無限。
剡溪流經臼坑,溪中有石,坑石有穴,窪深如井,因此而名臼坑。
臼坑,後來寫成桕坑。桕,字典釋義為,烏臼,即烏桕樹,葉可染皁,籽壓為油,塗頭令白變黑,為燈極明。。
剡溪流經桕坑村,臼坑山下的余脈向南凸出,與剡溪相依,形成了壹道榧樹灣,迂回婉轉,連續多個大“S”相聯繞,形成了旖旎的山水風情。
四曲臼坑,風光優美。
剡溪流經三石村,丹山赤水之地,剡溪九曲之五曲。
三石村由陳家、何家和趙家三個自然村組成,因村後丹小山,三塊巨石重疊而上,其形如磊,故名三石。
三石村陳家先後出過三位尚書,北宋末年的戶部尚書陳顯,南宋嘉定年間的工部尚書陳德剛,明代洪武年間的刑部尚書陳瑜,成就了“壹門三尚書”的佳話。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剡溪三石段,截灣取直,填溪造田,曾經迂回曲折、旖旎婉轉的三石風貌大變,我們現在只能從古人的文字裏,遙想五曲三石曾經風物。
六曲茅渚,因陳氏始祖陳棠,在剡溪邊結茅廬隱居而名。
黃宗羲《四明山誌》記載“唐末,陳某自長安使吳越,遭亂不能還。錢氏留為奉化尉,遂居其地。”
唐朝末年,陳棠從長安到吳越任職,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天下紛亂,陳棠再也回不到長安,於是就在剡溪邊上結茅廬隱居。
公元923年,錢镠被冊封為吳越國王,正式建立吳越國,都城杭州。
陳棠被吳越錢王任命為奉化縣尉,自此定居奉化,歷代繁衍生息。
後來隱居蹕駐,吳越國忠懿王錢俶求賢之人陳文雅,正是陳棠之後。
六曲茅渚,山環水抱,鄉村風情,怡然自得。
剡溪壹路千回百轉,流經康嶺村,與班溪相匯,再次形成了兩水交匯的自然風貌。
村口有橋,名叫康嶺橋,橋頭有碉堡,穿越歷史風煙,無言訴說,屈辱與苦難。
班溪匯剡溪,流淌千萬年。
七曲班溪,溪水無言,已歷風煙無數。
剡溪與班溪在康嶺相匯後,原本流向高嶴,與明溪相匯後,再迂回流向公棠,出溪口。
歷史上的高嶴,地處兩溪交匯處,溪流迂回曲折,風光迤邐,地近雪竇山,山清水秀,因此被譽為剡溪九曲之最。
剡溪截灣取直後,直接從康嶺流向公棠,與明溪在公棠相匯。
剡溪不再經過高嶴,剡溪九曲之最,因此名存實亡。
高嶴地理風貌,經歷了三次巨大改變,再也不是古人們詩中的樣子。
高嶴,作為亭下湖村的壹個自然村,從亭下湖水庫流出的明溪水,繞村而過,依山傍水。
八曲高嶴,依然是壹個令人想念的地方。
公棠,剡源九曲的最後壹曲,剡溪出溪口後就是江了,稱為剡江。
公棠,舊稱公塘,宋時在此設公塘寨。
黃宗羲編著的《四明山誌》寫道:“公棠山,舊稱孫興公遊四明山,得棠壹本,植之於此,故名。”
孫興公植棠,因此而名公棠,這就是公棠之名的來由。
孫興公即孫綽,會稽(今紹興)人,東晉文學家和書法家,官至散騎常侍、領著作郎。
孫綽早年博學善文,放曠山水,著有《天臺山賦》流傳,期間曾遊歷四明山,也就有了在剡溪畔植棠的姻緣際會,因此成就了壹個地名:公棠。
歲月變遷,歷史不斷被改寫,地理風貌也不斷被人類改變。
剡溪三曲兩湖、五曲三石、八曲高嶴,都因為剡溪截彎取直,溪流改道,再也是古人們詩中的樣子。
沿溪而行的江拔線公路、甬金高速公路,對原有的剡溪風貌,也有較大改變。
目前,金甬舟鐵路工程已經啟動前期工程,鐵路建成後,剡溪的自然風貌又將變換,趁著改變之前,把剡溪九曲走遍。
剡溪九曲尋訪之旅,是壹件累並快樂的事情。
整個行程歷時九天,與剡溪相關的班溪、明溪的行程還未完全計算在內。
尋訪考察,勞心勞力,身心疲憊,5月25日,天氣炎熱,我尋訪四曲臼坑和五曲三石,回來後中暑數日,就醫才好。
但尋訪之旅更是壹次收獲感動的過程,這種感動所帶來的快樂,足以勝過所有的心力付出。
壹路走來,我不僅沈醉於沿線優美的自然風光裏,更被這些山水風情背後的人文歷史,深深觸動。
在尋訪考察過程,經常詢問所遇村民,每壹次,都能得到善意與熱情的回應,感謝壹路而來所遇的每壹位純樸的剡溪村民。
在寫作過程中,需要查閱大量資料,以準確詳實的史料,成文發布,為後來者提供參考。
這期間特別感謝在二曲蹕駐遇到的王紹定先生,村中古橋名字我看不清楚,王先生正好路過,我向其請教,由此得知,王先生是蹕駐中學的退休老師,對剡溪壹帶了如指掌。
王先生邀我至家中,向我展示了關於剡溪的壹些古籍與記載,並且在我後來的考察寫作過程中,壹直給予了大量的史料支持。
蹕駐村的壹份介紹資料中,提到江拔線修建於1943年,我在文中據此引用,王先生看到後感到這個年份不太準確,數次請教高齡老人,得出江拔線修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
在七曲斑溪,從康嶺橋的建設年份中,終於知道了江拔線建設的準確年份,1934年。
在八曲高嶴考察過程中,王先生專程到高嶴,向壹位不會上網的高齡陳先生領取關於高嶴的資料,使得八曲高嶴壹文,史料更加充實。
剡溪尋訪考察之旅,暫告壹段落,仍有村中人文史跡,有待深入挖掘,有緣再向剡溪行!
剡溪的自然風光,歷代吸引尋訪剡溪九曲者不計其數,文人墨客,吟詠不絕。
元末明初,臺州臨海詩人陳基、江蘇蘇州詩人高啟都曾遊歷剡溪九曲,留下了大量詩篇流傳,每曲文章中已有摘錄。
還有清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全祖望的《句余土音.剡源九曲詩》,至今流傳,現摘錄如下,留存:
壹曲六詔:右軍潑墨處,壹昔來金庭。九曲自茲始,六詔想清風。
二曲蹕駐:殿中良高節,錢王更謙光。荒祠雖蔓草,餘韻尚蒼茫。
三曲兩湖:茫茫壹溪水,何以分兩湖。桃花石壁眩,經界已模糊。
四曲臼坑:臼溪多烏臼,榆林多青榆。應憐戰場下,舊是神仙居。
五曲三石:五曲為三石,本堂居其中。深山避北馬,奠畏大隧風。
六曲茅渚:殿中有初祖,來誅茅渚茅。乃生千萬孫,國香遍神臯。
七曲班溪:班溪水盈盈,中有常春天。聞道居人少,吾將老此間。
八曲高嶴:高嶴更奇絕,可惜歸禪關。何不廬其廬,其聽飛瀑泉。
九曲公棠:公棠乃盡頭,晦水清且嘉。本堂有龍駒,別署太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