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今大道既隱”原文及翻譯和詞語解釋

“今大道既隱”原文及翻譯和詞語解釋

原文: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 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裏,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白話釋義:

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經消逝了,天下成了壹家壹姓的財產。人們各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把自己的兒女當作兒女,財物和勞力,都為私人擁有。諸侯天子們的權力變成了世襲的,並成為名正言順的禮制,修建城郭溝池作為堅固的防守。

制定禮儀作為準則,用來確定君臣關系,使父子關系淳厚,使兄弟關系和睦,使夫妻關系和諧,使各種制度得以確立,劃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為自己建功立業,所以陰謀詭計因此興起,戰爭也由此產生了。

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為三代中的傑出人物。這六位君子,沒有哪個不謹慎奉行禮制。

他們彰昌禮制的內涵,用它們來考察人們的信用,揭露過錯,樹立講求禮讓的典範,為百姓昭示禮法的儀軌。如果有越軌的反常行為.有權勢者也要斥退,百姓也會把它看成禍害。這種社會就叫做小康。

此文出自西漢戴聖所著的《禮記》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孔子教授弟子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是中國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載體,但是文古義奧,不易通讀,因而多做解讀以輔助理解,六經中的“《禮》”,後來稱《儀禮》。

主要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諸禮的“禮法”,受體例限制,幾乎不涉及儀式背後的“禮義”。而不了解禮義,儀式就成了毫無價值的虛禮。所以,七十子後學在習禮的過程中,撰寫了大量闡發經義的論文,總稱之為“記”,屬於《儀禮》的附庸。

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後,西漢能見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寫的“記”依然不少,《漢書·藝文誌》所載就有“百三十壹篇”。

《隋書·經籍誌》說,這批文獻是河間獻王從民間征集所得,並說劉向考校經籍時,又得到《明堂陰陽記》《孔子三朝記》《王史氏記》《樂記》等數十篇,總數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於《記》的數量太多,加之精粗不壹,到了東漢,社會上出現了兩種選輯本,壹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習稱《大戴禮記》。

二是戴德的侄子戴聖的四十九篇本,習稱《小戴禮記》。《大戴禮記》流傳不廣,北周盧辯曾為之作註,但頹勢依舊,到唐代已亡佚大半,僅存三十九篇,《隋書》《唐書》《宋書》等史乘的《經籍誌》甚至不予著錄。

《小戴禮記》則由於鄭玄為之作了出色的註,而風光無限,暢行於世,故後人徑稱之為“《禮記》”。

文章賞析:

和反王權的大同思想相反,小康思想則是歌頌王權的,也惟其有歌頌王權的小康思想的掩護,反王權的大同思想才得以存在;作為思想才不致被歷代王權所取締。

儒家的小康思想與大同思想同時出現在《禮記·禮運》編。文章在以“是謂大同”總結了上文之後筆鋒壹轉,用完全與大同思想相對立的語言開篇:“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裏,以賢勇知。

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作為社會制度和社會景象,小康與大同幾乎全是對立的。在這裏,天下為公的大道沒有了,“天下為公”的響亮口號改成了“天下為家”。

在天下為家的總原則下,壹切社會現象都與大同世界相反。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為己藏,力為己出,人人為公的社會道德沒有了,各盡其力的勞動態度沒有了。所有這些,來自權力的私有:“大人世及以為禮。”

大人世及也就是君主世襲。為了說明這種世襲的合理性,於是產生了為其服務的觀念形態,壹是禮,壹是義。什麽叫禮?什麽叫義?《禮運》的作者十分深刻地指出:“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原來禮的本質是全在於為世襲的王權服務的。

有權力的人就理所當然地應當受到尊敬,受到膜拜,就要至高無上,這就是“禮”。尊重權力既然是禮,與之相適應,保護權力自然就是義了,所以要“城郭溝池以為固”。

而權力之所以要有“禮”來尊重,要有“義”來維護,就是因為它是世襲的,沒有民眾基礎的,受到人們反對的。禮、義的本質從反面說明了大同世界的公理性,說明了大道之行的正義性,同時也說明了禮、義本身的虛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