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王氏 :徽,尤,隨,宜,界,啟是哪壹支的?有知道的嗎?

王氏 :徽,尤,隨,宜,界,啟是哪壹支的?有知道的嗎?

王氏為姓,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後”。自黃帝子孫而言,王姓有三大系列:其壹是子姓之王,出自殷王子比幹之後,居於汲郡(河南衛輝)等地;其二是媯姓之王,出自帝舜之後,居於陳留(河南)、北海(山東)等地;其三是姬姓之王,出自周天子之後,又分三派:(壹)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裔畢萬,封於魏,為晉國諸侯,至王假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時人號曰“王家”,是為王氏,居於京兆(西安)、河間(河北)等地;(二)周考王封其弟揭,於河南王城,是為王氏;(三)周靈王太子晉之後裔,居於太原(山西)、瑯琊(山東)、固始(河南)以及福建等地。這壹派人數最多,分布最廣,影響最大,王姓人口中十之七八屬於這壹派。所以,宋代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曰:“王氏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 現存的私修族譜,是自宋代開始按照歐陽修(1007至1072)和蘇洵(1009至1066)創立的“歐蘇體例”編修的,絕大多數王氏族譜都尊奉周靈王太子晉,為王氏開宗立姓之始祖。王姓在我國歷史上是壹個人才輩出的大家族。據統計,在壹百個大姓中,王姓家族歷代所湧現出的名人總數,居於各姓氏之首。 早在西漢昭宣時期,博士諫大夫、經學名家王吉,就為瑯琊王氏的顯貴奠定了基業。王吉祖孫三代,祿位彌重,“有累世之美”稱號,開創了瑯琊王氏顯貴的先河。到了西晉,王祥位居三公,王戎、王衍先後出任宰相,大大提高了瑯琊王氏家族的聲望。東晉初,由於王導功勛卓著,擔任宰相居中秉政,形成了“王與馬,***天下”的局面,這是瑯琊王氏勢力達到頂峰的標誌,同時也是瑯琊王氏成為天下第壹望族的標誌。 太原王氏也是特別顯赫的。早在北朝以至隋唐時期,太原王氏就與清河崔氏、範陽盧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合稱天下五大望族。在唐代又有“鈒鏤王家”之稱。由於太原王氏名聲顯赫,歷史悠久,很多其它支系的王氏後代,也將自己的家世歸系於太原王氏之下,以至形成“天下王姓出太原”之說。太原王氏主要有祁縣和晉陽兩支。王霸長子名殷,後漢時任中山太守,食邑祁縣,是為祁縣王氏。殷五世孫王允,漢獻帝時任司徒、守尚書令。王允兄子王淩,顯貴於三國曹魏之時。王玄謨在南朝宋孝武帝時,官至顧命大臣,其後家世相傳,顯於南朝。在北朝,祁縣王氏有歷仕西魏、北周以及隋朝的王慶父子,王慶父王因,魏州刺史。王慶,隋上柱國,封平昌郡公。隋代還有著名儒學家王通,唐初有著名文學有王績、王勃等。太原王氏晉陽支,在東漢靈帝時,王柔、王澤兄弟,分別官至北中郎將和代郡太守,奠定了晉陽王氏顯貴的基業。王柔子王機,仕魏,官至東郡太守;王澤子王昶,仕魏,官至司空。西晉時,王柔之孫王沈,官至司空,封博陵郡公;沈子浚,官至大司馬。父子皆登三公之高位。王昶之子王渾,官至司徒。王渾子王濟,被晉武帝招為附馬,官至驃騎將軍。西晉時期是太原王氏晉陽支的黃金時代。東晉時,晉陽王氏依然是名門望族。例如,王述,官至散騎常侍、尚書令;王坦之,官至中書令;王蘊,官至尚書左仆射;王國寶,官至中書令、尚書左仆射;王恭,官至中書令,領太子詹事,詔贈侍中、太保,謚曰忠簡,等等。在唐代,太宗時,有宰相王珪;玄宗時,有宰相王晙;代宗時,有宰相王縉;憲宗時,有宰相王涯;文宗時,有宰相王播;僖宗時,有宰相王鐸;昭宗時,有宰相王溥。在宋代,有步軍副都指揮王信,秘書監王子韶。在明代,有吏部尚書王瓊,等等。 開閩王氏,是閩粵、港、臺以及海外王氏所***祖的東南巨族。開閩王氏都尊王審知為“開閩第壹人”。王審知當權期間,為開發閩地作出了傑出貢獻,去世後,謚為“忠懿”。後來,其子建號稱帝,建立閩國,追認王審知為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宋太祖得天下後,十分敬仰王審知的德政,禦筆親題“八閩人祖”四字廟額。從此,閩人對王審知更加推崇。不論王氏宗祠還是私人宅第,所懸門燈,都寫“開閩第壹”。民間崇拜王審知的建築,猶如雨後春筍,所在多有,視之如神。由福建徙居港、臺及及東南亞各地的王氏後裔,都尊奉王審知為他們之先祖。 三槐王氏,是以堂號聞名天下的王氏宗族中最大的壹支。三槐王氏興起於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縣。王徹之子王祐(亦作王祜),字景叔,北宋初,歷仕宋太祖,太宗兩朝。宋太祖時,王祐任監察禦史。太祖委派他查處原大名鎮守符彥卿圖謀不軌事,並許諾事成回朝後升任宰相。王祐經過認真調查後,竟以壹家百口擔保符彥卿無罪。不料,宋太祖大怒,立即降他為行軍司馬,安置華州。宋太宗即位後,又重新起用他,並拜他為兵部侍郎。王祐在所居庭院中,親手種植了三棵槐樹,並預言:“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誌也。”其後,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宋真宗的宰相,位居三公之首。從此,王祐子孫,居官要職,成為宋代壹大貴族。宋代以後,三槐王氏更是枝繁葉茂,子孫遍布海內外,成為王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壹支。 《中華族譜集成》收入具有代表性的王氏族譜二十種,編為二十冊,茲簡介如下:王氏第壹冊,收錄明嘉靖《新安瑯琊王氏統宗世譜》十卷首壹卷、清同治《太原王楊氏支譜》首壹卷至九卷。《新安瑯琊王氏統宗世譜》十卷首壹卷,明王應鬥修,嘉靖三十九年(1560)刻本,原裝五冊。該譜以璧以為壹世祖。璧公,字大獻,生於唐武宗會昌五年(854年),以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出為祁門令,遂由江左徙居新安,是為祁門新安王氏始遷祖。璧公乃晉丞相王導之後裔。璧公有九子二十三孫,人才輩出,徙居他鄉。徽州、池州、饒州、九江、安慶等地之王氏名門望族,多屬其後裔。江左王氏自導公始,而王導又是瑯琊王氏之後裔,所以該譜取名《新安瑯琊王氏統宗世譜》。《太原王楊氏支譜》二十五卷首壹卷末壹卷,本冊收錄首壹卷及第壹至第九卷。該譜由清代王際春等修,同治五年(1866年)敦睦堂刻本,原裝二十八冊。該譜以富春公為始遷祖。富春公,太原王氏之後裔。隋文帝時,富春公先祖王傑以開國勛封安康侯,賜國姓曰楊,遂稱王楊氏。稱“王”者,不忘其祖;稱“楊”者,不背其君。王傑之十世孫王允,由太原遷居豫章。傳至富春公,徙居鄱陽瓦屑霸。富春生昌國,昌國生自戌、得戌,從此鄱陽王楊氏遂分為兩支。元末戰亂,陳友諒肆毒翻陽,遂渡江來皖(漢置皖縣,元改置潛山縣,清屬安徽安慶府),祖二公徙居潛之東關,祖五公徙居西門,其余侄子兄弟亦相繼而來,或分居六皖,或散處鄰邦。明嘉靖間,藻公出任江西新奉令,過舊宗廟,攜舊譜歸,與大仕公始修支譜。其後,康熙、嘉慶、道光、同治間,又多次重修。王楊氏徙潛之後,以忠信仁厚著稱,文章之士亦代不乏人,遂為潛之望族。 王氏第二冊,接前冊收錄《太原王楊氏支譜》第十卷至二十五卷及末壹卷。 王氏第三冊,收錄清道光《王氏家譜》六卷、清嘉慶《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譜》二十七卷首末各壹卷、清乾隆《王氏族譜》二十卷。《王氏家譜》六卷,清王道隆、王道彰等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抄本,原裝六冊。該譜以奎公為壹世祖。王奎於元世祖年間由洪洞遷居壽陽上谷村(後改上峪鎮),生有三子:長曰義、次曰和、三曰順。後長子義公復歸原郡,和公、順公世居上谷。歷三世而修墳建塔,刻碑立石,世系宗圖,俱刻於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始修家譜。道光年間,王道隆、王道彰兄弟復聚宗人,遠搜近考,十易寒暑,修成是譜。《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譜》二十七卷首末各壹卷,清王楷蘇、王楷歐等編修,嘉慶二年(1797年)刻本,原裝十冊。該譜以子文公為壹世祖。子文公於明初自陜西西安府三原縣徙居山西平陽府洪洞縣澗水東南漢太後故裏薄村。該譜據舊譜而續修。而舊譜由十世祖維垣公所修,十壹世祖懋公增而刊之。王楷蘇采輯先人軼事及世系圖,參閱史籍加以考訂,數易其稿,始成此譜。靈石《王氏家譜》二十卷,清王夢鵬、王中極父子修,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存厚堂刻本。該譜以誠齋公為壹世祖。誠齋公,名實,字誠齋,元仁宗時人。望出太原,世居靈石溝營村,元仁宗皇慶年間(1312—1313年)遷本邑靜升村。宗支蕃衍,漸成巨族,遂尊誠齋公為壹世祖。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三世孫王爾康始修其譜。乾隆十九年十五世孫王夢鵬以康熙本為蘭本,編修族譜,並令其子王中極抄錄。不幸譜未竣,夢鵬病逝。中極繼承父業,詳加考訂,乾隆五十年刻印問世。從康熙時王爾康始修到乾隆末王中極定稿刻印,歷時壹百余年。 王氏第四冊,收錄明天啟《王謝世家譜》六冊、民國《牛臯嶺下王氏宗譜》第壹至第十二冊。《王謝世家譜》六冊,明韓昌箕纂,天啟二年(1622年)刻本。該譜以人物傳記為主,系據多種史籍輯錄而成。王謝兩族是六朝時代的名門望族,爵位蟬聯,文武相繼,東南半壁,力保正始。兩家私譜,具存國史,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牛臯嶺下王氏宗譜》二十六冊,本冊收錄第壹至十二冊。民國王念學等修,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刻本。該譜以周靈王太子晉,為開宗立姓之始祖,以漢五公為牛臯嶺下王氏壹世祖。明永樂年間,漢五公奉太夫人由梓裏遷居牛臯嶺,其時此地荒無人煙,不通舟楫。經數代開墾,始成沃土。該譜為第八次續修宗譜。譜序、傳記、行述、墓誌、祭文、雜記等占了很大部分,資料豐富,內容翔實。 王氏第五冊,除收錄《牛臯嶺下王氏宗譜》第十三至二十六冊外,還收錄了清宣統《黃縣太原王氏族譜》。《黃縣太原王氏族譜》六冊,清王基鴻、王慕增等修,宣統元年(1909年)刻本,原裝八冊。該譜以二公(失名)為壹世祖。二公乃太原王氏後裔,徙居直隸長蘆。元朝末年,二公與胞兄大公同遷黃縣,後大公懷舊土旋歸,二公居黃縣創業。二公生敬禮,敬禮生勝,勝生友、信、忠、誠四子。該譜即以友、信、忠、誠為四大支,分別編修。明中葉始修傳抄譜,乾隆二十壹年(1756年)付梓,嘉慶二十壹年(1816年)重修。同治間再修中輟,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王基鴻等續修,越二年譜成,宣統元年刻印。 王氏第六冊,收錄清光緒《高倉王氏族譜》十卷、清道光《開閩忠懿王氏族譜》不分卷。《高倉王氏族譜》十卷,清王佐柳、王佐基等修,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三槐堂刻本,原裝十冊。該譜以仕魁公為壹世祖。仕魁公乃三槐王氏始祖王祜之後裔。王祜,字景叔,唐末宋初時人,歷事後晉、後周和北宋。 祜公曾親植三槐於庭院,象征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其子王旦,果為宋真宗時宰相;其孫王素為宋仁宗時工部尚書;其曾孫王鞏,文采風流,為時尚所宗,與蘇軾友善。蘇軾遂作《三槐堂銘》,自此“三槐王氏”,揚名天下。仕魁公生於元末,明洪武時,自江西泰和徙居高倉,其後子繁衍,星居而為五族。清乾隆年間,始草修宗譜,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刻印,光緒時續修,是為刻譜。《開閩忠懿王氏族譜》不分卷,清道光六年(1826年)王以鏡等修,鹹豐六年(1856年)王嵩齡增補、刻印。該譜以王審知為壹世祖。王審知,字信通,其先世為瑯琊人,系周靈王太子晉之後裔。王審知高祖曄公,因做官徙居光州固始,三傳至恁公,生三子,長曰潮、次曰審邽、再次曰審知。唐末,審知公隨其兄入閩,他在開發和治理福建期間,貢獻突出,被尊為“開閩第壹”。其後,審知公子孫先後稱閩國皇帝,並追謚審知公為開國之君,故後人尊審知公為開閩王氏之祖。其後裔遍布福建、廣東、香港、臺灣以及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成為東南沿海及海外僑胞中影響很大的壹個王氏宗族。 王氏第七冊,收錄清光緒《廷政王氏宗譜》十四卷首壹卷,清王慶洪等修,光緒十九年(1893年)昆陵西宅刻本,原裝二十七冊。該譜以希古公為壹世祖。希古公,名賢,字希古。時值元末戰亂,隱居不仕。明洪武初,以布衣獻太平策,被器重,命入應天府儒學,授安東知縣。希古系三槐始祖王祜之後裔。王祜,字景叔,有三子:長曰懿、字文德,知袁州,有政績;次曰旦,字子明,宋真宗時宰相;三曰旭,字仲明,由兵部郎中出知應天府。旭之後裔隨宋高宗南渡,路經常州武進,喜該地民風醇厚,遂定居武進縣延政鄭墅裏。王希古,即旭公之後裔。《延政王氏宗譜》即三槐堂旭公派之宗譜。該譜對三槐名人,記載甚詳。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六世孫王忱首次編修,其後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萬歷十年(1582年)、崇禎十年(1637年)、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雍正十壹年(1733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嘉慶十六年(1811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以及光緒十九年,又先後九次重修。該譜保存了歷次修譜的珍貴資料。 王氏第八冊,收錄民國《暨陽梓裏王氏宗譜》八卷、清宣統《鳳林王氏宗譜》九卷。《暨陽梓裏王氏宗譜》八卷,民國王春校等修,民國五年(1916年)三槐堂鉛印本,原裝八冊。該譜以混公為暨陽王氏壹世祖。混公是世居瑯琊歷封嘉國公王融之後裔。王融,字子春。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混公官江東大將軍,自山陰徙居暨陽,是為暨陽壹世祖。混公九世孫文炳,字伍四,宋寶佑進士,任潼州刺史,致仕歸家,覽勝九江,蔔居中段,是為梓裏王氏之祖。文炳公兄弟七人,該譜所載僅文炳公和文焴公兩派之後裔。《鳳林王氏宗譜》十卷,清王宅心、王綱華等修,宣統二年(1910年)鉛印本,原裝十冊。該譜以彥超公為壹世祖。王彥超,其先世為太原人,五代時仕吳越,為越州節度使,封邠國公。因避亂由會稽徙居義烏鳳林,世稱鳳林王氏。彥超公,有三子:長曰棣,次曰標,三曰集。次子標再傳而徙居浦江,三子集再傳而徙居金華。長子棣居鳳林,六傳而徙沙溪,十四傳至南陵公時,彥超公後裔已析為八派,南陵派為八派之長。南陵公,名炎澤,字威仲,號南陵。仕元,為書院山長,後棄官而歸。據沙溪譜系及所輯資料,修為譜圖壹卷。此即鳳林王氏宗譜編修之始。其後,明清西代,多次重修。宣統《鳳林王氏宗譜》,集歷次修譜之大成,分類甚詳,計有譜序類、封誥類、像贊類、祝吊類、銘記類、疏議類、詩賦類、約劄類、雜著類、祭產類、墓圖類等。 王氏第九冊至十三冊,收錄清光緒《王氏三沙全譜》不分卷,清王鐘、王承烈、王錫驥等編修,光緒五年(1879年)三槐堂鉛印本,原裝壹二二冊。該譜以臯公為壹世祖。王臯(1081年—1146年),字子高,宋宰相王旦之曾孫,懿敏公王素之孫,詩人王鞏之第四子。世居汴東開封府。建炎初,王臯扈宋高宗南渡有功,拜殿帥府太尉。因與時政不合,遂隱居蘇之獲扁,是為南遷第壹世祖。臯公三子:長曰易,字吾置,襲授殿帥府太尉,徙居昆山沙頭,是為東沙王氏始祖,子孫散居海虞、太倉、澄江等處,舊譜稱公有啟聖開靈之德,耕釣不求聞達,坦然有肥遁之風;次曰鐸,字吾伍,官尚書郎,守太傅公遺業,居蘇獲川,為中沙王氏始祖;三曰胤,亦作允,字吾曾,官禮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徙居無錫沙頭,是為西沙王氏始祖。東沙、中沙、西沙,合稱三沙王氏。故該譜名曰《王氏三沙統譜》,亦稱《王氏三沙全譜》。該譜始修於鹹豐五年(1855年),歷時二十余年,光緒五年告成。該譜規模宏大,取材廣泛,支系繁多,內容翔實。其要目有譜序、世寶、名賢、凡例、譜跋、像贊、祠堂圖、墳圖、誥敕、家傳、史傳、支譜序、支系表、世表總目、支派目錄、東沙記派、中沙記派、西沙記派等,其中,載有東沙王氏五十壹支,中沙王氏二十七支,西沙王氏壹百五十二支。 王氏第十四至十五冊,收錄民國《潤東苦竹王氏族譜》三十二卷,民國初王振澤等修,民國二年(1913年)宗德堂鉛印本,原裝三十二冊。該譜以六壹公為潤東苦竹壹世祖。六壹公,乃唐末王璧(字大獻)之十世孫。王璧世居徽州祁門苦竹港,迄宋高宗南渡,六壹公遷居京江潤東,但仍用舊居原名苦竹,是為潤東苦竹王氏壹世祖。該譜以周靈王太子晉,為王氏開宗立姓之始祖,自晉公至五十六世以上即六壹公以上,列為外紀,並有世系圖及譜傳;自六壹公始,列為內紀。其後,子孫繁衍,支派增多,遂以“勤學揚名力田務本”八字分為八派,各題壹字,記載宗譜,世系分明,序次井然。第十四冊收錄卷之壹至卷之十五,第十五冊收錄卷之十六至三十二。 王氏第十六冊及第十七冊前部,收錄清宣統題名《太原家譜》實為《洞庭王氏家譜》二十八卷首末各壹卷,清末王熙桂、葉耀元等修,宣統三年(1911年)鉛印本,原裝三十冊。該譜以百八公為洞庭王氏壹世祖。宋高宗南渡,百八公蔔居洞庭東山,是為洞庭王氏始祖。溯其淵源,乃太原王氏後裔,故譜名曰《太原家譜》。百八公十傳至王鏊。王鏊(1450—1524年),字濟之,明成化進士,正德初,官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時劉瑾用事,大學士焦芳趨附,乃去官。家居十四年,廷臣交薦不起。博學有識,尚經術,文章明暢,使弘治、正德向文體為之壹變。嘉靖三年(1542年)卒,贈太傅,謚文恪。其父名琬,字朝用,官湖廣光化縣尹,始倡修其家譜,王鏊繼之。《洞庭王氏家譜》,即是王氏鏊之後裔以王鏊為軸心編修的,王鏊之曾祖伯英、祖父惟道、父親朝用,皆以王鏊顯貴贈光祿大夫、柱國、少傅等頭銜。清末東閣大學士陸潤庠,還為該譜撰序。第十六冊收錄該譜卷首及卷壹至卷十七,第十七收錄卷十八至卷二十八及卷末。 王氏第十七冊後半部,收錄民國《晉陵夾城王氏五修宗譜》八卷,民國王家璞、黃綺等同修,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繼序堂刻本,原裝六冊。該譜以東嶺公為壹世祖,東嶺公,名有亨,字世伯,號東嶺,宋高宗南渡,東嶺公徙居常州,是為遷常始祖。東嶺公十三傳,至思萊公。思萊公,名準,字思萊,由垂虹徙居東郊之夾城,是為遷夾城之祖。思萊公有三子:長曰模,次曰柬,三曰棠,是為夾城王氏之三派。其後,又以居地分為五大支:即後卷、下塘、上塘、前卷、杏圩,該譜即是按此五大支編修的。該譜卷壹為譜序,卷二為始遷祖世系圖、表,卷三為後卷世系圖、表,卷四為下塘世系圖、表及上塘世系圖、表,卷五為前卷世系圖、表,卷六為杏圩世系圖、表,卷七為祠事誌,卷八為雜錄。層次分明,綱目清晰。 王氏第十八冊,收錄民國《雙杉王氏支譜》二十卷,民國王申農等修,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孝睦堂鉛印本,原裝十六冊。該譜以雙杉公為婺邑王氏壹世祖。雙杉公,名瑜,字信之,號雙杉居士,唐左散騎常侍、江南西道觀察使王仲舒之孫,郎中知制誥貞公之子,雙杉公自幼從祖父宦遊江南,與江南詩人結為社友。唐末,雙杉公由宣州徙居婺邑,是為遷婺始祖。雙杉公四傳,分為四派,其後又各分為若幹支。該譜按世系,分支派進行編修。卷壹為序和凡例,卷二為始祖遷婺本末,卷三為世派祖源及壹世至二十世,卷四為二十壹世至二十五世,卷五、卷六、卷七、卷八,為二十六世至三十世,卷九、卷十、卷十壹、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為三十壹世至三十五世,卷十五為三十六世至四十世,卷十六為祠規,卷十七為文匯總覽,卷十八為敕諭,卷十九為像贊、神道碑、墓誌銘等,卷二十為塋墓圖等。 王氏第十九冊及二十冊前部,收錄清光緒《留田王氏五修族譜》三十四卷,清王序畬、王序敏等修,光緒六年(1880年)刻本,原裝三十四冊。該譜以子名公為中湘留田王氏始祖。子名公,名祥,字子名,吉安府太和縣人。明洪武間,徙居湖廣長沙府湘潭留田,是為留田王氏始祖。子名公有壹子,名俊,字遠萬。俊生四子:長曰景銘,做官四川,遂徙居四川;次曰景章,字明表,居留田;三曰景春,徙居南京;四曰景華,字祝康,居留田。留田王氏,實系景章、景華兩房之後裔。五世之後,生齒曰繁,人才輩出,成為湘潭之望族。該譜卷壹為序、目錄、條例、宗祠圖、留田全圖、燕子巌圖、壽考、科名、義舉、廟宇等,卷二為溯源記及壹至十二派齒錄,卷三至卷三十三,為十二世以下各房世系齒錄,卷三十四為宗祠、契據、跋。 王氏第二十冊之後半部,收錄民國《王氏宗譜》七卷首三卷,民國王家賓等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三槐堂刻本,原裝十冊。該譜傳宗公為壹世祖。王傳宗,三槐堂王氏後裔,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元末戰亂,傳宗公由江西遷楚北漢川,是為楚北漢川三槐王壹世祖。傳宗公有三子:長曰瀛洲,次曰洋寶,三曰允槐。洋寶居官湖廣,居興家村;瀛洲徙居養魚鋪;允槐徙居曾家涇,鼎足分居。其後,子孫蕃衍,支派日多。瀛洲公後裔由養魚鋪有遷趙家山者,有遷前河嶺者,有遷小灣與喝城者,此即大房之分支;洋寶公後裔有遷郭家嶺者,有遷三屋灣者;有遷七屋灣與涢口者,此即二房之分支;允槐公後裔歷十四傳自恩公分支,遷居高嶺村。該譜卷首又分上中下三部分,備載譜序、凡例、宗約、宗派、家傳、修祠、纂譜、服制、藝文等項,卷壹至卷七,備載各房世系。 信息來源:三槐王氏網 作者:林麗 登錄 三槐王氏網 可查看更多詳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