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國畫裝裱的式樣有哪些?

國畫裝裱的式樣有哪些?

國畫畫幅形制中的小品也為“宋人小品”,是國畫術語,語出佛經,佛家稱樣本為“大品”,簡本為“小品”。

國畫小品盛行於宋代,據說是屏風上的飾圖,有方有圓,每個屏風嵌10多幅小品。圓形的小品常用紈扇嵌入,具有小中見大、雋永精辟的特色,是宋代繪畫藝術的縮影。

立軸是國畫裝裱的壹種式樣,也稱“畫心”,裝裱尺寸有大有小,1.3米以上的畫幅,稱“大軸”,俗稱“中堂”,特大者稱“大堂”或“大中堂”,1米以下的畫幅稱“立軸”,有三色、兩色、壹色三種綾布裝裱,也有用絹裝裱的。

古代立軸上裝天桿,下裝軸,有的天頭貼“驚燕帶”,此種格式盛行於北宋宣和年間。最初的“驚燕帶”不貼實,能飄動,後來貼實了,就純為裝飾了。“畫心”上下端可加鑲錦條,也稱“錦眉”,又稱“錦牙”。

屏條也是國畫裝裱的壹種式樣,由於其畫身狹長,為四五尺宣紙對開,所以能裝裱成屏條形式。單獨的掛屏的稱“條屏”,4幅並排懸掛的稱“堂屏”或“四季屏”,也有4幅以上多至12幅甚至16幅,緊掛相連,成雙數的完整畫面,稱“通景屏”或“通屏”,又稱“海幔”。

橫披畫心豎短橫長,左右邊稱為“耳”,尺寸大略相同,並裝有壹副對稱的木桿,腹背有包首,貼有簽條。對幅則通常兩幅成對懸掛,也稱“字對”。

明清時期人們在繪畫時,有所謂的“畫對”,也就是兩幅大小相等的屏條,懸掛方式與“字對”相同,也有三聯幅,對幅中間壹般多加立軸。

鬥方是國畫形制的壹種式樣,通常以正方形的較多,大小為1.3米宣紙的8開或12開不等。

冊頁因其畫身不大,有正方形,也有長方豎形或橫形的,有推蓬式、蝴蝶式、經摺式3種。冊頁也有裱成單片,稱為“散裝”。

壹般冊頁均取雙數,少則4開、8開、10開,多則12開、16開,也有24開的。冊頁外鑲邊框,前後添副頁,上下加板面,集欣賞、攜帶、保藏為壹體,較為方便。

手卷也稱“長卷”或“圖卷”,在歷代名畫中如北宋畫家王希孟《千裏江山圖》、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元代畫家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等,都是手卷裝裱的。手卷外面有“包首”,前有“引首”,中有作品,緊連其兩邊的是“隔水”,後有“拖尾”,“包首”上面貼有“題簽”。

詩塘是指國畫立軸裝裱上方所留出的位置,由於畫身正方,或過闊過小,裱成立軸,軸長畫短,會很不均衡。所以人們便在畫身上方嵌壹空白紙方,用以題字,人們稱之為“詩塘”。

拖尾是國畫手卷裝裱上所留空白紙方位置,可以在上面題詩作序跋。因為只有在開卷和末尾才可以見到,所以稱為“拖尾”。

古代長卷人物畫狹長的幅面形制、表現內容、構圖原則和移動式的閱讀方式決定著它具有很強的時間特征,也因之形成了其獨特“擬影像性”藝術特點。

誠然,對於大部分國畫作品形制,如條幅、橫披、鏡片、扇面、小品等,其所呈現的時間藝術特性並不是十分明顯。但是,有壹種形制的國畫應該區別,那就是長卷人物畫。

長卷人物畫所具有時間特性是十分明顯的。甚至可以這樣認為,正是由於長卷人物畫所具有的時間特性,才使其與其他形制的國畫區分開來,成為壹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

從幅面形式來看,長卷人物畫在長寬尺幅上超大比例關系,使其極易成為時間藝術的表達載體,具有序列性、流動性的結構特點。

從藝術構造元素、藝術創作過程以及藝術欣賞體驗這些角度來闡釋。其實,就空間性很強的繪畫藝術形式而言,國畫繪畫藝術物質載體的長寬比例,與其呈現物象過程的序列感和流動性有很大關系。也就是說,畫幅長寬比例對其體現時間特征能動性方面影響甚大。具體在國畫形制上,其宣紙畫幅長寬比例與幾幅代表性的古代長卷人物畫幅面長寬比例關系,所呈現特征強弱以及長卷形制藝術載體在體現特性方面具有天然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