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浙江省紹興市西街戒珠寺內有個墨池,傳說就是當年王羲之洗筆的地方。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裏洗筆,天長日久竟將壹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書成換白鵝王羲之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壹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壹葉扁舟遊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壹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壹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成換白鵝”的故事。坦腹東床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麽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壹手吃燒餅,壹手筆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後,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壹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於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入木三分王羲之練字專心致誌,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吃飯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結構,不斷地用手在身上劃字默寫,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有壹次,他為人寫壹塊匾在木板上寫了幾個字樣,送去叫人雕刻。刻工發現字的墨漬竟滲入木板裏面約有三分深。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於是人們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語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後來用它來比喻對事物見解、議論的深刻。
國學故事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國學故事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羲之大約5歲的時候,就拜衛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得前輩的喜愛和誇獎。
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說》。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過了壹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壹天他的老師衛夫人後吃了壹驚,對人說:“這孩子壹定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現他近來的字,已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壹定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王羲之並沒有因老師稱贊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第 1 頁
有壹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擡,像沒聽見壹樣,專心致誌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裏正拿著壹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裏送呢,弄得滿嘴烏黑。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裏也在想這個字怎麽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堅持數十年如壹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紮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拜師
第 2 頁
王羲之七歲那年,拜女書法家衛鑠為師學習書法。王羲之臨摹衛書壹直到十二歲,雖已不錯,但自己卻總是覺得不滿意。因常聽老師講歷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使他對東漢“草聖”張芝的書法產生了欽羨之情,並決心以張芝的“臨池”故事來激勵自己。
鈐拓
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壹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四下鈐拓歷代碑刻,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內,院子裏,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面,都擺著凳子,安放好筆,墨,紙,硯,每想到壹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他在練字時,又凝眉苦思,以至廢寢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