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邵敬敏的學術論文

邵敬敏的學術論文

(* *超過300篇文章)

1981-2001年

論擬聲詞[語言教學與研究1981.4]

關於“板書”句轉化分化的幾個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1982.3]

基本短語的句法分析[杭州大學學報增刊1982]

“動詞+個+形/動詞”結構分析[漢語學習1984.2/現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

兩種不同的虛擬語素“頭”[中國語言交流1984.3]

句型的分類與原則[杭州大學學報增刊1984]

說“有”——兼論副詞研究的方法(與人合作)[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2]

《漢語語法史》評介[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5.3]

詞典編纂和ABB形容詞處理[詞典研究1985.4]

漢語句型研究述評[漢語指南1985.4/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現狀及述評]

漢語語法研究現狀簡述[漢語指南1985.5]

歧義結構探討[漢語指南1985+438/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現狀及述評]

把字句及其轉換句。語言文字卷,江蘇古籍出版社]

同源討論[國學1986+38]

無欲無求,不是無欲無求,是悖論嗎?【國學1986.5】

20世紀80年代副詞研究的新突破[中文導讀1987.2.3/NPC復印資料1987.4]

論呂叔湘的語言風格[語言教學與研究1987.3]

語法研究與探索述評(二)[中國漢語1987.3]

從語序三個方面看定語的移位[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7.4/語法搜索/NPC復印資料1987.11]

“把”字句研究縱橫談[漢語指南1987.7]

狀語後置的條件限制[漢字與文化(壹)》,光明日報出版社

“V成”結構的性質[語文學習1988.438+0]

“非x不y”及其變體[中國語言世界1988.438+0]

毛茸茸的感性和潛意識的力量[修辭學習1988.3]

現代漢語教材改革將何去何從?[語言建設1988.5]

關於漢語語法史研究的幾個問題[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8.5]

形式與意義四論[語法研究與探索(四),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漢語語法發展的歷史趨勢[語言學簡訊1989+0]

話語錯誤及其糾正[中國語言世界1938+0]

“什麽”(與人合作)的非疑問用法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438+0]

感嘆疑問句的語義分析[中國研究1989.2]

語氣詞“妳”在疑問句中的作用[中國漢語1989.3]

ABB式形容詞的動態研究[世界漢語教學1990.438+0]

說“字裏行間”【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0.4】

國學十年語法論文印象[國學1990.4]

“x不x”附加問題研究[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90.4]

“比”字句替換規律研究[中國語言1990.6]

“XY”學術研究風格與創新學派意識[國學1990.6]

副詞在句法結構中的語義指向[中國論文,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漢語中的話語話題[漢語論文集,百家出版社]

上海店名的文化心理分析[現代語言學,延邊大學出版社]

上海話虛擬語素“頭”分析[漢語系列叢書(四),上海教育出版社]

論中國理論語言學史研究(與人合作)[語言學與語言教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歧義辨析方法探討[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1]

修辭格學習之我見[修辭學習1991.2]

論中國文化語言學的三大流派[國學1991.2/NPC抄1991.2]

20世紀80年代漢語語法研究回顧與未來任務[世界漢語教學1991.3]

評新教材《中國家常》[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4]

“省略句”和“非主謂句”新論[語文學習1991.7]

Echo問句的形式語用特征分析[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2.2/NPC復印本1992.438+00]

關於中國文化語言學的思考[語言文字應用1992.2/NPC復印資料1992.5]

簡評林主編的《現代漢語》[中國建築1992.4]

關於語法研究三個方面的理論思考——兼評幾個理論模型[南師大學報1992.4/NPC復印資料1993.3]

從新的角度研究廣告語言[語言學簡訊1993+0.2]

評邢語法問題集(與人合作)[語言研究1993.438+0]

量詞的語義分析及其與名詞的雙向選擇[中國漢語1993.3]

心理動詞及其句型(與人合作)【國學1993.3】

兒童語言研究的最新成果——評《漢族兒童問句系統習得探究》[語文學習1993.3]

漢語口語錯誤[語言應用1993.4/NPC復印材料1994.438+0]

七年磨壹劍——讀《語文文集》[國學1993.6]有感

現代漢語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初探[中國建築1993.9]

漢語中的結構句和功能句——評《中國的句子文化》[語言文化多學科研究,北京語言學]

學院出版社]

1991年現代漢語研究綜述(與人合作)【中國語言學年鑒1992】

難忘的師情【朱先生紀念作品集,語文出版社】

現代漢語規範化[社會科學部爭鳴,上海人民出版社]

漢語語法在理論和方法上的十大貢獻【紀念中國漢語研究40周年文集,北京語言學院出版。

社會]

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生成語法體系[語法研究與語法應用],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現代漢語選擇題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2]

口語與語用研究的結晶——評《漢語成語功能詞典》[世界漢語教學1994.2]

語言學寶庫的金鑰匙[國學1994.3]

間接疑問句與相關句的比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4.5]

多角度、多層次、多渠道的動詞研究——評《漢語動詞與動詞結構(與人合作)》[中國語言1994.6]

道路與榜樣——評《盧建明文選》[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0]

簡評梅對漢語及漢語教學的探索[世界漢語教學1995.3]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改革的新藍圖——評陸文華《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

1995.4]

“怎麽樣”問句的語法意義和功能類型[語法研究與探索(7)]

“把”字句及其相關句式的比較研究[第四屆漢語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現代漢語正反問句研究[中國研究系列之四]

疑問句的語義關系分析[第四屆現代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

反問句類型與問答框架的語義關系[慶祝呂叔湘先生90壽辰研討會論文集]。

動量詞的語義分析及其與動詞選擇的關系[中國語言1995.2]

雙音節“V+N”的配價分析[現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廣告語言創作的定位策略[語言應用1995+38+0]

廣告語言研究的現狀及我們的對策[漢語學習1995.3]

春江水暖鴨先知[國學1996+0]

“句法取向”和“語義配價”及其關系[漢語學習1996.3,NPC抄寫材料1997/2]

評沈陽《現代漢語空語類研究》(任誌平合作)[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4]

論漢語語法的雙向選擇性原則[中國語言學學報8]

關於“函數”和“解釋”的壹些理論思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6.4]

香港詞語的規範化與多元標準[香港大公報1996 . 10/香港詞庫建設通訊1997第65438號+01]

復句研究的新突破——評王維賢《現代漢語復句新解》(與胡宗哲合作)[中國研究]

1996.2]

擡頭是山腳下是路——評小《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與任誌平合作)[語文學習1996.2]

香港報紙語言水平及對策[1997及中國香港中文研討會論文集]

中文應用寫作與語言問題[香港中文大學中文通訊1997.6/42]

上海話中“辣”、“辣”、“辣海”的比較研究(徐烈炯合作)[方言1997 438+0]

從北京話、上海話、香港話看語言漸變的趨勢(包合作)【香港語言建設通訊1997.3】

關於香港普通話教學中的“兒化”和“軟語”問題(沈陽合作)[方言1997.3]

從“天賦”看語義和語法的相互制約[語文學習1997.2]

上海話形容詞重疊研究(與徐烈炯合作)[語言研究1997.2,人大復印材料1998/2]

“非疑問形式+呢”疑問句研究[語言學叢書17,北京商務印書館]

雙賓語句的語義分析[語言系列2,上海詞典出版社]

上壹層樓——評陳亞川、鄭壹德的《語文文集二》[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3]

20世紀末現代漢語語法研究[世界漢語教學1998.4]

關於“輕聲詞”的幾個疑難問題[中國建築1999.1/NPC抄寫材料1999/5]

《十裏幹坤》序[世界漢語教學1999.438+0/十裏幹坤北京大學出版社]

歧義——語法研究的突破口【語法研究導論,商務印書館1999】

疑問句研究[語法研究導論,商務印書館1999]

“A V”及其相關疑問句對比研究(與徐烈炯合作)[中國語文1999.4/NPC復印資料1999.8]

上海話和北京話疑問代詞的比較研究(與徐烈炯合作)【中國語言學新拓展,香港都市】

學習1999]

動詞重疊核心義、派生義和格式義(吳音合作)(中國期刊2000.6438+0,湖北教育出版社)

《HSK對外漢語水平測試詞典》的編寫原則和方法(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

港方言借詞的比較研究(語言應用2000.3,NPC復印資料2000.6438+00)

“壹邊P,壹邊Q”的語義類型及相關句子(與王偉力合作)[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3]

2001(6篇文章)

1.名詞重疊的AABB語法意義及其他(吳音合作)(中國研究2001.1)

2.“v+滿”(稅、常、合作)的句法語義分析(日本現代漢語研究2001.2)

3.《現代漢語口語句法特征研究》序言(香港魯大出版公司2001.5)

4.漢語語法研究必須走向世界(胡建華合作)(世界漢語教學2001.2)。

5.名詞的動態性及其識別標準(柳巖合作)(漢語學習2001.6)

6.評新興的漢語語法史(稅、常、錫合作)(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1.6)

2002年(5篇文章)

1.“或”的單用、兩用、多用的條件限制(周友斌合作)(中國研究2002.3)

2.“是不是VP”的肯定傾向及其類型學意義(朱妍合作)(世界漢語教學2002.3,人大復印資料2003.438+0)

3.“比”字句強制性語義要求的句法表達(合作)(漢語學習2002.5)

4.現代漢語教材的實踐與創新意識(中國大學教學2002+02)

5.論中學語文課程目標與語言點的設置(香港教育學院出版的《語言理論與語言教學》,2002年)

2003年(6篇文章)

1.陜北方言的真假問題(王鵬翔合作)(方言2003 8+0)

2.漢語虛詞研究的新起點——評《現代漢語虛詞叢書》(漢語學習2003.4)

3.“寧”格式研究及其方法論意義(周友斌合作)(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5)

4.新世紀漢語語法研究的思考(語言科學2003.4)

5.標題語法述評(周娟合作)(中國研究2003.6)

6.“人家”的指稱功能及語義分析(《語法研究與探索》(十二),商務印書館,2003年)

2004年(8篇文章)

1.《現代漢語通論》教材編寫的創新意識(漢語系列8),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2.“語義語法”簡介(暨南學報2004.1,NPC 2004年5月復印的材料)

3.論“理解語言學”的建立(趙春麗合作)(修辭學習2004.438+0)

4.動賓組合中的制約與反制約關系(暨南大學中文學院學報,2004,438+0)

5.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研究(與羅小英合作)(《漢語學習》2004.5,NPC抄2005.5)

6.“別”字句的語法意義及其否定項的選擇(羅小英合作)(世界漢語教學2004.4)

7.“也”字句與相似性原則(合作)(慶祝中國語言文字成立50周年國際研討會紀念文集,商務印書館,2004+02)

8.當前漢語語法研究的特點和發展趨勢(21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商務印書館,2004年5月)

2005年(9篇文章)

1.從語義到形式的研究新思路(羅小英合作)(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5.438+0)

2.漢語方言語法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周紹合作)(濟南學報2005.438+0)

3.語義特征的定義和提取方法(周紹合作)(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438+0)

4.“致使把字句”和“存隱被字句”的語用解讀(趙春麗合編)(語文學習2005.4)

5.“好”(朱合作)的話語功能分析(中國語文,2005.5)

6.香港詞語的比較研究(中國人文學報,第11期,2005.8)。

7.語法本體研究與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周紹合作)(暨南大學漢語學院學報,2005年4月)

8.“副+名”組合的新變體及其語義指向(吳合作)(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6,復制2006.2)

9.香港社區英語用詞現象分析(吳合作)(語言應用2005年4月)

2006年(11篇)

1.語義範疇的理論思考(趙春麗合作)(世界漢語教學2006.6438+0)

2.介詞“對”的語法化過程探究(周紹合作)(中國研究2006+0)

3.論語義特征的語法分類(稅、常、錫合作)(中國學習2006.438+0)

4.副詞“可”的語義分化及其語用解釋(羅小英合作)(濟南學報,2006年2月)

5.《漢語述賓動詞配價研究》(與王偉力合作)(關於語言學問題,三聯書店,2006年2月)

6.《語義學多維研究序》(語義學多維研究,中文出版社,2006年2月)

7.港式漢語與語言變異(石合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2月)

8.《漢語語法動態研究》序言(漢語語法動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0438+0)

9.動名詞組合的語義分析(周日安合作)(湘潭大學學報,2006年5月)

10.“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認知闡釋(邢主編,《漢語被動表達研究新進展》,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5)

11.浙江學者對現代語言學研究的貢獻及其特點(中國歷史雜誌第6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02)

2007 (11篇文章)

1.“V-把”中V的泛化與“把”的詞匯化(中國漢語2007.438+0)

2.“太”修飾形容詞的動態變化研究(語文學習2007.438+0)

3.漢語遞進範疇研究序(漢語遞進範疇研究,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438+0)

4.關於漢語方言正反問句比較的思考(周娟合作)(暨南大學學報,2007年2月)

5.港式漢語的變異特征及其形成機制(石合作)(丁邦信七十壽辰論文集,臺灣中央研究院,2007)

6.原型標誌的分類和概括”。《門》在美國和英國(周日安合作)(外語,2007年4月)

7.歧義格式“NP 1有NP2很AP”的區分規則(趙春麗合作)(語言研究2007.2)

8.上海話的話題問句和命題問句(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4月)

9.芻議建立以語義特征為標誌的漢語復句新體系(《世界漢語教學》2007.4)

10.林濤先生的回憶(林濤先生回憶集,商務印書館,2007+00)

11.《生成語言學語境下的漢語語法與翻譯研究》序言(生成語言學語境下的漢語語法與翻譯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6438+00)。

2008年(12篇)

1.探索新的理論方法,重鑄中國修辭學的輝煌(《修辭學學習》2008.2)

2.網絡時代漢語演變的動態觀(蘭迪合作)(語言應用2008年3月)

3.“動詞+介體+賓語”結構的語義模式和認知場景(周娟合作)(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3)

4.由“是”組成的三個附加問題的比較研究(《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4月)

5.“連A也讀B”的框架結構及其成幀過程之爭(語言科學2008.4,Copy 2008+05438+0)

6.從“手機”看不同華人社區同義詞群的競爭與選擇(劉傑合作)(中國研究2008.4)(新華文摘2009.3全文轉載)

7.論表示“所有NP”的“責備”的標記格式(鄭娟曼合作)(語文學習2008.5)

8.“善”的負功能(鄭娟曼合作)(濟南日報,2008年4月)

9.教材質量意識與精品課程建設(中國大學教學,2008年5月)

10.徐通鏘先生二三事(《徐通鏘先生紀念集》,商務印書館,2008年7月)

11.幾夢回北大...(《無名湖畔的愛情》,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12.港式漢語與語言接觸理論(佛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4月)

2009年(9篇文章)

1.準定語視角下結構重組的基本原則(山西大學學報,2009.438+0)

2.265438+20世紀漢語語法研究的宏觀思考(澳門語言學雜誌2009.438+0)

3.論反義趨向復合詞的減量表達(蘭迪合作)(學術研究2009.3)

4.談框架結構《想X就是X》(丁謙合作)(中國語言學院學報,2009年3月)

5.新興組合“X壹下”的泛化趨勢及其修辭價值(馬靜合作)(修辭學習2009.2)

6.香港高校普通話教學與評估的互動(王玲玲合作)(中國大學教學,2009年第8期)

7.上海話疑問句的百年演變及特點(日本現代漢語研究,2009,2009+0)。

8.從“V給”句式的分類看語義的決定原則(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6,copy 2010.3)

9.“美”的爭議及其社會語言學考察(《語言文字應用》,2009年4月)

2010 (9篇)

1.壹種新形式的主觀強加減損的分析(劉傑合作)(語言與翻譯2010.1)

2.“A到O”結構的語義類型和認知模式(王壹光合作)(濟南學報2010.2)

3.“沒有A,沒有B”框架結構的語義欣賞與貶義傾向(袁誌剛合作)(中國研究2010.3)

4.非真值判斷的“不是a,而是b”句式研究(王壹光合作)(世界漢語教學2010.3)

5.“壹A壹B”框架結構的順序原則及其構式語義(崔少娟合作,《當代修辭學》2010.3)

6.《新時期漢語語法史》序言(漢語學習2010.4)

7.漢語反向句語義信息結構分析(周靜合作)(寧夏大學學報2010.6)

8.《名名組合的句法語義研究》序(周日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7)

9.北大是我心中取之不盡的源泉(《我們的學弟學妹》,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

2011年(9篇)

1.新世紀漢語語法研究的特點和趨勢(漢語學習2011.1)

2.“半A半B”框架結構及相關格式的比較(黃燕軒合作)(陜西師範大學學報2011.2)

3.“幸”副詞的句法語義、模糊軌跡和歷史層次(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3)

4.中國框架結構簡介(中國中文2011.3)

5.評漢語語法及其“句型”理論的歷史地位(新疆克拉瑪依學報2011.3)

6.上海話詞尾助詞“快樂”新解(石合作)(南方語言學2011.3,暨南大學出版社)

7.漢語社區詞的典型性及其識別標準(與劉宗保合作)(中國研究2011.3)

8.社會認知視角下歧義研究的新探索——評《現代漢語歧義識別與消解的認知研究》(當代修辭學2011.4)

9.海峽兩岸漢語中“男孩”和“女孩”指稱的比較(楊海明合作)(語言應用2011.4)

2012

1.移動動詞“來”的會話策略與假設(合作)(暨南學報2012.1)

2.語言服務與語言服務(北華大學學報2012)

3.副詞群的功能比較(漢藏語學報2012)

4.論漢語語法研究中的北大精神(商務印書館2012)

5.“是與不是”內部類型的特點及比較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12)

6.淺談新興框架結構“X妳的頭”及其語義固化(中國研究學報2012)

7.“了”的語法化過程及其語義演變(劉曉慶合作)(古漢語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