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於中國的歷史,特別是上古史,學者們提出了壹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包含有三種歷史——文獻記載的歷史;文獻記載的驗證歷史;考古歷史。
第壹種,是文獻有較明確的記載,尚無考古等實證的證明,但文獻本身已被證明是可信的——如《史記》。第二種,文獻有記載,也已被考古等證實——比如,《史記》對商朝王系及歷代大事件的記載。第三種,未見文獻記載,但通過考古發現,“填補”或叫“書寫”的歷史——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商代“婦好”墓的發現及甲骨文蔔辭的印證。
關於炎黃蚩尤和堯舜禹,應該大部分屬於文獻記載的歷史;其中的大禹,則歸入基本被證實了的文獻記載的歷史為妥。 呂思勉先生,是研究中國歷史的現代史學四大家之壹。他即認為,前面說到的這幾個人,是“當有所本”的歷史——總體上不是神話,也不全是傳說——盡管細節上,不排除有神話和傳說的成分。
炎黃二帝,實為同族。《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賈子.益壤》曰,“黃帝者,炎帝之兄”。《制不定》說,“炎帝者,黃帝之同父母弟”。司馬遷說,他的《史記》,也采用了《國語》等書的內容,他還專門考察了黃帝的行蹤;他說,黃帝就是軒轅氏。亦有人說,炎帝就是神農氏。
由此可知——炎黃二人的爹媽是誰清楚了;他倆為何壹個姓姬另壹個姓姜——因為生於不同水系之濱;二人的“綽號”也知道了——黃帝稱“軒轅氏”,如果炎帝是“神農氏”的話——也有記載說,炎黃二人的***主“赤帝”為“神農氏”。
請註意這兩個“綽號”後面的“氏”字——上古時期,“姓”是族群之長”;“氏”則是“封國之稱”——被稱為“氏”,表明被“天下***主”的王,封給了某某區域的土地,還包括土地之上的臣民。古文獻不乏此類記載——如大禹,賜姒姓,氏有夏——分封在“有夏”這塊土地之上——後來的夏朝由此而建立。
炎帝蚩尤,本為壹人。很長時間裏,有人認為這是兩個人。依據的,也是古籍。比如,《史記》和《大戴禮記》,都說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又說擒殺蚩尤於逐鹿之野——給人以炎帝蚩尤是不同兩個人的印象。
呂思勉先生在《先秦史》中,引經據典,分析了《史記》、《大戴禮記》、《五帝德》、《周書》、《禮記》、《鹽鐵論》等等,證明黃帝蚩尤,本為壹人——認為是兩人的,實為對古文獻的誤解。
呂思勉先生還做了自我檢討,說他曾經認為,神農為河南農耕之族,軒轅是河北遊牧之族;阪泉、逐鹿之戰,乃北之遊牧之族南侵農耕之族。他說,經過更仔細的研究之後,知道自己錯了——新的結論就是——炎黃實為兄弟;炎帝蚩尤本為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