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給我壹段黃龍溪的歷史。

給我壹段黃龍溪的歷史。

黃龍溪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時代。戰國時期,黃龍溪就是扼守成都的水陸要沖和軍事重鎮。古蜀王開明十二世曾在此地與秦軍激戰,兵敗身亡。

三國蜀漢時期,諸葛亮在此操練兵馬,演習陣法。野史記載中黃龍溪“時常戰鼓齊鳴,喊聲震天,金戈鐵馬,戰船、水寨綿延百裏,雲霧飄渺,飛沙走石。”

古名“赤水”,又名永興場。原址在府河東岸的回水境內,明末清初毀於壹場大火,故又名"火燒場",後有賀、喬、唐三姓人家遷到現址建場,逐步發展成今天的規模。

憑借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黃龍溪古鎮先後被評為“中國民間藝術(火龍)之鄉”、“中國環境優美小城鎮”、“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AAAA國家級旅遊景區”,2005年被列入成都市旅遊發展重點鎮,2011年憑借悠久的水文化成功入選“成都新十景”,並排名第三位。

擴展資料:

黃龍溪古鎮內現有保存完好民居七十六座,大院三座;有金華庵、三縣衙門和古戲臺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火龍、府河船工號子、漂河燈、打更等民間風俗文化。古色、古香、古風、古韻構成了黃龍溪古鎮的旅遊特色。

鎮內尚保存有傳統建築面積*** 3.12 萬平方米,其中極具保護價值,特征鮮明,結構良好的清代穿逗式木結構傳統建築 1.37 萬平方米。

壹湖(上河衢田園水村)、兩河(府河、鹿溪河)、六寺(鎮江寺、潮音寺、古龍寺、大佛寺、觀音寺、金華庵)、七街(復興街、新街、正街、橫街、上河街、下河街)、九巷(煙市巷、擔水巷、扁擔巷、水巷子、艄公巷、蓑衣巷、雞腳巷、打更巷、龍爪巷)組成了充滿魅力的黃龍溪;

古街、古巷、古樹、古廟、古堤堰、古民居、古碼頭、古戰場、古巖墓和古衙門構成了充滿旅遊特色的黃龍溪。

百度百科-黃龍溪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