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的名字不叫胡翼修,而叫胡翼。
他是安徽歙縣人,單名翼,字筠亭。
歷史上的地方誌,往往有修、纂的職責區分。壹般而言,做某地的地方官,能提倡修誌,肯出錢刊刻的,就算是好官。如果碰巧在他的任內這部誌書修成了,他在誌書上所掛名的職務,就是“主修”。而壹般具體去編寫這部誌書的,往往另有其人,或是當地有名望的鄉紳,或是縣衙的屬官,或是當地的學官如訓導、教諭之類,這個人,在誌書上掛名的職務就是“編纂”,今天壹般稱其為“主纂”,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壹部書的“主編”。
這部乾隆本《天門縣誌》,胡翼就是主修,而主纂(或者叫主編)則是章鑣。
壹般做方誌目錄,多半會這樣寫:
乾隆《天門縣誌》,胡翼 ?修,章鑣 ?纂。
但是方誌目錄流傳得多了,就難免會失真、走樣,後來翻刻或引用的人,因為不明其體例,就會亂抄壹氣,把胡翼 ?修連寫在壹起,變成壹個新的人名:胡翼修。然後又誤寫為該誌是胡翼修這個人所主編的。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天門縣知縣胡翼想為本縣纂修壹部新的縣誌。但修縣誌畢竟要有人去做這個具體的編寫工作,於是他跑去找章鑣商量。
章鑣是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人,乾隆七年進士,乾隆十六年曾擔任過安徽應城縣知縣,因為種種原因,到乾隆二十壹年的時候被罷官了。此後章鑣無法再當官,家累又重,只好到處找關系,去擔任壹些書院教習之類的職務好養家糊口。胡翼想給天門縣修誌的這壹年,章鑣剛剛跑來天門縣,擔任天門縣書院主講。
清代的各縣,壹般都有學官,如訓導、教諭,相當於今天的縣教育局局長。但這些人,不是沒有什麽實際學問,就是混吃等死打發日子,不肯做修誌這種具體工作。而章鑣任職的這個天門縣書院主講,大概類似於今天的縣示範中學校長壹職,不算是官,所以得聽當官的指示,否則有可能連這個飯碗都被官員們敲掉,叫他修誌他就得去修。
碰巧章鑣有個獨生兒子,此時正跟著老爹在天門縣書院當他的大少爺。此人天生壹臉大麻子,人送外號“章麻子”,相貌很醜陋。章麻子讀書實在是不太給力,但對四處遊山玩水之類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前壹年就拿了老爹的血汗錢,跑到陜西去遊逛了壹通回來,現在正賴在老爹的宿舍裏混日子。
這壹年,這章麻子已經二十七歲了,卻連個舉人都沒考上,只是個秀才身份。偏偏他對這個修誌的事情很感興趣,壹聽說縣裏要修誌,就興沖沖地寫了壹大篇文章,號稱《修誌十議》,都是些高屋建瓴的指導性意見,妳們要這樣、要那樣,應該怎麽編、不能怎樣編。天門縣的當地人,並不曉得他是老幾,就算是當誌書主編的章鑣,也未必就把他兒子這番滿口教訓人的話當回事——天下哪有兒子教訓老子的道理?
到了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章鑣主編的這部《天門縣誌》就修成並刊刻了,歷史上稱其為《天門縣誌》乙酉本。
此誌乙酉本的原件,現在存世並不多,據《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記載,僅有九部,甚至連今天的中國國家圖書館都沒有收藏此本。
好在因為此誌與章麻子有壹定的關系,所以有壹定的知名度,於是後世又有壹種抄本和壹種民國翻印的石印本傳世。其中民國石印本,采用了多色套印,致使該誌呈現出五色斑斕的面貌,非常漂亮。
下面貼張圖,可以看壹下這個版本的概貌:
但是章麻子在誌書編成之後,並不是很滿意。壹則他自以為為此誌編修提出了多麽了不得的理論,結果沒被別人重視。二則他的確為這部誌書寫了幾段小文章,如《天門縣誌藝文考序》、《天門縣誌五行考序》及《天門縣誌學校考序》,雖然文章都是豆腐塊式的,但他自以為是很了不得的文章,卻被老爹拿去直接用了,也沒給他署個名字。整部書的前面,有全體纂修人員的名錄,其中也沒他的名字。於是在給他自己的族孫章汝楠寫信時恨恨地說:我給這本縣誌寫了多麽好文章,結果被個庸俗的人給我改掉了十分之六七。
所謂庸俗的人,大概就是指這部誌書的主編,也就是他的老爹章鑣。
這個章麻子,十四年之後才考中了進士,但也壹直官運不順,壹生中大多數時間都在給別人做幕僚或是幫別人編書,當個槍手之類角色。
後來過了很多年,有些無聊人,將他從故紙堆裏發掘出來,以為奇貨可居,吹噓他是很有建樹的方誌學家,此後他就有了壹些小名氣。
他的名字,叫章學誠。
民國石印本《天門縣誌》,又把章麻子的那篇《修誌十議》從他的文集《文史通義》中扒出來,附在乾隆乙酉本縣誌的前面,當成很光彩的壹個記錄。
該誌卷前的PDF,下載附件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