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針灸是針灸所不能及的,灸法中針灸是不可或缺的。談談艾灸的發展。

針灸是針灸所不能及的,灸法中針灸是不可或缺的。談談艾灸的發展。

學中醫要從學針灸開始。倪教授也在的壹個節目中說,學習針灸太容易了。妳不需要藥房,甚至不需要煎藥的鍋,只需要壹包針和壹些消過毒的棉球。我還在上大學的時候,每次放假回家,老家的鄉親都找我針灸。

針灸就是人們習慣稱之為針灸治療。其實不僅包括針灸,還包括艾灸。但由於經濟效益、排煙等諸多原因,很多醫院並不開展艾灸治療。老話說,針灸遙不可及,艾灸宜。即使在補益穴位上使用針灸療法,其補益效果也極其有限,所以艾灸多用於補益虛寒,如神闕、關元、足三裏等穴位,艾灸比針灸好得多。

艾灸最初並不叫艾灸,因為最早的艾灸材料並不局限於艾火。“槐花火灸容易斂瘡,但艾葉熏洗灸最有效。”《神農本草經》記載:艾葉“主五臟邪,寒濕痹痛,補虛益氣,長發暗,食療心懸。”艾葉本身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艾葉經燒灼後,善溫中散寒,行氣活血,善治虛寒病。“蘇文?”《論方劑學的不同方法》:“北方人...風又冷又冷...臟感冒滿身都是病,他們的治療應該是艾月。"

艾灸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非常流行。艾灸治療的記載散見於各種醫書,但關於艾灸的專著不多。讓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來看看。

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寫道:“針灸不可及,艾灸適宜”。針灸通過調動原始能量來溫暖經絡和調理疾病。如果人的元氣不足,針灸效果不好,元氣弱的人胃腸吸收功能不好,用藥效果也差。這時候可以直接用艾灸補元陽,用元氣充足的針刺配合藥物。

東漢寫的《金匱要略》說:“發汗後,燃針使其發汗,針冷,有紅核者,必奔海豚。”氣從小腹流向心臟,灸核有力,以桂枝賈貴湯為主。《金匱要略》中關於艾灸的記載只有三條,都穿插了針灸和煎劑,但也提示了艾灸的適應癥:虛證、寒證和陽虛陰虛證。

唐朝的藥王孫思邈,因病提倡針灸、藥療。並對強灸次數、艾炷大小、艾灸刺激強度進行了詳細闡述。他的《備急良方》和《千金翼方》指出:1。艾灸需要按順序進行。艾灸時,先灸陽經穴位,再灸陰經穴位,先灸人體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左側,再灸右側;2.艾灸穴位不多,但是精細。壹次不超過3個穴位;3.孫思邈認為艾灸不僅可以用於虛寒證,還可以用於示範。如《千金方毅》記載:“陰毒,灸隨歲月漸強,治小腸熱病。”4.艾灸的提出是為了預防傳染病。“任何以官員身份進入兀術的人經常需要在身上的三兩個地方艾灸。不使瘡暫沸,人不受疔瘡、溫熱瘧、毒氣之害,故兀術多施灸。”5.據記載,隔物艾灸法可分大蒜、鹽、豆豉、仙人掌、附子、商陸,各有相應的不同療效。即使是現在,隔姜灸、鹽灸、附子餅灸都是常見的間接灸方法。6.艾灸雖好,孫思邈的壹些熱證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也有禁忌癥。提出“凡脈微者,不宜施灸”。

艾灸真正的發展是在宋代,出現了扁鵲的《心經》和《黃帝唐明灸經》,其中扁鵲的《心經》是南宋竇彩寫的。竇才重視艾灸,提出“艾灸用於醫療,如烹需俸祿”。這本書分為三卷。第壹冊收集了三種艾灸療法,即黃帝灸、扁鵲灸和竇彩灸,在某種意義上也算是艾灸大師。本文主要介紹學習艾灸的書籍,因此不可能在書中列出艾灸的所有詳細療法。選擇幾個摘錄如下:

1.艾灸臍下適用於任何嚴重疾病。

2.保命法,燒艾第壹,丹藥第二,附子第三。

扁鵲心學著作的學術觀點:艾灸適用於重病,使陽氣不絕。艾灸要用來延年益壽,防患於未然。扶陽應該是艾灸,陽氣精氣存在就長生不老。記載了上百種疾病的治療方法,並將艾灸融入其中。疾病、穴位、艾灸方法壹應俱全,學艾灸值得壹看。

《扁鵲心經》是竇彩在運用仲景傷寒理論治療效果不佳的疾病後才總結出來的醫學著作,所以重視《內經》甚於傷寒也很有意思。

這裏推薦艾灸相關的書籍。學醫不能閉門造車,尤其是中醫,百家爭鳴。很多醫生對前人在不同時期出現過的特殊療法進行了總結和反駁。這些內容值得我們進壹步研究,但在很多現代書籍中並沒有記載。為什麽學醫?只希望自己想救人的時候不會手足無措。很高興我上次分享的《坦尼婭》的內容可以幫助壹位網友治好他的牛皮癬。本文到此為止。我是杏林,壹個喜歡學習的小中醫。後面再來介紹壹下現在的艾灸方法。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