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檉柳簡介

檉柳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辭典》:檉柳 2.1 出處 2.2 拼音名 2.3 檉柳的別名 2.4 來源 2.5 原形態 2.6 生境分布 2.7 性狀 2.8 化學成份 2.9 檉柳的藥理作用 2.10 炮制 2.11 性味 2.12 歸經 2.13 功能主治 2.14 檉柳的用法用量 2.15 註意 2.16 附方 2.17 各家論述 2.18 檉柳的臨床應用 2.19 摘錄 附: 1 用到中藥檉柳的方劑 2 古籍中的檉柳 1 拼音

chēng liǔ

2 《*辭典》:檉柳 2.1 出處

《本草圖經》

2.2 拼音名

Chēnɡ Liǔ

2.3 檉柳的別名

檉(《詩經》),河柳(《毛詩傳》),殷檉(《爾稚》鄭玄註),雨師(陸璣《詩疏》),赤楊(崔豹《古今註》),人柳(《三輔舊事》),赤檉(《日華子本草》),三春柳(《開寶本草》),春柳(《本草圖經》),三眠柳(《本草衍義》),檴落(《通誌》),長壽仙人柳(《履巉巖本草》),觀音柳(《衛生易簡方》),雨絲、蜀柳、垂絲柳(《綱目》),赤柳(《東醫寶鑒》),西河柳(《本草匯言》),赤檉柳(《本草備要》),西湖柳、紅筋條(《中國樹木分類學》),山川柳(《藥材生產手冊》),紅柳(《新疆藥材》)。

2.4 來源

為檉柳科植物檉柳,檜檉柳或多枝檉柳的細嫩枝葉。4~5月花未開時,折取細嫩枝葉,陰幹。

2.5 原形態

①檉柳

灌木或小喬木,高2.5~4米。莖多分枝,枝條柔弱,擴張或下垂;樹皮及枝條均為紅褐色。葉互生;無葉柄;葉片細小,呈鱗片狀、卵狀三角形、卵狀長圓形或披針形,長1~3毫米,先端尖,基部鞘狀,藍綠色。花為圓錐狀復總狀花序,頂生,長2~5厘米,出自當年生枝端;花小,粉紅色;苞片線狀錐形,先端尖,基部擴大,較花梗長,萼片及花瓣均為5;雄蕊5,伸出花瓣外,花藥卵圓形,紫紅色,花絲細長;雌蕊1,柱頭3裂,花盤褐色,5深裂,每裂片先端再分裂至中部成10裂狀。蒴果狹小,先端具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於山野或栽培於庭園。分布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福建、山西、陜西、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甘肅、青海、新疆、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

②檜檉柳,又名:華北檉柳、檜葉檉柳、鉆天柳、溪河柳、香椿柳。

本種與上種極相似,其主要區別點為:總狀花序側生於前年生枝上;苞片為橢圓狀披針形,較花梗稍長;花盤5裂,裂片先端凹或近全緣。花期5月。果期6~7月。

生於濕潤堿地或河岸沖積地。分布河北、河南、福建、廣東、雲南、山西、遼寧、內蒙古等地。

③多枝檉柳

灌木或小喬木,高3~5米。小枝纖細,無毛,有淺條溝,紫色或紫褐色。葉互生,為卵形至披針形的細小鱗片,覆瓦狀,基部抱莖或半抱莖,先端漸尖,全緣,灰綠色或帶白粉。單總狀花序較稀疏地生長於當年幼枝上,長3~8厘米,再集成頂生圓錐花序;苞片卵狀披針形;花小,淡粉紅色。花期夏、秋季。

分布新疆、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河北、陜西、山東等地。

2.6 生境分布

主產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雲南、福建、廣東等地。

2.7 性狀

幹燥的枝梗呈圓柱形。嫩枝直徑不及1.5毫米,表面灰綠色,生有許多互生的鱗片狀的小葉。質脆,易折斷。粗梗直徑約3毫米,表面紅褐色,葉片常脫落而殘留葉基呈突起狀。粗梗的橫切面黃白色,木質部占絕大部分,有明顯的年輪,皮部與木質部極易分離,中央有髓。氣微弱,味淡,以色綠、質嫩、無雜質者為佳。

2.8 化學成份

含樹脂、槲皮素。樹皮含水分19.6%,鞣質5.21%。

2.9 藥理作用

①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檉柳煎劑給小鼠腹腔註射5克/公斤,有明顯的止咳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但無祛痰作用(小鼠酚紅法)。豚鼠腹腔註射1克/公斤,無明顯平喘作用(組織胺噴霧引喘法)。

②抗菌作用

體外試驗,檉柳煎劑對肺炎球菌、甲型鏈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流感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③解熱作用

人工發熱家兔皮下註射浸膏溶液12克/公斤,有壹定的解熱作用。

2.10 炮制

揀去雜質,去梗,噴潤後切段,曬幹。

2.11 性味

甘鹹,平。

①《履巉巖本草》:"涼,無毒。"

②《本草匯言》:"味苦微鹹。"

③《本草從新》:"甘鹹,平。"

2.12 歸經

入肺、胃、心經,

①《本草匯言》:"入足陽明,手太陰、少陰經。"

②《本草從新》:"入心、肝二經。"

2.13 功能主治

疏風,解表,利尿,解毒。治麻疹難透,風疹身癢,感冒,咳喘,風濕骨痛。

①《綱目》:"消痞,解酒毒,利小便。"

②《東醫寶鑒》:"主疥癬及壹切惡瘡。"

③《本草備要》:"治痧疹不出,喘嗽悶亂。"

④《本經逢原》:"去風;煎湯浴風疹身癢效。"

⑤《現代實用中藥》:"治關節風濕。"

2.14 檉柳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兩;或研末為散。外用:煎水洗。

2.15 註意

麻疹已透及體虛汗多者忌服。

2.16 附方

①治小兒痧疹不出,喘嗽,煩悶,躁亂:壹西河柳葉,風幹為末,水調四錢,頓服。(《急救方》)二西河柳煎湯,去渣,半溫,用芫荽蘸水擦之,但勿洗頭面;乳母及兒,仍以西河柳煎服。(《綱目拾遺》)

②治斑疹麻瘄不出,或因風而閉者:西河柳葉、櫻桃核,煎湯洗之。(《經驗方》)

③治疹後痢:西河柳末,砂糖調服。(《本草從新》)

④治感冒:西河柳五錢,霜桑葉三錢,生姜三片。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⑤治腹中痞積:觀音柳煎湯,露壹夜,五更空心飲數次。(《衛生易簡方》)

⑥治吐血:鮮檉柳葉二兩,茜草根五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2.17 各家論述

①《本草經疏》:"赤檉木,近世又以治痧疹熱毒不能出,用為發散之藥。《經》曰,少陰所至為瘍疹,正劉守真所謂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旨也。蓋熱毒熾於肺胃,則發癍疹於肌肉間,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此藥正入心、肺、胃三經,三經毒解則邪透肌膚,而內熱自消,此皆開發升散,甘鹹微溫之功用。""同石膏、知母、薄荷、荊芥、玄參、牛蒡子、麥門冬、竹葉、連翹、黃芩、甘草之屬,治癍疹發不出,或雖發不透,如熱甚毒熾,舌生芒刺,大渴譫語,癍色紫黑者,加入三黃石膏湯內大效。"

②《本草匯言》:"檉柳,涼血分,發痧瘩,解痧毒之藥也。古雲痧瘩,即今之瘄疹也,宜苦涼輕散之劑,則出而解。此藥輕清升散,開發瘄毒,如瘄毒內閉不出,或出之甚多,難於解退,或解退後熱發不止,或喘嗽不消,肌肉贏瘦,致成瘄疳、瘄勞者多有之,以此煎湯代茶,日飲,瘄疹諸疾,漸自消減矣。與桔梗、甘草、牛蒡子同用更善。"

③張壽頤:"檉柳,性溫入血而善於發泄,治麻疹之不能透發者甚效,乃瀕湖《綱目》所未詳者。但透達之性極速,入煎劑不當過二錢,俗又以此煎湯作熏蒸揩洗外治之法,則麻疹既不透發,最忌感寒冒風,而乃脫衣露體,雖用熱湯,必有流弊,不可輕試,如在春、冬天寒,尤為大忌。"

2.18 檉柳的臨床應用

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以檉柳細嫩枝葉入藥,制成煎劑、沖劑、丸劑和註射劑等應用。壹煎劑:取鮮檉柳2兩(幹者減半),白礬6分,水煎兩次(白礬分兩次入煎),藥液混合,早晚分服。二沖劑:以鮮檉柳3斤(幹者減半),檉柳細粉半斤,白礬3兩,制成沖劑100包(每包重5~5.5克),每次開水沖服1包,每日2次。三丸劑:用檉柳細粉1斤,白礬細粉2.4兩,混合制成水丸。每次服2錢,每日2次。四註射液:每毫升含幹生藥1克,每次2~4毫升,肌肉註射,每日2次。均10天為壹療程。應用各種劑型(丸劑最多,沖劑次之,少數為煎劑或註射液)治療1502例,其中甲組1025例為老年慢性氣管炎,乙組477例為50歲以下的慢性氣管炎患者。經1~10個療程治療,近期控制:甲組91例(8.9%),乙組97例(20.3%);顯效:甲組360例(35.1%),乙組156例(32.7%);好轉:甲組429例(41.9%),乙組179例(37.6%);無效:甲組145例,乙組45例。甲組總有效率為85.9%,顯效以上為44%;乙組總有效率90.6%,顯效以上為53%。實踐證明,檉柳具有較好的鎮咳、平喘、祛痰、消炎作用。對單純型效果較好,喘息型次之,合並肺氣腫者較差。壹般用藥後3~4天出現療效,註射劑1~2天即可見效,最快者半小時即顯平喘作用。有效病例在停藥後,癥狀可以繼續好轉或穩定。雖有因感冒而復發者,但癥狀較輕,再用檉柳治療3~5天,癥狀即被控制。治療中極個別的有輕微副作用,如口幹、頭暈、上腹不適、惡心、嘔吐、大便次數多,壹般不影響治療。

②試治鼻咽癌

取檉柳、地骨皮各1兩水煎服,每日1劑。試治2例,分別在68天和3個月後,自覺癥狀緩解,原有鼻咽部的贅生物消失。半年後復查,鼻咽部贅生物未見再發。

2.19 摘錄

《*辭典》

用到中藥檉柳的方劑 荸薺檉柳湯

bíqíchēngliǔtāng處方:荸薺90克檉柳葉15克(鮮枝葉30克)制法:將荸薺、檉柳葉壹同...

檉花散

拼音:chēnghuāsǎn處方:檉柳花(無花用葉,無葉用枝,然不及用花)、蛤粉、當歸、甘草等分。制...

四物滋陰湯

8分(口氣出熱者加重用),紅花5分,柴胡1錢,赤檉柳3莖。功效:養陰。主治:麻疹暗黑焦枯,熱盛不退,...

更多用到中藥檉柳的方劑

古籍中的檉柳 《本草綱目拾遺》:[卷六木部]檉柳

俗名西河柳,性最透發。綱目檉柳下雲,其枝葉消痞,解酒毒,利小便,不及治疹之用。宏治紹興府誌∶檉俗呼西...

《本草乘雅半偈》:[第十帙]檉柳

賦註雲∶檉似柏而香,檉中有脂,稱檉乳雲。先人雲∶檉柳不與生長收藏相流通,超五行,純二氣,無殺罰,唯生...

《專治麻痧初編》:[卷四強氏《痘疹寶筏》]麻疹論

出,出而復隱,此危急之兆也,速將前方加炒麻黃石膏檉柳之類以發之。如不出透,或喘更甚,此為不治之證也。...

《本草崇原》:[卷下本經下品]柳花

,故曰楊。柳枝弱而垂流,故曰柳。柳有蒲柳、杞柳、檉柳之別,喜生水旁,縱橫倒順,插之皆生。春初生柔荑,...

《本草綱目拾遺》:[卷九器用部]棉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