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授箓的歷史沿革

授箓的歷史沿革

授箓制度起源於正壹盟威道

後世形成的多派符箓,各有授受制度。正壹盟威道創立於東漢,當時便定下許多規戒制度,使起於民間的道教向著制度化宗教的方向邁開大步。其中有壹項便是授箓制度。張道陵創道時的授箓方式已不得其詳,但在《正壹法文經章官品》中多處提到有「箓生」的稱號,足見當時已經有完整的制度設置。據傳說約當晉末,張道陵天師四世孫張盛遷居江西省貴溪龍虎山,於是該地成為正壹派的宗壇所在地。張盛將授箓制度也帶到龍虎山。據說當時便確定了三元日授箓的制度。與張天師創道同時或稍後,形成了許多其它或大或小的道派。不過起初,它們都實行拜師學道的辦法,師弟子間設下盟誓,表示道心不變,不得違逆師長。這種辦法,比較適合單線的傳承,對於教團的穩固和擴張,顯然不相適應。所以後來各道派都看到了正壹盟威道授箓方法的優越性,南北朝時形成的上清、靈寶等道派,也都擬定了自己的法箓,並且也采取授箓收弟子的辦法。到了隋唐時代,諸派道教各有宗壇,但又在社會上以統壹的宗教的面貌出現,以與其它宗教(例如佛教)相區別。因此,諸派法箓也作出統壹的排列。唐代,自最基層的正壹箓起,以上清箓為最高,凡壹百二十階,形成嚴密規範的系統。宋以後,仍有新的符箓出現,比如神霄、清微、凈明等都是新出的比較重要的符箓道派,各有自己的符箓授受方法。從北魏開始,歷代帝王或有信仰道教的,也曾有人受符箓,而以唐代為最盛。達官貴人、士大夫受箓的就更多了。這些都促進了授箓制度的完善,也提高了道箓的社會地位。

各派符箓,往往都分別有很多階別。得受符箓是入道憑證,同時由低階符 向高階遷升,便意味著其道階在上升。所以就壹派而言,從入道到升遷,其間要有多次受箓。如果要在整個道教界中取得較高的地位,則要分別受諸派綜合排列的道箓。

南宋歷元

到明初,各符箓派多歸於正壹派,授箓便成為正壹派傳承的主要方式。自東漢至於宋代,先後出現過許多種符箓。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龍虎山(正壹宗壇)、茅山(上清宗壇),以及閣皂山(靈寶宗壇)三家,合稱三山符箓。南宋末和元代,朝廷都曾命令正壹真人(道門中及民間習慣稱張天師)提舉三山符箓,所以諸派符箓皆屬張天師掌管。明代,原來的諸符箓道派先後並入正壹,正壹派實際上成為全部符箓道派的總稱。它沿襲原來的授箓方式,但對具體的法箓階次等已經有所改變。到近代,龍虎山天師號稱有三十六種箓,七十二種符。但因遭受近代的社會動蕩和政治變革,其符箓已經不全。

授箓的嚴格儀軌

但在發展中也有種種變化,當代的授箓,總的來說已經大大精簡。授箓對於道派或者個人來說,都是大事。《正壹修真略儀》說「箓者,戒性情,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自凡入聖,自始至終,先受戒箓,然後登真。」因此受 是登仙的必備條件,具有十分神聖的意義。正因為此,授箓儀式就具有莊嚴性神聖性,在歷史上形成了嚴格的儀軌。如唐代的《正壹授度儀》,內容就涉及到許多方面。因為歷代有達官貴族乃至於皇帝受箓,所以那壇場設置,向道門神仙和師父供奉的財物都十分豐富。而且壹部大箓,往往包括許多部分在內,授予的過程也不是壹次完成,而要經過多次乃至於幾年才克圓滿。近代以來,社會動蕩,授箓儀難以正常舉辦,即使舉行,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古代的煩瑣禮儀。

進入二十世紀中期

由於政治變革方面的原故,也由於中國國內經歷過多次政治運動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沖擊,授箓實際上已曠佚。直到80年代,道教諸宮觀得到恢復,授箓儀式也漸漸恢復起來。先是在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對海外和臺灣地區的道友授箓,舉行過幾次儀式。乙亥年下元節(公歷1995年12月6日),中國道教協會正式在龍虎山舉辦首次國內授箓活動。這次授箓,恢復了傳統的組織制度,但在具體形式上則作了若幹改變。壹是時間較短。古代的授箓儀壹般至少要經歷七天,而該次則只經歷三天。時間縮短,當然其中的環節也相應減少。不過,其大節目仍舊保留。全部儀式經歷了啟師、拜鬥、傳度、齋供、上表、送聖等。同時,也依據傳統,在授箓儀中設傳度師、監度師、保舉師;並設立護箓大師、護法大師、護經大師、護戒大師、護壇大師和護道大師

目前

授箓已經列入制度,除江西龍虎山外,茅山等原來的宗壇所在地均可舉辦授箓儀。

今天的授箓制度

今天,隨著道教事業的興盛,授箓也日漸規範化、制度化。下面,僅就正壹派授箓的情況加以簡單介紹。

授箓的條件

按照中國道教協會《關於正壹派道士授箓的規定》,正壹派道士,受箓具備的條件為:

(1)皈依“道、經、師”三寶,有傳統的師承法派,

(2)經過省級道教團體認定並備案的正壹派道士。

(3)愛國愛教,遵紀守法,信仰純正,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威儀整潔,持守規戒;

(4)懂得道教基本知識,能依科習誦各階經誥;

(5)熟悉道教主要的科儀規範,能從事齋醮儀典活動;

(6)經所在省級道教協會審核推薦。未成立道教協會的地區,可由宮觀推薦,報上級道教協會審核。

授箓的“三大師”

正壹派道士授受經箓的法壇,稱為“箓壇”。又稱為“萬法宗壇”。 授箓儀式上,必須有三位大師出席,即:箓壇監度師、傳度師、保舉師。這三位大師由舉行授箓儀式的道教宮觀禮聘。三位大師除了負責對箓生的基本情況、經典熟悉程度、道教修養等進行考察外,還負責在頒發的《職牒》上簽名,授箓方才生效。他們的具體分工為:◎傳度師:舉行授箓科儀的主持者。◎監度師:壹般由正壹派世襲的張天師擔任,監督整個授箓活動按照道教儀軌進行。

◎保舉師:負責保送正壹道士參加受箓。

授箓的等級

而按照授箓儀軌的標準參考資料《天壇玉格》的規定,授箓有5個等級:

初次授箓:授予《太上三五都功經箓 》,簡稱“都功箓”,要求:通曉《早晚功課經》,誦讀《老子道德經》、《度人經》,屬六、七品職銜;

第二次加箓:升授《太上正壹盟威經箓》,簡稱“盟威箓”,要求:通曉正壹諸經,屬四、五品職銜;

第三次加箓:加授《上清三洞五雷經箓》,簡稱“五雷箓”,要求:通曉《上清經》,屬三品職銜;

第四次加箓:加升《上清三洞經箓》,簡稱“三洞五雷箓”,要求:通曉《三洞經》,屬正二品職銜;

第五次加箓:晉升《上清大洞經箓》,簡稱“上清箓”,要求通覽藏經,屬正壹品職銜,通常只授給天師真人,不外授。

按照相關規定,“初授三年後可申請升授;升授八年後可申請加授;加授十二年後可申請加升”。不過,上清三洞經箓、上清大洞經箓屬於道教中的高級法職,並非年限夠就能申請,還必須通曉相關經典並經過“三大師”考核,並依據功德才能選擇性的晉升。

具體而言來,授箓、加升的要求更為復雜壹些:

“要求晉級升授者,須憑道功德行依階加升。都功升盟威須滿三年;盟威升五雷經箓須八年;五雷升三洞五雷須十二年;若無功德不得升遷,若功德超群或對社會有特殊貢獻者(指濟世度人、度己利人、行善積德等方面)可破格升授。無功無德者,妄欲升遷,反遭天遣。”

授箓後的相應“職銜”

在上面的介紹中,也許百科讀者會註意到,每壹級授箓後面都跟著壹句“屬某品職銜”。而上述“職銜”,在歷代都僅僅是道教內部承認,並不等同於世間官員的職務、品級,應留意區別。按照道教理論,上述“職銜”是道士在神仙界內的職務品級。

那麽,究竟這些授箓對應天界什麽樣的職務呢?由於《天壇玉格》實際上在流傳中有多個不同版本,下面僅以第五十三代天師張洪任撰序,朱鶴卿於1902 年( 光緒二十八年)撰寫的《天壇玉格》版本作為參考資料來加以介紹: 品級 在天界的“職務” 從九品 太極宮選進士五雷院右判官並同幹雷霆都司事 正九品 太極宮選進士五雷院左判官並同幹雷霆都司事 從八品 太極典者右領兵執法真宰主同幹雷霆都司事 正八品 太極典者左領兵執法真宰主雷霆都司事 從七品 太極右宮掌仙官上清司箓簽書雷霆都司事 正七品 太極左宮掌仙官上清司命簽書雷霆都司事 從六品 太極右宮領籍仙官掌雷霆上令事 正六品 太極左宮領籍仙官掌雷霆上令事 從五品 太極右宮洞陽上宰拷較使知雷霆諸司府院事 正五品 太極左宮洞明上宰伏魔使知雷霆諸司府院事 從四品 太極宮右侍仙卿五雷副使同領雷霆諸司府院事 正四品 太極宮左侍仙卿五雷大使並領雷霆諸司府院事 從三品 太極真壹仙卿神霄玉樞副奕使判南北諸司府院事 正三品 太極真壹仙卿神霄玉樞遊奕使判南北諸司府院事 從二品 太極神霄玉樞通真使同判南北雷霆諸司府院事 正二品 太極神霄玉樞通訪使同判南北雷霆諸司府院事 正、從壹品 太極右仙翁九天金闕侍中神霄玉樞采訪使並判神霄玉府雷霆諸司事 其中,“官職”部分似乎延續了唐朝以來官名的風格,“知某某事”的意思即“具體負責某某事務、工作”,“判某某事”的意思則為“主管某某事務、工作”。此處“官階”等級分為9品並有正從之差,與現行的授箓制度中7個品級有所不同,大概是源於近代授箓制度的簡化所致。

授箓的程序儀軌

今天的授箓儀軌,與歷史相比已經大為簡化。通常包括以下步驟:

箓生(被授箓者)報到,並核查相關證件、當地宗教部門的介紹信、道教名師的推薦信等;

箓生接受箓壇考核組的集體考核,審查其對相關經典的熟悉程度;

箓生參加上表科儀,迎鑾接駕;

箓生在“三大師”引領下,向祖天師行禮,三皈九拜;

箓生跪誦《度人經》;

箓生在天師殿領經箓與《職牒》(也稱《箓牒》),並依授箓等級頒發相應法器(如:令牌,令旗,經書、道服等等),儀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