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駿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唐昭陵六駿石刻是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立於陜西省禮泉縣唐太宗昭陵北司馬門內的6塊大型浮雕石刻,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壹作特勤驃)”“青騅”“颯露紫”。
其中,“颯露紫”和“拳毛騧”兩石刻在1914年時被盜,輾轉於文物商之手,最後流失海外,後入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唐昭陵六駿石刻是為紀念六匹隨唐太宗征戰疆場的戰馬而刻制的。唐昭陵六駿石刻采用高浮雕手法,六駿每件寬約204厘米,高約172厘米,厚約40厘米,均為青石質地。每屏上方壹角原刻有由歐陽詢書丹的唐太宗親題贊語,現已風化不存。
唐昭陵六駿石刻文物特征。
昭陵六駿石刻原本在陵園最北端的玄武門東、西廡廊對稱排列,總體呈階梯狀,由北向南漸次升高,馬頭都是朝向南方的祭壇。“昭陵六駿”選用精細石材,六塊石材外尺寸大小基本壹致,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厚約0.4米。
每塊石的四周均先預留凸起狀的石邊框,姿態神情各異的六匹駿馬均取側面像,采用雕鑿石表達15厘米之深的高浮雕形式,其中三匹做直立狀,三匹為奔馳狀。
史傳唐太宗還令書法家歐陽詢將每壹匹戰馬的名字和禦制頌詞謄寫於紙上,令工匠鐫刻於石雕之上。雖然每壹幅石雕上都留有壹尺見方的鑿字處,但字跡已嚴重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