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間,揚州玉雕進入全盛時期,兩淮鹽政在揚州劍龍寺設立玉局,承辦大量宮廷玉器,按年向朝廷進貢。1840以後,揚州玉雕業逐年衰弱,揚州玉工流向上海、香港,留在當地的多從事雕刻平面玉件,也有人轉行。20世紀50年代,揚州玉器廠成立,揚州玉雕技藝得到重新傳承。
玉石堅硬細致,硬度4-8度莫氏。手工雕刻工藝復雜,其工藝特點是琢磨,即“切玉”和“磨玉”。其制作工藝保持了揚州千百年來傳統的地方文化特色,集陰線雕刻、深淺浮雕、立體圓雕、鏤空雕刻等多種技法於壹體,形成了渾厚、醇厚、典雅、精致、細膩的特點,具有優美、典雅、精致的藝術風格。
揚州玉器可分為爐瓶、人物、花鳥、動物、古玩、山雕六大類,品種齊全,色彩多樣。70年代初制作的白玉寶塔爐,在全國玉器鑒定中壹鳴驚人。於1981在東京和名古屋的專櫃展出,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高度贊賞。白玉五行塔,雕刻於1986,七層八面,高105厘米,寬32厘米。用8條玉鏈和440圈鏈從四個方向連接四座塔,是歷代玉塔中罕見的傑作。同年的聚珍圖玉山,高1.20厘米,寬90厘米,重1,000多斤,以名家石雕為主題,集樂山大佛、大足大佛、龍門大佛、雲岡石佛於壹體,形成了壹座深邃隱秘的世外桃源。展出時引起轟動,首都新聞界紛紛發布消息,給予高度評價。《香港報》稱,這座碧玉山“是中國在清朝乾隆年間制作的《大玉治水圖》之後,近200年來見到的唯壹玉寶,充分體現了中國玉雕技藝的新水平”。1989年薄胎工藝制作的藍寶石《生日快樂》和1990年“山雕”工藝制作的白玉山《千佛國圖》均獲國家金杯。以上五件玉器經國家鑒定為珍品,現收藏於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珍寶館。
今天的揚州玉雕藝人,已經完全繼承了揚州玉雕的傳統優秀技藝,並且銳意創新。在實踐中,他們遵循“因材取料”的規律,結合時代要求,不斷提高自己的“攝玉”能力和雕刻技藝,創作了壹大批構圖新穎、造型優美、工藝精湛的產品。他們的“山雕”和“練功”技藝獨樹壹幟,展現了揚州玉雕的精湛工藝。
揚州的玉雕技術歷史悠久。據有關史料記載,揚州的玉雕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在古書《詩經·龔宇篇》中,有對永州龔和揚州龔耀坤的描述。65438年至0977年在揚州蜀崗發現了60多件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器、玉器和氏族墓葬,證明制玉技術在夏代揚州就已存在。
江淮東部龍虬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玉璜和玉管,揚州漢墓出土了許多玉器,種類繁多,造型美觀,並通過雕刻,采用了陰線雕刻和淺浮雕技術。到了唐代,揚州玉器工藝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貴族豪門用玉器裝飾亭臺樓閣,所謂雕欄玉戶。在唐僖宗,鹽鐵歷史的高駢在揚州修建皇家建築,用玉石制作了數十萬件龍鳳並加以裝飾,還向朝廷贈送了數萬件搜尋多年的揚州玉石首飾。到了唐代,玉飾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同時,揚州玉器和玉雕技藝也與其他國家進行了交流。
到了宋、元、明時期,揚州玉器已經發展成為展品。到了宋代,揚州玉雕出現了雕修技藝,為後來特色技藝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到了宋代,揚州玉器已經發展成為陳設品,花鳥、爐、瓶等品種日益豐富,造型和玩味的藝術水平也大大提高。
清代民間玉雕技藝主要集中在北京、揚州、蘇州、杭州、南京、天津等地,似乎有明確的分工。其中揚州擅長雕刻大型玉器,揚州玉器工匠擅長將玉雕藝術與書畫藝術相結合,在造型和裝飾上,利用繪畫的透視效果,雕刻出多層圖案,由近及深,由大及小,呈現出壹幅幅生動的有故事的畫面。
到了清代中期,揚州玉雕已經品類齊全,藝術水平空前提高。特別是乾隆時期,揚州玉雕進入全盛時期,成為全國玉器的主要集散地和主要生產中心之壹。清宮近10件重1000斤、10000斤的玉山,多為揚州制造,其中重10000多斤、被稱為玉中之王的玉山,更是成為稀世珍寶,遠近聞名。1840以後,揚州玉雕業逐年衰弱,揚州玉工流向上海、香港,留在當地的多從事雕刻平面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