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紙是如何進化的?

紙是如何進化的?

中國是世界造紙技術的發源地。人們常說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事實上,在公元前西漢時期,中國人就已經發明了用大麻纖維造紙的技術。

公元105年,東漢宦官蔡倫總結了前人和百姓的造紙經驗。他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廉價材料,搗碎成漿,均勻地鋪在薄薄的竹簾上,做成壹層薄薄的纖維層,然後擠壓晾幹,制成了可以用來寫字的人造紙。

近年來,壹些考古學家在新疆羅布泊諾爾和Xi灞橋發現了壹些更早的古代麻紙和其他種類的纖維紙。因其質地粗糙,能否用於書寫,能否稱之為紙,尚待考證。但蔡倫創造的壹套造紙技術和方法流傳至今,對造紙術的發展貢獻無窮。中國發明的造紙技術對世界造紙技術的發展和文化交流傳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紙是用於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的片狀纖維產品。壹般由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經過打漿、網上交錯組合、初步脫水、壓縮、幹燥制成。中國是世界上第壹個發明紙的國家。據考古發現,在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就已經有了麻纖維紙。質量粗糙,而且數量少,成本高,不受歡迎。

105年,蔡倫在東漢都城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良造紙,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它大大提高了紙質量的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開辟了紙代替竹、絲的新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古代記載,《後漢書·蔡倫傳》說:“自古以來,用竹筒編書、編事跡;用的人叫紙。又貴又簡單,對人不方便。倫有意,以樹皮、麻頭、布、漁網為紙。”後人尊稱他為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

針對否定蔡倫是造紙術發明者、否定中國是造紙術發明者的不正之風,在比利時馬爾梅迪召開的國際紙史協會第20屆代表大會壹致認定蔡倫造紙術的偉大發明者中國是造紙術的發明者。

據《洛陽地方誌》編委會史同誌考證。“紙家”位於漢魏古城洛陽市郊,古稱“紙家”,古代馬澗河穿過“紙河”的壹段,沿岸原有的“紙河碑刻”已失傳。據史書記載,漢和帝曾拜訪過勾踐家,勾踐很可能參觀過這裏的造紙廠。河直莊(今分為錢智莊和侯智莊,位於漢魏古城洛陽以東約2000米,面向洛河)大概是漢代造紙廠的所在地。這兩個地方有優越的造紙地理環境,附近有豐富的造紙資源(如麻、竹林)。

近年來,在附近的漢代墓葬中發現了數百塊形狀各異的空心磚,規格為長140-169厘米,寬52-70厘米,厚14-17厘米),磚孔、榫頭各異,猶如現代建築的預制構件。漢代造紙的烘培體是什麽風格?史書上沒有記載。然而,宋在《天工開物》中說:“先用磚把紙烤成壹條巷。相比之下,這些特制的大空心磚,很可能就是漢代用來建造紙烤體的原料。在這些出土的大型空心磚的磚面上,有很多構樹、木芙蓉、芙蓉花的圖案。這些樹皮都是造紙的原料,大概反映了當時造紙的現實。如果根據空心磚的孔、榫、傳熱過程來研究用於恢復造紙的焙體,將會對漢代造紙技術的研究有新的突破。

自從蔡倫改進造紙技術以來,造紙業發展迅速。在晉代,紙被人們廣泛使用,取代了絲綢。

兩晉南北朝時期,造紙的原料並不僅限於樹皮、麻頭、破布、破漁網等物,其範圍也逐漸擴大。

西晉文學家張華在《博物誌》中說:桐溪(今浙江省嵊縣)產古藤,能造紙,故稱桐藤。

隋代的虞世南寫過壹本書《北唐書鈔》,書中引用東晉人範寧的話說,土紙不能當文書,所有文書都是藤紙。

從上面的記載,我們知道,我們知道晉代的人就用藤條和竹子作為造紙的原料。

那麽,範寧所說的“自制紙”是用什麽做的呢?

有人認為這種“紙餵”是用麥草、稻草等粗纖維制成的草紙。

南北朝時,北方人也用香椿樹皮造紙。當時,傑出的農業科學家賈思勰寫了壹部著名的農業科學著作《齊·姚敏書》。這本書講到北方農民種植甜櫧樹時,說:他們煮樹皮,剝樹皮,雖然很辛苦,但是貨很賺錢;如果妳會造紙,妳會收獲更多。這個記載告訴我們,北方農民種植甜櫧樹的目的是為了造紙;此外,蒸煮和剝皮是造紙的重要工序。

造紙原料範圍的擴大對造紙工業的發展和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各地都可以使用當地生產的材料造紙。

由於原材料的膨脹,紙的種類越來越多,紙的質量越來越好,產量也大大增加。

隨著紙張的增多,抄書變得流行起來。於是,壹種保護卷紙的新方法出現了。當人們制作它的時候,他們會加入壹種叫黃聶的非常苦的草藥。這種紙可以避免昆蟲叮咬,並且可以保存很長時間。這種被稱為“入黃河”的新方法在唐代非常流行。

隋唐時期,中國的造紙業更加發達。這和當時的政治經濟是分不開的。東晉以來,曾經經濟落後的江南地區,經過勞動人民的長期努力,也上升到了黃河流域的水平。隋朝結束了南北朝長期分裂的局面。到了唐朝,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封建經濟非常繁榮。燦爛的唐代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頂峰。這種經濟繁榮和文化繁榮的局面必然要求發展造紙工業,生產更多更好的紙來滿足所有部門的需求。

唐代造紙業發達的地區相當廣泛,南北方很多地方都生產紙張,這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記載。

這時,也出現了許多大規模的造紙作坊。唐代《三水戴孝》中寫道,巨鹿縣南和縣城北有壹個造紙作坊,墻上經常糊著紙,好讓太陽曬幹。有壹天,突然刮起壹陣旋風,墻上的紙幾乎都被卷了下來。這些白紙下午滿天飛,遠遠看去,像雪花壹樣。從這個記錄我們可以想象這個造紙廠的規模是相當大的。

唐代紙的種類很多,使用的主要原料有麻、藤、甜櫧等。當時益州(今四川)和揚州是著名的麻紙產地。藤紙的生產逐漸從最初的產地屯溪擴散到浙江、江西等省的多個產藤縣。

用甜櫧樹皮制成的紙在唐代更受歡迎。唐代文學家韓愈曾稱紙為“陀先生”,意思是用陀樹皮做的紙。

除了上面提到的主要原料,唐朝開始用海藻和檀香皮造紙。

眾所周知,中國的宣紙很有名,講究寫字畫畫的人都喜歡用。這種紙直到現在仍然是手工紙中的極品。宣紙是由檀香皮和稻草制成的。它潔白、細膩、均勻、柔軟、堅韌、耐用,具有吸水性強的特點。早在唐代,宣紙就已經是宣州的名品。

自宋代以來,竹紙的產量不斷增加。中國長江以南,氣候溫暖,竹子遍地,生長迅速。所以用竹子做造紙原料後,造紙工業的發展會更快。

明代有個科學家叫宋,他寫了壹部《天工圖》,裏面講到了竹紙的制作方法:先把竹子切成竹片,用石灰浸泡在池塘裏,然後取出來煮漿,再用木架上繃著的竹簾在漿面上蕩來蕩去。這樣,竹簾上就留下了壹層纖維,剝開晾幹,紙就制成了。當時用石灰煮漿其實是壹種化學處理方法。這是壹個相當完整的造紙方法。

造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壹。近年來,我國造紙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力布局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建立了包括生產企業、設計、科研、裝備制造、化學助劑、專業設備生產、人才培養等在內的較為完整的造紙工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