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收錄了作者從1918到1922的十四篇小說。1923由北京新潮社於8月出版,原收錄15篇,列為社文藝系列之壹。1924年5月第三次印刷時,由北京北新書店出版,列為作者編纂的“五合叢書”之壹。1930年6月第13次印刷時,作者刪除了其中壹篇《不是舟山》(後改名為《補天》,收錄在《故事新編》中)。作者生前出版了二十二個版本。
魯迅(1881 . 9 . 25 ~ 1936.10.19),原名周章壽,後改為周樹人,
魯迅
字玉山,玉亭,後改為育才。浙江紹興人。作家、思想家和革命者。魯迅是他5月發表中國第壹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的筆名,1918。魯迅1898年去南京留學,1902年去日本學醫。後來他覺得治愈麻木的民族精神比治愈肉體的疾病更重要,於是棄醫從文。1909年回國,1918年參與編輯《新青年》,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後來出版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著名小說,並寫了大量雜文。1923年,第壹本小說集《吶喊》出版,成為中國新文學的奠基石。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於1930,魯迅是創始人和領導者之壹。先後主編《萌芽》、《哨兵》、《十字路口》等重要文學刊物。
魯迅壹生出版了三部小說集、兩部散文集、十五部書信集和兩部文學史著。在整理中國古籍和翻譯外國文學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全部翻譯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入《魯迅全集》、《魯迅譯著》和《魯迅收藏古籍叢書》。
魯迅在《吶喊》的序言中談到了他棄醫從文的過程和目的。1898畢業於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第二年轉入江南盧氏學堂附屬礦冶學堂。1902年畢業後,被清政府派往日本留學,1904年入仙臺醫學院,1906年停止學醫,回到東京準備文藝運動。是壹次上課看圖的經歷讓他棄醫從文。他回憶說:“有壹次,我在壹張照片上突然遇到了很多好久不見的中國人。壹個被綁在中間,很多站在左右。他們都是強壯的體格,表現出麻木。”
按照解釋,這是綁著壹個為俄國效力的軍事偵探,即將被日軍斬首示眾,周圍都是前來欣賞這場盛大表演的人。“他”認為醫學不是什麽急事。壹個愚蠢的公民再怎麽健康強壯,也只能做無意義的宣傳資料和看客,沒必要認為自己死得很不幸。所以,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他們精神的是,我當時認為提倡文藝是天經地義的,所以我想倡導文藝運動。
回國後,他和幾個人創辦了“新生活”。然而,沒有鼓勵,甚至沒有指責,王先生感到孤獨和心灰意冷。後來有人攜款出逃,就在這個時候回到了老家,拿起了古碑。專心研究,逃離現實世界。有壹天,金信義(錢)來了,當他看到他們抱著以前的希望和野心,他勇敢地戰鬥了。
魯迅也講過他如何給《新青年》投稿《狂人日記》等小說。他曾問壹個跑《新青年》的朋友:“如果壹個鐵制的房間絕對沒有窗戶,極難被破壞,裏面睡的人很多,很快就會窒息,卻不會感受到昏睡而死的悲哀。現在妳在喊,妳喚醒了幾個比較清醒的人,妳讓這個不幸的少數人承受了不可挽回的臨終痛苦。妳覺得妳配得上他們嗎?”那人答道:“不過,既然有幾個人上來了,妳也不能說沒有希望把這個鐵房子毀掉。”於是他寫了《狂人日記》,此後又發表了十余篇其他文章。魯迅希望他的作品能喚醒“鐵屋子”裏的人們,拯救人民。在談到《吶喊》這個名字的時候,他說:“在我自己的腦海裏,我以為我已經不再是壹個不能說話的急切的人了,但也許是我忘不了那天的孤獨和悲傷,所以有時候我會情不自禁地喊幾聲,安慰那個在孤獨中奔跑的勇敢的人,讓他不要害怕他的前輩。至於我的吶喊是勇敢還是悲傷,是可恨還是可笑,那就管不了那麽多了;但既然是哭,當然由妳決定,所以我常常不在乎用彎筆,在醫學上給余兒子的墳前放個花圈,也不要在明天告訴她,她沒有看到兒子的夢,因為那個時候主不提倡消極。至於我自己,我不想感染那些像我年輕時壹樣在做夢的年輕人。”
魯迅小說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們以無窮的魅力流行了半個多世紀,今天依然流行。這三部小說集我們都很熟悉:《吶喊》、《流浪》、《新故事》。中篇小說《吶喊》中的阿q正傳不僅是中國的傑作,也是世界的傑作。
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被壓迫者的悲慘生活和悲慘命運。
陳玉先插畫的《吶喊》(2幅)
以下是《吶喊》的內容。在《吶喊》的序言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反映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命名的原因。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贊美文藝是改變民族精神的武器,展示了其愛國思想的發展和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的心路歷程。這篇文章對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這部小說的內涵和寓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這篇序言清新脫俗,透徹流暢,震撼人心,引人入勝,讓人欲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滿了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吶喊》是魯迅的第壹本短篇小說集,北京新潮社8月出版,1923,小說14。《流浪》是他的第二本小說集,出版於1926,小說11。魯迅說他寫小說的目的是啟蒙,也就是“為了生活”,他要改善這種生活。但由於寫作年代的不同以及當時社會環境和時代潮流的影響,魯迅兩部小說的創作心境、創作方法和表現手段並不相同。
《吶喊》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五四高潮時期創作的。它被命名為吶喊,以幫助提高新文化運動的威望,這意味著作者受到新文化運動的鼓舞。“有時候,我還是會情不自禁地喊幾聲,安慰這位在孤獨中奔跑的勇敢戰士,讓他不怕前輩。”文集裏的作品明顯保留了作者在五四高潮時期結束了壹段時間的沈默後站起來吶喊的特點。在藝術上,吸收和借鑒了外國小說的創作方法和表現手法。所以《吶喊》中的作品因其“深刻的表達和特殊的格式”而令人耳目壹新。
魯迅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將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相結合,為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奠定了基礎。魯迅小說標誌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始和成熟,主要是因為它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在思想內容上是完全反封建的,它開啟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於1951在古巴寫的中篇小說,出版於1952。這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壹。它講述了壹個古巴老漁夫在遠離海岸的墨西哥灣流中與壹條巨大的馬林魚搏鬥的故事。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顯赫地位,這部小說獲得了美國的普利策獎和1954的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講的是老漁夫聖地亞哥的捕魚經歷(因為翻譯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版本)。制服馬林魚後,老人在回來的路上與鯊魚搏鬥。他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他用馬林象征生命的理想和人類作為生命本身的必然欲望,用鯊魚象征無法擺脫的悲慘命運,用大海象征多變的人類社會。獅子是勇敢和強壯的象征,憎恨邪惡,能夠創造奇跡。聖地亞哥是人類中與強大力量鬥爭的“硬漢”的代表。他不幸的捕魚經歷象征著人類總是在厄運中掙紮卻無能為力。“壹艘船穿越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有壹面旗幟,即使歷經風雨,依然艷麗。旗上,雲龍二字舞動閃耀——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這樣評論他的作品《老人與海》。
戰無不勝的硬漢精神在文學史上的表現
只有精神的勝利才能讓我們感動,為它的悲壯而流淚。
1952年,海明威出版了他最好的作品《老人與海》。這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也是海明威所有創作中的瑰寶。
《老人與海》是壹首田園詩,海就是海,不是拜倫式的,也不是梅爾維爾式的,就像荷馬的筆跡:文筆平靜而動人,就像荷馬的詩。真正的藝術家既不是象征性的,也不是寓言性的——海明威是壹個真正的藝術家——但任何真正的藝術作品都可以散發出象征性和寓言性的意義,這部短小但並非無關緊要的傑作也是如此。
人可以失敗,但不能被打敗。外在的肉體可以被折磨,但內在的意誌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是《老人與海》中反復強調的論點。真正的大師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是以人生的體驗為主題的。《老人與海》描繪了海明威壹生最好的畫像,就像海明威說的那樣,“我讀了兩百多遍,每讀壹遍,我都收獲更多,仿佛我這壹生的努力終於得到了我想要的。”